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取代度玉米淀粉磷酸酯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不同取代度的玉米淀粉磷酸酯的理化性质进行系统研究。方法:以尿素为催化剂,利用磷酸二氢钠与淀粉反应制备玉米淀粉磷酸酯,测定其取代度、溶解度、膨润力、透光率、表观粘度、抗老化性和冻融稳定性。结果: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所得玉米淀粉磷酸酯的取代度逐渐增大;与原玉米淀粉相比,不同取代度玉米淀粉磷酸酯的溶解度、膨润力、透光度、表观粘度、抗老化性和冻融稳定性都有明显提高。结论:根据不同取代度的玉米淀粉磷酸酯的理化特性,可将其应用于不同的食品生产中,以提高食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取代度板栗淀粉磷酸酯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改变板栗淀粉酯化反应的时间,制得不同取代度的板栗淀粉磷酸酯,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板栗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可见椭圆形、三角形、梨形等;改性后,淀粉颗粒出现不同程度凹陷、破损和裂痕。同时,随着取代度的增加,其透明度、溶解度、膨胀度增加,冻融稳定性提高。质构分析显示,改性后,其凝胶的硬度、脆裂性、胶黏性和咀嚼性降低,内聚性和黏附性增大。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显示,改性后,其糊化初始温度、吸热高峰温度和糊化最终温度降低,糊化热焓值显著变小。糊化特性显示,改性后的淀粉糊黏度提高,糊化温度降低,黏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和三聚磷酸钠反应,并采用分光光度计、旋转粘度计等现代分析仪器,对生成的淀粉磷酸酯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通过流变学分析.测得所得变性淀粉糊均为非牛顿流体。结果表明.交联度较高时.糊的透明度低.但冻融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与三聚磷酸钠反应,制得淀粉磷酸酯;并采用分光光度计、旋转黏度计等现代分析仪器,对生成的淀粉磷酸酯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通过流变学分析,测得生成的变性淀粉糊均为非牛顿流体。结果表明,交联度较高时,糊的透明度低,但冻融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玉米磷酸酯淀粉取代度对其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不同取代度的玉米磷酸酯淀粉,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取代度的磷酸酯淀粉对其透明度、黏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流变学特性等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磷酸酯化后其透明度、黏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和流变学特性相比原淀粉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其中淀粉糊化后的透明度和黏度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酯化反应并未破坏淀粉的颗粒结构,只是在原来的淀粉分子链上增加了新的基团。  相似文献   

6.
为合理地利用丰富的大米淀粉资源,以大米淀粉为原料,尿素为催化剂,正磷酸盐为酯化剂,采用响应曲面法确定了制备大米淀粉磷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磷酸盐用量为淀粉质量的46.61%,催化剂用量为淀粉质量的4.03%,反应pH为5.5,反应时间为4.6 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磷酸酯淀粉的取代度为0.020 34。并用扫描电镜(SEM)对反应前后淀粉颗粒的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磷酸酯化后,部分淀粉颗粒受到侵蚀。同时研究了大米淀粉磷酸酯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度、膨胀度、糊化特性、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及黏弹特性。结果表明,相对于原淀粉,磷酸酯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黏度有所提高,糊化温度、凝沉性、凝胶硬度和强度则下降。  相似文献   

7.
8.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1,2-环氧丁烷为醚化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乙醇为分散剂,制备出不同取代度的羟丁基淀粉。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仪、X射线衍衍射仪和扫描电镜等对不同取代度的羟丁基淀粉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红外分析表明羟丁基淀粉在1371cm-1出现羟丁基的吸收峰,证明已经接上了羟丁基基团。X射线衍射分析羟丁基淀粉仍属于A型衍射图,证实了该反应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变性前后的表面形貌变化,表明该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布拉班德粘度仪测试结果表明,淀粉糊化温度降低,回复值降低,糊峰值黏度升高,且随着取代度的提高,变化越明显,当取代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羟丁基淀粉冷水可溶。随着羟丁基取代度的增大,淀粉糊的透明度及冻融稳定性都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外高取代度磷酸酯淀粉的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较全面地综述,尤其对工作原理、制备方法及对取代度的影响因素做了详细地阐述,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该文研究了赖氨酸、甘氨酸、谷氨酸三种氨基酸对普通玉米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种不同的氨基酸对淀粉的双折射性、颗粒形貌没有影响,表面仍然光滑,无裂缝凹坑出现;添加氨基酸后,玉米淀粉重结晶的X射线类型不变,但2θ为15°和23°处的衍射峰消失。与原玉米淀粉相比,玉米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和ΔH降低。淀粉―氨基酸混和物的T0和TP升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纤维素-木聚糖复合酶分别对马铃薯渣膳食纤维进行改性,研究酶法改性对膳食纤维理化性质和单糖组分的影响。单糖测定结果表明,3种酶法改性后膳食纤维中均含有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木糖5种单糖,但不同酶法改性膳食纤维各单糖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酶法改性后膳食纤维的持水力、结合水力、溶解度强弱次序均为复合酶改性>木聚糖酶改性>纤维素酶改性;持油力和阳离子交换力的强弱次序均为复合酶改性>纤维素酶改性>木聚糖酶改性,复合酶改性后膳食纤维理化性质明显优于其他酶法改性。复合酶改性后膳食纤维持水力、持油力、结合水力、溶解度、阳离子交换力分别为6.29 g/g、2.89 g/g、5.99 g/g、32.28%、0.60 mL/g,与原膳食纤维相比较分别提高了115.22%、16.73%、27.18%、45.27%、173.18%。马铃薯渣膳食纤维改性前后均具有糖类特征官能团,在某些波长处出现相似吸收峰,吸收峰的强度和面积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讨韧化处理对淀粉性质的作用机理,通过测定糊化性质、热特性、膨胀力、结晶特性及观察偏光十字现象和微观结构,研究了不同韧化温度和时间对不同直链淀粉质量分数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normal corn starch,NCS)和蜡质玉米淀粉(waxy corn starch,WCS))物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韧化处理主要作用于NCS和WCS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对淀粉结晶类型没有影响;但韧化处理能够明显增强NCS和WCS的热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抑制淀粉老化和糊化,显著降低峰值黏度和膨胀力(P<0.05)。韧化温度升高至60 ℃时韧化效果更加明显,糊化焓和相对结晶度明显降低,颗粒表面被明显破坏。但延长韧化时间对NCS和WCS老化的抑制效果和对糊化焓、膨胀力、颗粒形貌等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快速黏度分析法、离心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动态流变仪分析法等,研究了干热与湿热处理对3种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糊化性质、膨润性质、热力学性质、流变性质的影响,为淀粉的物理改性研究和加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热处理使淀粉更易糊化,表现为3种玉米淀粉糊化温度降低,溶解度、膨胀度增加。湿热处理加大糊化难度,使3种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升高,膨胀度降低。热处理使玉米淀粉糊稠度、糊化焓值降低。蜡质玉米淀粉经热处理后,溶解度和老化率增加。流变性质测定结果表明,湿热处理不利于高直链玉米淀粉黏弹性凝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非晶颗粒态淀粉是一种特殊的淀粉物态形式,具有颗粒性,但不具有结晶性。为了实现对原淀粉颗粒的改性,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乙醇溶液处理法制备非晶颗粒态淀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种非晶化处理方法对玉米淀粉的颗粒形貌、结晶性质、溶解度与膨胀力及体外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淀粉经非晶化处理后颗粒性仍保持完整,但颗粒表面有较大爆裂孔生成,并出现明显褶皱;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呈现V-型衍射结构,其结晶性基本消失,颗粒由多晶颗粒态结构转变为非晶颗粒态结构;与玉米原淀粉相比,其溶解度和膨胀度在相同的测定温度下均明显增加。原淀粉经乙醇溶液处理后,其快消化淀粉含量由92.83%下降到81.64%。而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总含量由7.17%上升到18.36%。因此,采用乙醇溶液处理法对淀粉颗粒进行改性将有助于开发低热量和慢血糖应答的产品。  相似文献   

15.
紫苏籽油理化性质测定及脂肪酸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定了9个不同品种种紫苏种子油的感官指标和理化性质,并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不同品种紫苏籽油皂化值199.5-214.9 mg/g,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其他理化指标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紫苏籽油相对密度0.887-0.942,烟点202-250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0.046%-0.072%,酸值0.405-1.416 mg/g,碘值156.9-197.6 g/100g,过氧化值1.052-2.460 mmol/kg。紫苏籽油中总不饱和脂肪酸占92.83%-93.96%,其中亚麻酸57.67%-69.35%。ZB-1色泽稳定、烟点低、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少,抗氧化性强,适于食用油开发;ZB-2亚麻酸含量高、抗氧化性强,是高亚麻酸品种选育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6.
胡叶碧  王璋 《食品科学》2006,27(10):96-99
采用不同α-淀粉酶和蛋白酶从玉米皮中制备了总膳食纤维(TDF)含量分别为88.0%和82.8%的两种膳食纤维(DF)--DF1和DF2,DF1的TDF、IDF和SDF分别是玉米皮的135%、134%和172%,DF2的TDF、IDF和SDF分别是玉米皮的127%、126%和106%。考察了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对DF2的组成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经纤维素酶处理得到膳食纤维DF3,其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是DF2的4.02倍,其溶胀性(SW)和持油力(OBC)也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但HPLC测定发现DF3对胆酸盐的体外结合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经木聚糖酶处理制得的DF4的不溶性膳食纤维(IDF)比DF2提高12%,其持水性(WHC)、SW和OBC也都得到显著提高(p<0.05),而且DF4体外对胆酸钠(C)、鹅脱氧胆酸钠(CDC)、脱氧胆酸钠(DC)和牛磺胆酸钠(TC)的束缚分别是DF2的117%、578%、316%和126%。研究发现,不同方法制备的玉米皮膳食纤维具有不同的SW、WHC、OBC和对胆酸盐的结合能力,淀粉酶、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复合处理对这些功能特性的改进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