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沉淀碳酸钙和滑石粉的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对沉淀碳酸钙和滑石粉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研究了改性后的沉淀碳酸钙和滑石粉的活化率和吸油值,并对钛酸酯偶联剂改性沉淀碳酸钙和滑石粉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改性效果的最大因素是钛酸酯偶联剂,得出钛酸酯偶联剂处理沉淀碳酸钙和滑石粉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
重质碳酸钙粉体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硬脂酸、钛酸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磷酸酯及其不同配比对CaCO3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通过对改性效果分析,讨论各改性剂的改性特点及最佳配比,寻找碳酸钙的改性最佳工艺.对碳酸钙表面改性,按活性大小改性剂的排序为:硬脂酸>钛酸酯>磷酸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且复合改性剂比单一改性剂对碳酸钙表面改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碳酸钙/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无机刚性材料纳米或微米碳酸钙对聚丙烯(PP)的填充改性以及利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处理后,对于碳酸钙/聚丙烯复合材料体系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碳酸钙/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微米碳酸钙/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钛酸酯偶联剂改性处理纳米碳酸钙粒子后,其复合体系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及其对PVC的增韧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宏志 《河南化工》2006,23(2):26-28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并对改性后的粉体进行表征.钛酸酯偶联剂湿法改性纳米碳酸钙的最佳条件为:钛酸酯偶联剂的用量为3%,改性时间为1 h,溶液固含量为20%,改性温度为80 ℃.TEM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纳米碳酸钙粉体在环己酮中达到纳米级的分散,IR和TG分析表明,钛酸酯偶联剂主要以化学键的形式包覆在碳酸钙粉体表面,改性后的纳米碳酸钙吸油值显著下降,PVC/CaCO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表明改性后的纳米碳酸钙能使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19.3 kJ/m2,增韧增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铝钛酸酯表面改性碳酸钙,并对改性的活性碳酸钙表面状况及粒度分布作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6.
采用硅烷、铝酸酯和钛酸酯偶联剂对碳酸钙进行表面处理,并以聚丁烯–1为基体制备了聚丁烯–1/碳酸钙复合材料,研究了这3种偶联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钛酸酯和铝酸酯偶联剂对碳酸钙改性的效果最好,其中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的碳酸钙接触角最大,对复合材料的增韧效果最明显,当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的用量为碳酸钙的1.5%时,改性后的碳酸钙接触角可达162.4°,相应的复合材料缺口冲击强度由未改性时的21.5 k J/m2提高至31.7 k J/m2。对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碳酸钙填充的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及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发现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碳酸钙能够提高聚丁烯–1的结晶度,在基体内形成紧密堆积的细小球晶;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碳酸钙在聚丁烯–1中的分散性较佳,无明显团聚现象,与聚丁烯–1界面结合能力强,能够吸收形变功,提高复合材料的韧性。  相似文献   

7.
付喜  张鸿波 《洁净煤技术》2003,9(3):31-33,45
以钛酸酯偶联剂为表面处理荆,对粉煤灰进行表面处理,制得橡胶填料,测试了该填料对橡胶的补强作用。实验表明,表面改性后的粉煤灰对橡胶具有较好的补强作用。可完全替代碳酸钙、碳酸镁或陶土,产生较好的补强效果,用来替代部分发黑,可以减少发黑的用量,降低橡胶的成本。  相似文献   

8.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分析了偶联剂在碳酸钙表面改性的机理,并研究了其对聚氯乙烯(PV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的钛酸酯偶联剂通过化学键合作用覆盖在碳酸钙表面,偶联剂相对于碳酸钙使用量1.5%时,活化指数在95%以上;偶联剂可以明显改善PVC/钙粉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以及耐热性。  相似文献   

9.
付喜  张鸿波 《粉煤灰》2005,17(1):17-18
以钛酸酯偶联剂为表面处理剂.对粉煤灰进行表面处理.制得橡胶填料,测试了该填料对橡胶的补强作用。实验表明.表面改性后的粉煤灰对橡胶具有较好的补强作用,可完全替代碳酸钙、碳酸镁或陶土.产生较好的补强效果,用来替代部分炭黑,可以减少炭黑的用量.降低橡胶的成本。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我国纳米碳酸钙技术发展现状。介绍了纳米碳酸钙的生产技术路线,探讨了其中的碳化工艺和表面改性方法。目前我国有鼓泡碳化、喷雾碳化和超重力碳化等的碳化工艺,可采用钛酸酯、铝酸酯等偶联剂和脂肪酸、磷酸酯等表面活性剂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端 唑啉聚醚与烷氧焦磷酸酯型钛酸酯偶联剂复合处理CaCO3表面,考察了这种处理方法对CaCO3表面成份及PP/CaCO3、HDPE/CaCO3和PVC/CaCO3体系的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方法可在一般加工条件下实现对CaCO3颗粒表面的弹性层包覆,较好地改善了这三种体系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2.
稀土偶联剂处理CaCO3填充PVC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新型稀土偶联剂为主要处理剂对碳酸钙(CaCO_3)表面进行活化处理,并对其填允PVC体系的冲击性能、拉伸性能及热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偶联剂处理CaCO_3填充到PVC中可明显地改善共混体系的加工性能,冲击性能和热机械性能在一定的填允量范围内也有所改善,同钛酸酯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一样,它是一种适出于CaCO_3表面活化的偶联剂,而且在某些方面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13.
徐守芳 《河南化工》2007,24(12):27-30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和PMMA接枝方法改性纳米碳酸钙,并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改性纳米CaCO3增韧PVC(CaCO3/PVC)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比于未处理纳米CaCO,和钛酸酯偶联剂处理纳米CaCO3,PMMA接枝聚合改性纳米CaCO3与基体的相容性最好,增韧PV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新型偶联剂改性碳酸钙及其在PVC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新型两亲性钛酸酯偶联剂AEOT,用于改性超细CaCO3,系统研究了改性CaCO3在PVC型材中的应用,分析了改性CaCO3用量对PVC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新型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CaCO3可显著改善PVC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表面处理剂对CaCO3/PVC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得到了力学性能最佳时的制备条件:表面处理剂选用钛酸酯偶联剂,其用量4%(质量分数),纳米CaCO3用量15%(质量分数)。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对冲击强度而言,主要影响因素为表面处理剂用量;扫描电镜显示,钛酸酯偶联剂处理可使纳米CaCO3颗粒在PVC基体中达到良好分散,并提高其界面结合强度;流变性能研究表明,经钛酸酯处理的纳米CaCO3填充PVC具有更低的平衡转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合成了系列表面改性剂ADDP ,并将其用于改性纳米CaCO3。研究了表面改性后纳米CaCO3 的性质及其随ADDP分子结构和用量的变化规律。最后 ,将改性纳米CaCO3 充填改性软质PVC。  相似文献   

17.
碳酸钙粉末的表面改性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综述了近年来碳酸钙表面改性技术的新进展,并介绍了各种表面改性方法如偶联剂、有机物与无机物表面处理碳酸钙粉末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18.
聚酯型超分散剂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酯型超分散剂对碳酸钙(CaCO3)进行表面处理,并用其填充改性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研究了超分散剂用量、聚合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分散剂处理CaCO3的最佳用量与碳酸钙的粒径和表面特性密切相关,处理纳米CaCO3、轻质CaCO3、重质CaCO3的最佳用量分别为4%、2.0%和1.5%;超分散剂处理的纳米CaCO3填充改性PVC具有明显的增强增韧作用,对PVC的改性效果比PP好;超分散剂的最佳聚合度为7。  相似文献   

19.
纳米CaCO3合成及原位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旋转填充床反应器中合成了纳米CaCO3悬浮液,利用pH计跟踪Ca(OH)2碳化反应过程,研究了碳化反应过程原理。结果表明:旋转填充床能极大地强化相间传质与微观混合,提高体系中CaCO3的过饱和度,增大其成核及生长速率。加入适当的添加剂对纳米CaCO3进行原位改性;利用TEM照片研究了原位改性过程中纳米CaCO3的成核生长机理,并考察了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0.
张青  黄传荣  毕舒 《塑料工业》2006,34(Z1):118-120
采用实验室合成的三种改性剂对亚微米重质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并采用TEM、粒径分析、IR、Zeta电位测定、SEM等几种分析测试方法,对亚微米重质碳酸钙及其填充PP塑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改性的亚微米重质碳酸钙粒度减小,比表面积增大,改性剂在碳酸钙的表面形成了化学吸附。经不同改性剂改性的碳酸钙的Zeta电位不同。提高了重钙粉体作为填料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