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09年中国炼铁技术扭转了2008年生产指标下滑的趋势。全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燃料比为519kg/t,比上年下降22kg/t,热风温度为1158℃,炼铁工序能耗为410.65kg/t,比上年下降21.48kg/t,入炉焦比为374kg/t,喷煤比为145kg/t等指标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炼铁原燃料供应和质量的改善促进了炼铁技术进步。中国炼铁企业的技术发展不平衡,各企业之间生产指标差距较大,尚有年生产能力7500万吨的落后小高炉仍在生产,所以要加快淘汰落后装备的进程,以促进中国向炼铁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2.
《炼铁》2010,(2)
对2009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炼铁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2009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燃料比为519kg/t,比上年下降12kg/t,这表明我国高炉操作技术水平和炼铁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目前.我国炼铁产业集中度低,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艰巨。今后,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我国炼铁技术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3.
中国炼铁技术发展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两年来中国生铁产量高速增长,同时高炉炼铁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2007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炼铁焦比达到392kg/t,热风温度达到1125qE,喷煤比达到137kg/t,利用系数为2.677t/m^3.d。这些指标创造出我国历史最好水平。宝钢、武钢、首钢、鞍钢等企业的大高炉生产技术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炼铁燃料比低于500kg/t。但是,中国炼铁产业集中度低,炼铁企业发展不平,先进与落后共存,尚有6000多万t/年生产能力属于淘汰之列,造成中国炼铁技术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燃料比是高炉炼铁生产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降低高炉燃料比对企业节能减排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包钢6号高炉燃料比高的原因,在6号高炉大修开炉后,通过原燃料提产攻关稳定高炉供料、改善原燃料质量、高炉操作严格控制压差、调整装料制度、稳定高风温、合理使用富氧和喷煤、加强基础管理等措施的实施,高炉燃料比降低,2021年累计燃料比为545.84 kg/t,较2020年降低10.58 kg/t。  相似文献   

5.
宝钢高炉200kg/t以上喷煤比的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炉喷煤能大幅度降低入炉焦比,减少对日益匮乏的焦煤资源的依赖,是炼铁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手段,已成为高炉炼铁技术进步的重要一项内容。宝钢高炉喷煤始于1992年5月的2号高炉,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科学探索和生产实践,从优化喷吹煤种、控制混合煤成分、改善喷煤设备性能和操作参数、制订原燃料质量标准和重新设计高炉操作制度等方面着手,高炉喷煤比一年上一个台阶。1998年以来,高炉喷煤比持续稳定在 200kg/t,1号高炉与此同时还在高产能、低燃料消耗下取得了月均喷煤比260kg/t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6.
2005年,邯钢通过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促进了运行方式的系统优化,着力改善了影响综合效益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炼铁入炉焦比由上年的399.9kg/t 降到378.9 kg/t,喷煤比由上年的124kg/t 提高到133.1kg/t,返矿率由上年的12.74%降到9.57%;轧钢综合合格率和综合成材率分别由上年的99.53%、97%提高到99.56%和97.06%。在同机型指标对比中,300m 3高炉入炉焦比、2000m 3高炉利用系  相似文献   

7.
"九五"以来我国炼铁的技术进步及高炉结构调整(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3.2 高炉工艺技术进步 炼铁原、燃料质量的改善,使高炉冶炼强度提高,焦比降低,容积利用系数改善,1999年全国重点大中型企业高炉年均利用系数超过2.0,2001年达到2.337 t/(m·d)。2001年在全国53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中,高炉容积利用系数年平均低于2.0的有4家,不足8%。由于吨铁渣量的减少,高炉喷煤比显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国家制定的低碳方针及炼铁成本偏高、钢铁企业追求低成本炼铁的目标,采用Rist操作线法及C-rd两种方法分析了高炉炼铁过程中的碳消耗。对高炉炼铁成本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两种方法计算出的高炉炼铁碳消耗结果基本相同,误差范围在1%~2%;在ηCO55%~58%热消耗接近9 GJ/t的情况下,单位生铁的碳消耗是高炉炼铁的低碳目标,目前中国高炉的燃料比要比低碳炼铁的燃料比高出80 kg/t以上;原燃料价格低并不等于生铁成本低,应根据焦炭、煤粉、熔剂、矿石及烧结矿的综合成本来科学计算评估炼铁生产成本。由于当前产能过剩,高炉工作者应从追求产能转变为保证炉况顺行、稳定炉腹煤气量、实现低碳低成本炼铁。  相似文献   

9.
曹锋 《中国冶金》2006,16(7):6-9
首钢1号高炉由于采取了改善原燃料条件、优化高炉操作、提高风温、富氧喷煤等措施,使得煤比大幅度提升、焦比显著下降。2005年11月,1号高炉煤比提高到136kg/t、平均焦比降低到322kg/t。  相似文献   

10.
陶飞 《炼铁》2003,22(Z1):45-46
马钢2500m3高炉通过采取加强管理、改善入炉原燃料质量、提高高炉操作水平、回收利用二次能源等措施,使高炉炼铁工序能耗指标(标煤)逐年下降,由1999年的425.5 kg/t降到了2002年上半年的387.2kg/t.  相似文献   

11.
对莱钢3#1080m3高炉大渣量条件下降低燃料比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优化原燃料管理及炉前生产组织管理等,炉内加强关键参数控制,提高操作水平,改善高炉煤气流分布,提高煤气利用率,燃料比降至约510kg/t左右,焦比下降到320kg/t,3#高炉实现了大渣量条件下的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12.
唐顺兵  何小平 《钢铁》2011,46(1):19-23
太钢4 350 m<'3>高炉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大型高炉的综合经济效益,通过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在高富氧率大喷煤量操作下实现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和稳定的操作炉型,使煤比得到逐步提高,2007年5月后煤比一直在180kg/t以上运行,2008年有8个月煤比在200kg/t以上.  相似文献   

13.
王志堂  刘卯 《中国冶金》2014,25(7):48-54
在马钢2号2500m3高炉的生产实践中为了进一步降低生铁成本,提高大型高炉的综合经济效益,针对原燃料质量持续劣化的现状,通过采取小块焦回收再利用、强化入炉料管理、改善喷吹煤质量、优化上下部调剂、稳定炉温和改善渣系、高风温及富氧综合喷吹、高顶压操作、加强炉型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煤比大幅度提升,焦比显著降低。在燃料比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焦比降低到320kg/t,与2012年相比,焦比降低了60~70kg/t,高炉利用系数稳定在2.4t/(m3·d)。  相似文献   

14.
高炉燃料比是反映钢铁企业能耗的综合指标,降低高炉燃料比是钢铁企业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编制Excel表应用“微调项”控件轻松计算出最有可能实现的高炉燃料比。  相似文献   

15.
针对开炉后炉顶煤气温度高、频繁打水降温、燃料比高、渣铁排放不稳定、焦炭热强度偏低等问题,采取调整布料制度、优化煤气流分布、稳定和改善原燃料质量及炮泥质量等措施,燃料比从543kg/t下降到498kg/t,生铁日产量提升约800t,炉况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6.
邯钢4号高炉近年来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改善原燃料条件、优化高炉操作、提高风温、富氧喷煤等措施,使得煤比大幅度提升至164.7 kg/t Fe、焦比下降到了295.7 kg/tFe,燃料比500 kg/tFe以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太钢4350m^3高炉强化冶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 《山西冶金》2010,33(1):58-60
通过加强进厂原燃料管理、强化炉前出铁管理、实施大富氧率喷吹技术和优化高炉基本操作制度,太钢4350m^3高炉的燃料比降到500kg/t以下,利用系数达到了2.4t/m^3·以上,实现了高炉稳定、均衡和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安钢7#高炉喷煤节焦的生产实践情况。通过优化喷煤工艺、改善原燃料质量、优化高炉操作、加强炉外管理等措施,取得了煤比180kg/t、综合焦比500kg/t的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邯钢4#高炉(有效容积1000m3)经过不断探索,加强原燃料管理、高炉的操作和维护,使喷煤比逐月提高、焦比和综合焦比不断下降。喷煤比由2008年的130.6kg/t提高到2009年6月的163.1kg/t,焦比由361kg/t下降到了305kg/t,综合焦比由524kg/t下降到了500kg/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难题是既要多用低价矿,又要维持高炉操作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又要维持甚至降低炼铁的焦比和燃料比。大力开发应用高炉专家系统可以帮助钢铁厂解决这些难题。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低成本高效益高炉专家系统的开发理念,即依靠国内力量,以企业最关注的高炉炉温和顺行状况的准确监测与预报为核心功能,以建议模式运行,主? 捎媚:评砑际踅⑹P停哂泻侠淼淖匝肮δ埽ü隡ES等网络技术的结合实现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该理念已成功应用于韶钢3200m38号高炉智能专家系统。两年多来该专家系统一直运行正常,在稳定炉温、减少炉况失常、提高作业率、降低燃料比、扩大喷煤比、提高生铁产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