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田雪红 《山西建筑》2007,33(8):50-51
在充分认识喀什民居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倍加珍惜其文物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以保护与发展的理念,将其纳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总体规划中来,使其与现代城市发展和生活相融汇,结合城市文脉、城市地域性、生态旅游环境为经济增长点,塑造“名城”的特色(风貌),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去年是圆明园被焚12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举办了圆明园学术讨论会。大家就圆明园历史文物价值、园林艺术、遗址保护和整理、今后规划设想等各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同时强烈呼吁要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和整理好圆明园遗址。 五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曾指出,圆明园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将来有条件时作些恢复。现在圆明园及其周围的六千多亩土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探索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对城市中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保护理念和实施策略也日趋成熟。我国在经历了一个城市盲目发展的阶段以后,开始在保护城市中特有的历史风貌的同时,将历史地段的保护合理地纳入与城市总体环境同步发展的范畴.已经越来越引起政府、建筑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吴文 《中国园林》2003,19(8):18-20
详细介绍第40届IFLA国际风景园林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得二等奖的参赛作品:“记忆的边缘——圆明园遗址保护”的整个创作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从选择圆明园作为参赛内容;到以“记忆”作为载体,奠定整个作品的创作立意:在寻找记忆的过程中所走的弯路:直至通过仔细的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了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将圆明园规划设计成为一座新时期的遗址公园,来帮助人们找回对圆明园的完整记忆,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其能够在城市发展的边缘,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遗产,永远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5.
遗址保护对于当代城市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二者矛盾也十分突出。阐述遗址多元价值内涵,建立多元价值分析框架,采用多案例综合分析方法,从城市发展的宏观层面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城区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不同模式,探讨遗址的保护利用如何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在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实现其多元价值。总结多元价值理念对于当代城市遗址保护的意义,并对遗址多元价值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和规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圆明园,这座中国著名古典园林,曾经见证了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百年后的今天,当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特别是在福海湖底大面积铺设防渗膜被媒体披露之后,该园的命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4月11日上午,国家环保总局就该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召开了公众听证会,70多位听证代表中大多数人对防渗工程的合理性、合法性提出了质疑。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颜京松先生应邀参加了听证会,并将其发言内容整理为文章授权本刊发表。颜先生指出圆明园所进行的水体清淤、防渗是一项“兴少利而增多害”的工程,建议在经过必要的可行性研究和精心的生态工程设计、计算后,将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进一步净化用作圆明园水体的新水源,同时为北京市的地下水及其他景观用水等提供补给。当前,像圆明园这样因缺水或河道整治而造成城市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环境的现象较为普遍,如何采取生态措施对其加以保护和整治,不仅是生态专家、学者,也是广大城市建设者乃至所有公众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这也恰是由本刊承办的“城市水环境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2005年论坛”的宗旨所在。近期我刊收到了多篇探讨城市水环境保护及相关生态问题的专论文章,已在上期刊发了一部分。本  相似文献   

7.
圆明园西洋楼景区是我国首次仿建西洋建筑和花园的一座园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之作。西洋楼景区自圆明园被毁至今,其遗址及环境经历了多次的变化,使得现今保存的遗址和环境与历史原貌有较大不同。本文以多张圆明园历史测绘图、历史照片、清代伊兰泰所绘西洋楼铜版画以及实地调研为基础来分析阐述西洋楼景区山形、水系、建筑遗址和植物环境的变化,为西洋楼遗址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武陵春色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其涵纳的造园思想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该景点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为蓝本营建,在圆明园的西北部展现出一片农桑兴旺的田园风光.圆明园历经沧桑,虽然已遭毁坏,但武陵春色基本保存了其山水格局和景观特点.通过对武陵春色的历史渊源和景观意匠的分析,解读其在立意、布局等方面的创造藻思及隐含的人文思想,从而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历史依据,并希望对当代景观设计和园林创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洪安镇为例,本文通过对其价值特色的研究,现实问题的分析,探索古镇保护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总体规划、自然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从总体规划、旅游规划等层面提出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措施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圆明园遗址刍议赵光华编者按:赵光华先生这篇文章提出了圆明园遗址保护的建设性意见,即保护好现有遗址,在可能情况下恢复到遗址园林的最佳状态。这个意见很好,对于提高遗址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对人民形象教育的价值,均有重要意义,如能按此意见实施,则...  相似文献   

11.
圆明园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的吞噬,对它的整修迫在眉睫。重建是遭受广大群众反对的,不仅伤财.同时破坏了历史的真实性。然而遗址本身就是废墟,废墟是难以界定圜明园的边界和保护范围的,所以不重建又失去了整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兰亭胜迹     
公元353年,王羲之会友于山阴县兰亭,流觞赋诗,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现存绍兴兰亭,于1980年进行重修。乾隆皇帝自命风雅在圆明园建造了兰亭,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圆明园毁后,于宣统二年(1910年),兰亭的八柱及石屏移置颐和园,于抗日战争前1933年前后,再移置中山公园,1971年在中山公园唐花坞西边,利用八柱建立八角重檐琉璃顶兰亭,亭中立原有之石屏。几处兰亭均是建筑、叠石和植物建造的人工园景,却注意形成山野的气氛,得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偶然发现一张1931年的《申报图画周刊》,报导了中国营造学会与北京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圆明园文献遗物展览”。展出仅两天,参观者数千人,可见中国人民对圆明园感情之深。  相似文献   

14.
潘昭宇 《福建建筑》2012,(10):9-11,15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全面实施,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需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梁滩河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应用Arcgis9.0软件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分析和加权叠加,评价了梁滩河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了用地布局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颐和园是旅游参观的高密度园林景区,随着国内外参观需求的提升.颐和园面临着激增的参观需求与有限的游览承受力之间的矛盾.为了保证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最大化地满足参观要求,颐和园在充分考虑夜晚展示特点、园区与游人安全、运营经济指标等方面的基础上,采用局部开放、定量开放、团体接待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夜间开园参观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通过介绍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参观策略,以期对类似的文化遗产提供一种科学的保护与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6.
殷小寰  於昌荣 《山西建筑》2010,36(34):22-23
从人文环境、功能价值、水环境等方面探讨了濠河综合环境价值的提升,论证了濠河综合环境价值的提升对南通城市发展的作用,并剖析了在濠河综合环境价值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结合南通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以人为本、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挖掘出濠河综合环境价值提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鲍茜  徐刚 《城市规划》2012,(6):84-90
洛阳玻璃厂遗址面临地面工业遗产保护与地下隋唐洛阳宫城大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困境。文章首先从大遗址保护专题研究出发,寻求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可行之路。另一方面,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关注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的集约发展相适应。继而将"洛玻"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置于大遗址保护的大背景下,并提出两者须相互依存,共同体现最大的综合价值。为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工业遗产应"谨慎多保"。在具体实施中通过设立一套互成角度的格网体系,使得大遗址保护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自成体系又能相互对话。  相似文献   

18.
高大伟  秦雷 《中国园林》2006,22(1):49-53
在当前国际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蔚为浪潮的背景下,介绍了法、意、日、英等国遗产保护的经验、理念、法律和实践;并对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价值进行全面概括,对其现有的保护法律、法规层次进行细致呈现.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外对比,指出当前中国遗产保护在城市现代化潮流中的普遍困境.  相似文献   

19.
高大伟  秦雷 《中国园林》2006,22(3):21-26
在指出颐和园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对中关村科学城规划建设的价值、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以颐和园为核心的区域历史遗产整体保护的总体规划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规模宏大,风景秀丽,在中国和世界园林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圆明园的园林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有现存的史料表明,原始的植物种类和景观极其丰富和独特。这些史料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