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板桥以一位读书人、艺术家兼政治家的独特视角,以诗文的特殊形式对淮扬地区饮食进行精细描摹,并对不同阶层的餐饮习好加以研究,包括饮食氛围、心情寄托、志向抱负,形象地、多维地反映出康乾时期的餐饮风情,从饮食这一角度反映了清代盛世社会的一斑.  相似文献   

2.
儒、墨、道、法诸家因对"道"的认知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人格.着重介绍了儒家士人以道自任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入世的精神.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阶层肩负着公共管理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对于民族精神的创造和传承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社会阶层流变加剧造成士人阶层消亡,民族精神因此丧失了原创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改革以来安徽社会职业阶层结构的考察,利用全国普查资料和统计数据,发现安徽社会职业阶层结构呈倒"丁"字型:农业人口比重过高,生产工人增长缓慢,中间阶层规模太小,还是比较典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通过与兄弟省市的比较,我们分析出安徽社会结构同它们的差距,并就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后期,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不断向士绅阶层涌入,以服饰、礼仪等为外在表现的僭越现象层出不穷。面对社会中的奢侈和僭越风气,一部分士绅努力明确阶层的界限,并试图通过守卫时尚、守礼禁奢、守卫知识等方式严守通往士绅阶层的大门。士绅阶层的"守门"对维护传统礼教,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时代的潮流下,阶层界限的模糊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唐朝的边塞诗寄寓着诗人建功边塞的志向和对边军将士精神的歌颂,表现了文人不同的风骨,有"战士"的高歌,有"文士"的低吟,也蕴含"思妇"的轻诉.  相似文献   

6.
《南昌水专学报》2017,(2):22-27
转型社会视阈下,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脱节助推了中国社会阶层的分野,网络空间技术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阶层分化。不同阶层的话语表达及其呈现方式,在网络中表现出对抗性、非理性和多元性等众生喧哗的特征。网络空间的话语失序背后实则是社会价值体系的紊乱,缺乏约束力的话语本身及其隐喻的潜在风险已然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关键因子。本文将各阶层话语研究置于现实网络舆情中考量,立足于网络舆情话语表达现状,对话语表达的认知、情绪与外显形式、潜在的风险加以分析,进而推进相关事件舆论场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清代“文字狱”下未失掉的诗人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大兴"文字狱",使得一些文人创作出现了回避现实而偏向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也有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敢于批判"文字狱"的黑暗、描写下层人民的凄惨生活、揭露和谴责官吏对百姓的摧残,表现出了高尚的诗人品格.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产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对工作、生活、前程、财富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恐惧的情绪,这就是社会焦虑。焦虑已经蔓延到各个阶层,如何对抗和破解焦虑成为当今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清代监察制度在继承明代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变革,结合制度背后清代独特的政治文化背景,显示出了监察官依附皇权的地位、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改革、风闻言事权力的弱化以及挟私忘公的御史陋习等主要特征,使得御史监察机能严重萎缩,与清代统治者预期反腐效果背道而驰。清代监察法制是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法制的技术性形式成果因专制皇权极端化影响,具有"人治"非"法治"的属性,与监察制度法治基本原则相违背。  相似文献   

10.
老舍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学创作 ,曾被冠以平民作家、幽默作家、人道主义作家等等 ,然而 ,人们还是形成了共识 ,那便是小说家的老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 ,是他对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他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生活的一切方面 ,显示出他对这一阶层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 ,经由他对独特的对象———市民社会 ,而且是北京市民社会的发掘 ,到达到对于民族性格、民族命运的一定程度的艺术概括 ,到达了对于时代本质的某种揭示。1 他的小说中有一个完整的市民社会 ,而且是富于中国特点 ,富于地方特殊性的市民…  相似文献   

11.
清代徽州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供给的不足必然影响包括丧葬用地在内的刚性需求,而当时社会存在的土地资源相对集中更是加剧了这种矛盾。同时,受长期存在的风水观念等因素影响,清代徽人在先人墓址选取上格外用心。在这多重因素影响下,清代徽人延续了之前设置义冢的传统,并发展了宗族合力设置形式,这种形式的义冢属于家族公产的一部分,是清代徽州宗族族内救济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阶层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层,不仅是维持社会"道统"的中坚力量,而且代表社会的良心和发展的方向。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从统治阶级的需要还是从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来看,都给"士"阶层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和要求,并使之成为历史上"士"的规范和要求。但是,在魏晋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出现了"士"的反德性。同时,由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传统意义上的"士"阶层在新时期面对社会的多方位、多层次变化,其行为相应地出现了诸多不同以往的变化和发展。从生存论的视角,探讨魏晋士人反德性的内在与外在原因。该研究对当今某些社会伦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琰哲 《饰》2015,(2):25-34
清乾隆朝出现的皇帝仿古行乐图,是根据内府所藏古画改绘而成,并将乾隆帝形象置入其中。在图中,乾隆帝或化身为汉族文士悠游于林泉之间,或化身为文殊菩萨端坐接受供养。在清代严格的衣冠制度下,身着汉装的乾隆皇帝并非真实存在。这些仿古行乐图融虚构与真实于一体。文士与菩萨,是乾隆帝对其满洲皇帝身份之外的自我理解,也是对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身份的虚拟。  相似文献   

14.
清代康雍之际海疆知县、学者蓝鼎元在保护海洋国土、重视海疆社会教化及利用海洋为民谋利等方面的主张为世人所重视。在蓝鼎元强烈的海洋意识中透析他的民本。蓝鼎元的海洋思想不仅反映出了蓝氏对传统海洋思想的独特诠释,也显示了其海疆治理中为民代言、替民谋利观的宝贵思想,表现出了恤民的强烈意识。  相似文献   

15.
刘艳丽 《商品与质量》2012,(S6):122-123
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政治地位一直处于卑微的状态,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制度,满足"男权"的欲望,他们不惜压制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妇女地位卑微的表现不仅体现在清朝的律法当中,也大量活生生的存在司法档案中。鉴于此,本文拟从清代司法档案和徽州法律文书中探求清朝妇女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6.
商品竞争的活跃促使广告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因此Flash动画广告以制作成本低、受众面广、针对性强等优势逐渐被重视,其简洁明了、风趣幽默的艺术特点正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喜爱表现出空前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以来,传统中国地域化表现尤为明显,军事制度也不例外。王阳明巡抚南赣职内,顺应国家军制的演变和地域社会的变迁,通过选拣民兵、推行乡约保甲、倡导筑城设隘和借用"新附势力"等弭盗安民举措,促成了地方军事化的发展,并呈现出区别于晚清地方军事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军队内部选拣民兵,与晚清曾国藩等从民间招募组建湘军有所不同。伴随着乡约保甲的推行和乡村城寨的构筑及"新附势力"的崛起,乡族势力得到不断发展并日益军事化。明中后期赣南地方军事化过程中形成的乡族武装,主要是由老人、义官、义民、新民等乡村中的有力阶层组织和领导的,这也不同于晚清时期主要由士绅阶层所领导的地方团练武装。  相似文献   

18.
绣挽作为清代女性服饰的主要装饰配件载体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通过苏绣绣挽可以进一步理解整个 清代衣饰轨制背后的服饰文化。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中国丝绸博物馆、江南大学民族传习馆和苏州大学博物馆展 出的绣挽藏品,并结合运用实物图像分析学,归纳总结清代绣挽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类比分析苏绣绣挽的 针法类型特点及应运规则,梳理清代服饰中绣挽的苏绣针法、丝线工艺、色彩、绣地和构图题材等独特的表达 形式。研究表明:清代苏绣服饰中绣挽的款式衍变与当时的思想和文化息息相关,其袖制构思和刺绣缝制等是 实用与审美的双重表现,形、色、艺极具江南特色,更表达了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的风俗习惯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对阶层固化问题的热议,"垄二代"这一群体也进入社会大众的视线,他们的职业获得成为关注的焦点,他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父辈的职业,他们在职业获得和职位晋升中父辈及其社会资源是如何产生影响的。调查的数据显示,父辈的社会资源与"垄二代"的职业获得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也影响着其他群体职业获得的公平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打破"垄二代"的职业世袭,才能实现社会的正常流动。  相似文献   

20.
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塑造了一群活泼可爱、多才多艺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思想,表现了其相对进步的女性观。但是在文末,几位百花女子为了追求"节烈观"而自杀殉夫,也显示了李汝珍女性解放思想的矛盾性。"节烈观"是封建社会男权统治意识的产物,在《镜花缘》中,作者基于封建夫权思想,对所谓的"女子节烈"观持肯定态度,这反映了《镜花缘》中关于女性解放认识的不彻底性。这种不彻底的女性观,有助于读者从社会文化的深层角度解读中国传统伦理制度下妇女生活的现状,有助于理性审视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妇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