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岗山水电站左岸坝基出露的β21辉绿岩脉,具有强度高、较破碎的特性,直接影响到坝基变形和抗滑稳定。介绍了β21辉绿岩脉的基本特征,包括分布范围和规模、产出特征、岩石蚀变特征、接触关系及掩体结构和岩体质量分类。抗变形能力和抗滑稳定分析表明,需要对辉绿岩脉β21采取工程处理措施以满足拱坝建设要求。介绍了具体的工程处理措施,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电站设计》2014,(2):F0004-F0004
大岗山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挖角乡境内,为大渡河干流规划的22个梯级的第14个梯级电站。坝型为混凝土双睦拱坝,坝顶高程1135m,最大坝高210m,电站正常蓄水位1130m,总库容7.42亿m^3,装机容量2600MW,年发电量114.3亿kW·h。  相似文献   

3.
王建升 《水力发电》2005,31(2):47-47
2005年1月13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会同四川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持召开四川省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审查会议听取了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的详细汇报,并分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审议。会议认为:该院提出的预可研报告资料丰富,分析研究较充分,结论可信,达到了预可行性研究阶段规定的设计内容和深度的要求,基本同意预可研报告。  相似文献   

4.
大岗山水电站截流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证大岗山水电站截流工程成功实施 , 进行了截流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对大岗山水电站工程截流方案的试验研究,获得了截流过程龙口的水流特性,确定了不同龙口宽度时抛投材料的粒径和合理的抛投强度,推荐采用单戗双向截流的较优方案,为工程截流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岗山水电站坝址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震烈度高,枢纽布置难度大。根据坝址区水文地质条件,枢纽布置采取混凝土双曲拱坝挡水,坝身深孔、右岸泄洪洞泄洪及水垫塘、二道坝消能防冲,以及左岸引水发电系统,很好地利用了上、下游两个河湾地形,使左岸引水发电系统和右岸泄洪建筑物都能裁弯取直布置,在保证水流顺畅的同时,节约了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6.
邓忠文  黄春  李思嘉 《人民长江》2012,43(22):51-53
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发育有辉绿岩脉、中倾坡外的断层、卸荷裂隙密集带及裂隙等,构成了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结构面。主要介绍了右岸边坡控制性结构面的工程地质性状及不同组合模式对边坡稳定的不利影响,通过大量的地质测绘和试验研究,得到了详实、准确的地质参数,采取了锚索加固,抗剪洞+锚固洞+斜井等处理措施。治理后的监测和分析表明,右岸边坡加固措施有效,整体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7.
大岗山电站地下厂房规模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基本烈度高,引水发电系统设计中的重大技术难点主要有:引水线路短需空间独立布置、进水塔地震烈度高需设置抗震措施及高边坡规模较大、压力管道内水压大、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稳定、β80和β81岩脉段处理、岩锚梁结构选形、尾水洞出口位置及形式与围堰施工矛盾等。设计中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机电设备资料、枢纽布置、施工条件、运行和维护条件、工程投资等因素,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便于运行管理的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8.
成彬  廖海燕 《人民长江》2011,42(14):91-94
针对大岗山水电站大坝主体施工中混凝土浇筑量大、工期紧、施工强度高、温控要求严格等特点,对混凝土拌合系统进行了研究并选择了合适的技术参数。结合现场地形特点,提出混凝土拌合系统的布置必须满足紧凑集中、工艺合理、进出料方便等原则。介绍了混凝土拌合系统的工艺设计,包括拌合系统平台和道路的布置、骨料储运系统和二次筛分系统、胶凝材料储运系统、压缩空气站和供风系统、外加剂车间和场内的交通布置。并对制冷系统的预冷措施和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说明。系统于2011年3月进行了试运行,运行状况良好,混凝土温控和质量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杨军  王珑 《人民长江》2012,43(22):86-87
为了实现大岗山水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运行方式,在电站供水系统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在综合分析大岗山水电站的供水要求后,确定了以水泵供水为主,自流减压供水为辅的供水方式。针对大渡河水流含沙量大的情况,设计了泥沙、杂质过滤设备,保证了供水水质。对供水水泵和过滤设备的选型设计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技术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为同类型电站技术供水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岗山水电站大坝坝基岩体地质构造复杂,坝址区以花岗岩为主,穿插辉绿岩脉,帷幕灌浆最大深度达143 m,灌浆压力最大为6.0 MPa,帷幕渗灌浆标准高、施工难度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出现了承压热水、回浆返浓、部分洞段灌后检查依旧达不到设计标准,工期紧张等问题。对工程施工前后出现的各类问题的处理、关键技术参数、技术方案的确定进行全面回顾与研究,并与我国已经建成的其他高拱坝相比较,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高拱坝渗控标准是严格的,渗流量均较小,在施工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浆返浓、吸水不吸浆等情况,相同点都是由于隐微裂隙发育、岩脉穿插,处理的技术措施也是类似的,即采用细水泥、石磨细水泥或者化学灌浆材料对类似孔段进行处理,增加排数、减少间距、延长屏浆和闭浆的时间;不同的是工艺选取的参数需要现场试验确定,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1.
大岗山水电站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LOPE/W模块对大岗山水电站工程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该水电站右岸工程边坡高达420m,卸荷裂隙控制右岸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构成确定性的2个潜在不稳定块体。分析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右岸边坡整体稳定,地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开挖对边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SLOPE/W模块对大岗山水电站工程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该水电站右岸工程边坡高达420m,卸荷裂隙控制右岸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构成确定性的2个潜在不稳定块体。分析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右岸边坡整体稳定,地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开挖对边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景洪水电站坝基存在的抗滑、变形稳定以及渗透稳定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提出施工时结合改善抗滑稳定条件进行深挖置换处理;对G23、G27等破碎带宽度较大的结构面及G2、G16等结构面交汇部位除进行槽挖置换混凝土处理外,在槽内铺设层面钢筋,加密加深固结灌浆;还在G23挤压带宽度最大坝块的下游回填了5 m厚混凝土,并对整个坝基的岩体进行了系统固结灌浆;对建基面开挖后的少数残留缓倾节理,优先考虑挖除缓倾结构面上覆岩体、清除结构面表面岩片、铁锈并进行凿毛的处理方式,同时增设键槽及锚索等进行加固处理.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4.
小湾水电站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枢纽区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基本烈度高,水库蓄水后有可能产生水库诱发地震.坝址区岩体中高岭土化蚀变现象较普遍,在部分地段成带出现,近EW向和SN向陡倾角破裂结构面发育,且分布有岸坡顺坡中缓倾角节理(河床部位近水平)裂隙.工程区地应力值高,坝基开挖后岩体出现了严重的松弛现象,这些主要地质缺陷对坝基(肩)抗滑和变形稳定问题有一定影响.微风化~新鲜岩体中渗透性具各向异性.地下洞室埋藏深度大,围岩以微风化~新鲜岩体为主,岩体完整,强度高,总体稳定条件较好.崩塌作用普遍,部分地段堆积物厚度较大.卸荷作用强烈,主要发育有陡倾角拉张裂隙和顺坡倾斜的剪切裂隙,边坡稳定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15.
溪洛渡水电站左岸电站进水口布置在上缓下陡的斜坡上,本文对斜坡各部位岩体松驰情况逐一进行了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左溪水电站施工过程中存在第5坝段卵石夹层及断层、进水口高程选取过低、无放空设施等问题,结合工程地质条件,采取帷幕灌浆加固、抬高进水口高程、利用导流洞及施工交通运输洞增设排沙放空设施等处理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可靠、节能经济建设。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岩滩水电站扩建工程地形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地质条件较复杂,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进水口与出水口边坡稳定、地下洞室稳定和渗控工程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及特点,经过地质调查、爆破开挖和地质编录,提出辉绿岩和石英脉经多期构造运动后,岩体中隐微裂隙发育,边坡和洞室岩石卸荷松弛,因不利结构面组合成不稳定块体,需及时进行随机锚杆和系统性支护等工程处理措施,为工程安全稳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傅颖  李方平 《人民长江》2011,42(14):31-34
在水电工程建设中,监理效果评价可以反映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业主通过对监理人员的监理效果进行评价,可以达到提高监理单位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目的。结合大岗山工程监理管理的现状,提出了监理效果评价的指标,建立了监理效果的评价体系,希望能够促进监理工作的规范管理,为大岗山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太平驿水电站地下工程开挖面临碉爆,塌方,大断层(浅埋)等地质问题,是对工程稳定性,施工进度和安全的挑战,如何预测和处理上述工程地质问题是地质师,设计师和承包商共同的研究课题,笔者结合地下工程开挖及其处理实例,阐明地质师,设计师和工承包商如何针对不同工程地质问题,采取不同的工程处理措施,达到既经济合理,又安全可靠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余学农  代礼林  王俊 《人民长江》2011,42(14):24-26
大岗山水电站工程在征地移民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互惠共赢为目的,紧密依靠当地各级政府,协调参建各方,创新移民工作模式,主动为移民统筹谋划,全面介入,成效显著。电站工程于2005年9月破土动工,2006年12月,完成施工区先期移民228户742人;2007年12月,石棉县启动挖角乡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于2009年6月入住;2008年,石棉、泸定两县完成上游围堰水位以下移民搬迁安置、专项设施迁(复)建工作;2011年2月,库区复建工程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