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柏青 《华中建筑》2009,27(8):70-71
改革开放三十年,改革春风沐浴了整个华夏民族,中国大地上不断涌现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科学技术进步水平的宏伟建筑,为青年建筑师发挥创作智慧提供了丰厚土壤,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可以说,时代赋予了我国广大青年建筑师极大的机遇与责任。我们迎来了一个产生一流建筑理论、一流建筑师和一流建筑作品的历史时机。  相似文献   

2.
尽管中国的城乡建筑记录着由中国建筑教育培养的一批批建筑师的足迹,但在建筑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在本土建筑师与国外事务所和建筑师的打拼或合作中,中国建筑师群体明显暴露出自身理论体系薄弱、忽视工程技术、文化艺术修养不足、建筑文化感断裂、建筑理性感缺失以及建筑艺术形式混乱等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中国社会环境、建筑市场薄弱以及国人先天素质不足等原因,但是让我们无法回避的是,中国建筑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和过程——建筑教育是上述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相似文献   

3.
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行将在北京举行,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盛事,也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件大事。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犹如一座座里程碑,镌刻着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不但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人类文化的纪录。中国的古代建筑以其独树...  相似文献   

4.
平心而论,我是很幸运的.从业的这十几年,恰逢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身处深圳1这座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资本与效率主导的市场背景之下,我们这些建筑师的设计业务伴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大潮可谓风生水起,如火如荼.而与此同时,在亲历了十余年来数以百计的设计项目之后,我常常在反思,这一座座我们参与塑造的“速生城市”,未来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它们与那些由时间和故事积淀而成的典范城市相比,将会是怎样的一种苍白?从急功近利到乏善可陈,难道这就是我们当下所必须经历的城市发展路径吗? 建筑应当为城市创造厚度,无论物理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 我以为,从建筑师的角度,当以敬畏之心对待城市,因为我们的建筑会成为后世对于一个城市认知的载体,也是其中的人们对于城市生活记忆的裁体.我们今天在基于对未来的思考上构划建筑,而在更久远的未来,它终会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成为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质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建筑师在创造未来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一个城甫未来的历史,在增加着它的“厚度”.  相似文献   

5.
“(建筑)除了时代感之外更应该具有发展性。20世纪60年代前的现代建筑缺乏人性和亲切感。(在今天)能够给予人们快乐才是建筑最重要的本质。”这是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Noveal)的名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努维尔从法国开始以欧洲为设计中心,逐渐成为国际建筑舞台上最活跃的建筑师之一,其建筑的特点一言以概之就是代表着一种“进化着的文明”。努维尔的事务所位于巴黎郊外,由一座废弃工厂改建而成。他的衣着永远是清一色的黑色,这几乎成了他服装的标志,与其精悍的表情十分吻合。目前他的事务所具有近百名工作人员,在计…  相似文献   

6.
我们年轻一代建筑师对贝先生是非常崇拜的,因此对他这个作品也非常期待,这次有幸触摸到贝先生在故乡的“封笔之作”感到由衷的高兴,以下谈谈几点个人的感受:首先,它是一个优秀的作品,体现出应有的地域性,文化性,是一座属于苏州的建筑,其次,它是一座经典的“贝式”建筑,贝老的一些经典手法在该建筑中得到较好的体现,最后它是一座没有太多惊喜的建筑。[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19,(Z1)
正住宅建筑一直是现代主义建筑关注的主要对象,自19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劳工阶层的住房短缺和标准低下一直都是新兴工业化城市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时至今日,我们仍在为广厦万千之理想和住有所居之梦而努力着。2018年10月,一场以"创想青年家"为题的华·工坊国际建筑设计竞赛在深圳火爆举行。我们在这座人口增量连续两年跑赢北上广的先锋城市,聚焦当下城市青年的居住问题及解决之道,以期激发当代建筑师群体,从学生到青年建筑师,乃至行业中坚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座座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上海的金茂大厦、北京的国贸中心等,都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但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些建筑的设计多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一座风景区为例,浅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诞生于自然,生息、发展、逐渐的远离自然。但人类的内心时刻都在呼唤着自然,渴望着向自然环境的回归,建筑师的建筑创作表达着这永远的渴望。  相似文献   

10.
《建筑》2001,(6):57
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 ,因而也必然处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最壮丽的大规模建设时期。作为建筑人 ,置身于这样一个后人将为之惊叹的伟大时代 ,我们胸中鼓荡着可以安身立命的豪迈 ,也沉淀着将被历史追问的责任感。就以产业报效国家和社会而言 ,我们幸临机遇 ;但就心力和道德担当而言 ,我们又面临挑战。有鉴于此 ,我们谨持自尊、自爱和自信之心 ,向社会各界郑重承诺 :一、我们将一如既往 ,再接再厉 ,以精良的施工质量 ,对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建筑风格和建筑气质负责 ,准确地表达建筑师的建筑语言 ,竭诚维护建筑师的社会声…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筑》2005,(1):51-51
在全球化语境中延续地域建筑的脉络,深刻理解地域建筑文化,挖掘文化存在的实质和潜力,为未来发展找到支点——这是国内外许多建筑师正在探讨的命题。在这里,我们选取两位知名建筑师,他们身处全球化的发源地,却在实践域建筑的创作理念——尊重历史文脉、融合现代元素、延续着集体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正上海自1843年开埠成为通商口岸以来,已有170多年历史,由一个普通的沿海县城发展至今,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整个城市被现代化的道路和建筑覆盖,只有历史留下的那些民国时期的建筑依然印证着这座"魔都"百年的荣辱兴衰。有幸受建筑师好友张雪飞之邀,近距离感受并拍摄了这些建筑。这些建筑不仅  相似文献   

13.
宁波博物馆是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建筑师王澍的作品,曲折起伏的轮廓与远处连绵的群山遥相呼应。在比利时,同样有一座外形相似的建筑——布鲁日音乐厅,几何切割的造型融入在老城的肌理之中。它出自于建筑师——RobbrechtDaem之手。本文将从外部关系、内部空间、材料构造三个方面对这两座建筑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试图找到两位建筑师的建筑实践中对于批判的地域主义的不同表达。  相似文献   

14.
一座建筑绝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它给人的感觉大相径庭。建筑摄影的魅力也就在于,同样的一座建筑被不同的影像捕捉者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建筑由此散发出的气质连建筑师本人都不曾想象。对于建筑师来说,其实也需要自己的作品有一套官方宣传照,那从建筑师转变过来的摄影师,是否能更好地为建筑代言呢?也许周若谷能用作品给我们一个回答。  相似文献   

15.
谢作标 《现代装饰》2013,(11):20-21
本次于美国建筑师协会纽约分会举办、命名为“现实乌托邦:全球都市化”的展览,主要围绕香港、首尔、上海、新加坡和东京这五座城市的都市变革为主题展开,阐述了美国建筑公司和其它国际设计师在以这五座城市为代表的亚洲四国建筑热潮和摩天大楼的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借助亚洲在建筑领域的变革性发展,建筑师正积极探索“未来都市化”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印度建筑对我们的启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部分教师赴印度考察、学习,收获颇丰,果然不虚此行。中国与印度虽是近邻,可过去这种交流并不多。其实,中国与印度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一,两者都是文明古国,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就有往来,相互影响,都有着如何借鉴传统的问题;第二,两者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城市与农村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种种建筑发展问题,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去探索;第三,两国的建筑师也多受到西方的建筑教育,也都存在如何为我所用的问题,等等。因此,印度建筑师的探索之道路及其成就对我们卓有启发,很值得我们借鉴。我觉得印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介绍10座德国著名音乐厅建筑,简述德国建筑师和声学家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厅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方盈  陈茹 《新建筑》2013,(5):58-63
冯国安,2012年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提名人,身兼建筑师与建筑学教师双重角色。在教学之路上,他充满激情、极具引导力,引领学子们了解设计、热爱建筑。在设计之路上,他执着、淡定,实践着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完成了从求学到实践的职业历程。趁此次冯国安作客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之际,我们尝试解读这位"建筑守望者",探寻冯国安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19.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应该是一个有个性的建筑,能表现出其所处的建筑文化背景,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地段的环境特征以及建筑师本人思想风格的特殊性,建筑师所孜孜以求的正是对于这种建筑个性的表现,从而使我们的建筑作品具有各自独特的形象特征。马鞍山体育馆的建筑创作实践,正表现出它特有的建筑个性。一、从环境的制约中求得个性一个好的建筑是从所处的环境关系中发展生长出来,而不是强加给环境的,建筑地段的环境特征是我们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马鞍山市是一座五山环一湖的长江沿岸工业。园林、开放城市,体育馆位于湖东路与湖北路两…  相似文献   

20.
用建筑去解读城市,在这崭新的建筑后面又能看到很多本土建筑师的身影。他们用专注、创新,把绚丽的“彩虹”挥洒在大地上,增添了城市的光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美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们用思维凝聚了智慧,在建筑艺术之路上谱写着新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