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难度大,以孤岛油田注聚先导区为研究原型,建立精细地质模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成因分类和形态分类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定量描述了每种类型剩余油饱和度及其相对储量,指出厚油层顶部和压力平衡滞留区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储层变异系数、地层原油黏度、夹层分布位置、注聚用量是聚合物驱受效剩余油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变形井网和水平井与直井组合井网两种开采方式,提出了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矿场应用表明,研究结果对聚合物驱剩余油描述与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认识其形成机理和形态分布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按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成因,将剩余油划分为岩性变化剧烈型、层间干扰型、局部高点型、厚油层顶部型、压力平衡滞留区型等5种模式,并提出了不同模式的定量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主要剩余油成因类型为"厚油层顶部型"和"压力平衡滞留区型",聚合物驱在注聚阶段主要是以"调剖"机理为主,在含水恢复阶段和后续水驱阶段都是以"增加平面波及面积"机理为主;相对于"虚拟水驱开发",聚合物驱主要在含水恢复阶段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过室内物理实验模拟研究聚合物驱结合井网调整技术的开发效果,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改变井网的聚合物驱油的开发效果及剩余油分布。宏观室内物理实验应用微电极技术,研究改变注采井网系统的聚合物驱调整技术的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微观室内物理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聚合物驱前后剩余油在高低渗岩心孔隙中的微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注采井网系统的聚合物驱调整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改善驱替前缘推进不均匀的情况,扩大波及体积;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吸水剖面,在聚合物后续水驱阶段提高中低渗层大孔隙产量。同时,由于井网调整后减小了注采井距,可以在减少注入量的同时提高产油量。驱替结束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层未波及到的区域,以及低渗层中、小孔隙。  相似文献   

4.
采用岩心饱和度分析、荧光薄片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研究了砾岩油藏不同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与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系,研究表明,纵向上正韵律油层中顶部驱油效率低,剩余油饱和度较大,而反韵律油层剩余油分布较均匀.聚合物驱对不同岩性砂砾岩均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对自由态剩余油驱替效果最好,复模态结构砾岩储集层不利于聚合物驱替束缚态和半束缚态剩余油.不可及孔隙体积对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有一定影响,在低渗透砾岩油藏聚合物分子量大容易造成聚合物注不进去,在注聚过程中,应考虑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地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5.
B区块主力油层经过水驱和聚合物驱开发以后,仍有一定程度的剩余油未采出,需要进一步挖潜.通过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资料及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分析,对区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聚集在分流线附近,其含油饱和度高于主流线2.35%;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葡Ⅰ2和葡Ⅰ3单元.为此,开展了变流线提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认真收集整理了大庆油田萨中地区三个典型的已经完成注聚区块的历年开发及调整方案、检查井资料、水淹层解释资料,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础上详细解剖了三个区块井网井距对储层的控制程度,全面跟踪分析了注聚全过程区块及完善中心井聚合物驱开采动态及受效特征,利用驱替特征曲线法、流管法与归一化三种方法对三个工业注聚区块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进行了整体评价;利用吸水剖面、数值模拟及聚驱后检查井和水淹层解释资料,分析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潜力和分布.本文全面系统地评价与分析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旨在指导后续注聚区块的合理有效开发,以及为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预测的φ函数法一文思路,考虑聚合物驱时流体特性,包括聚合物黏弹性、剪切稀化、不可及孔隙体积、渗透率下降系数等因素,在建立聚合物驱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和水相渗透率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对聚合物驱φ函数的影响.利用本方法和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聚驱后二者聚合物浓度分布相差不大;本方法计算所得到的含水饱和度值分布比较高,说明由聚合物弹性效应所产生的拉伸黏度在驱油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证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映黏弹性聚合物在地层中的驱油状况.  相似文献   

8.
针对岩石的孔隙喉道尺寸微小,流体在孔喉内的流动规律极其复杂,在现有微尺度研究基础上,建立聚合物驱动态网络模型.该模型不同于准静态网络模型,不仅考虑黏滞力与毛管力的作用,同时还考虑岩石骨架与流体之间界面作用对流动规律的影响.模型通过模拟固液界面作用、孔喉特征参数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固液界面作用时,含剩余油的孔隙所占比例越大,剩余油饱和度越大;孔喉比越大,含剩余油的孔隙所占比例越大,剩余油饱和度越大;配位数越大,含剩余油的孔隙所占比例越小,剩余油饱和度越小.  相似文献   

9.
聚驱后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北开发区北二西聚驱后蒸汽驱试验目的是,通过在原聚合物驱工业化区块的基础上适当缩小注采井距,探索利用蒸汽驱油技术实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的可行性。统计大量实验数据,通过分析试验区测试资料,结合该区块生产动态资料和油层地质资料,对聚驱后蒸汽驱的试验效果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非均相复合驱封堵调剖性能及矿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要,在孤岛中一区Ng3开展非均相复合驱实验和矿场试验,描述非均相复合体系的注入产出特征,评价非均相复合驱的封堵调剖性能和驱油效果.实验和矿场试验表明: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的阻力因数、封堵效率、非均质剖面调整能力强于聚合物的,适合长期驱替应用;非均相复合驱实验提高聚合物驱后采收率13.6%,高于聚驱后二元驱和聚合物加PPG驱二者之和;矿场动态特征不同于聚合物驱和二元驱,纵向吸水剖面发生交替变化,见效井综合含水率呈台阶式直线下降,具有交替封堵、转向式驱替各小层剩余油的特点;增油倍数和综合含水率下降幅度高于同期聚合物驱和二元驱的,可成为聚合物驱后油藏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displacement and dynamic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aining oil in the two development stages of water flooding and subsequent alkaline surfactant polymer(ASP) flooding. The well pattern types in the water and ASP flooding stages are a longdistance determinant well pattern and short-distance five-point well pattern, respectively. The type A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 curve can be obtained using the production data, and the slope of the straight-line section of the curve can reflect the displacement strength of the oil displacement agent. A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model.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injected water advances steadily with a large-distance determinant water-flooding well pattern. The single-well water production rate increases monotonically during water flooding.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umulative water-oil ratio and the formation parameter. Differential seepage between the oil and water phases is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residual oil formation after water flooding, while the residual oil is still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The effect of the chemical oildisplacement agent on improving the oil-water two-phase seepage flow has distinct stages during ASP flooding. The remaining oil production is extremely sporadic after ASP flooding.  相似文献   

12.
针对陆上油田的典型区块,设计了二维层间物理模型,运用自主研制的饱和度监测系统监测所采用的聚驱后聚表剂驱实验方案,开展了层间二维模型驱替波及动用监测实验,实时监测化学驱阶段含油饱和度分布,从而掌握陆上典型油田区块的波及动用规律。结果表明,在层间二维平板岩心的并联实验中,陆上典型区块聚驱后注入1.05PV华鼎Ⅰ聚表剂能提高采收率13.69%。饱和度监测数据表明,聚驱后化学驱阶段均不同程度的形成油墙,增大了渗流阻力,从而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采收率,聚表剂驱阶段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是有效的动用了中低渗层,华鼎I型聚表剂驱替之后岩心主流通道上形成一条很宽的低含油饱和度条带,其具有很强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后油藏采收率,针对二元驱后油藏特点及存在的开发矛盾,结合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在常规驱油剂的基础上设计3种不同组合方式的驱油体系,提出了高浓聚合物驱、高浓聚合物+二元及非均相3种提高采收率方案并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表明,3种实验方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含水率二次下降、高渗层分流率减小、中低渗层分流率增加现象,提高采收率分别为13.55%、10.93%和16.05%,为后续调剖优化和单井个性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完成一套二元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油藏非均质性严重, 聚驱后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仍较低, 厚油层内部剩余油仍大量存在, 纵向动用 不均匀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应用分步射孔改善聚驱油效果的方法, 即在水驱结束后, 对厚油层选择性射孔并水驱挖 潜后再转注聚。应用室内物理三管并联驱油实验和理论公式, 分析分步射孔聚合物驱油机理, 并结合数值模拟, 以 北北块二区为目标, 研究了分步射孔后聚驱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大前置段塞、 高相对分子质量、 梯次 降浓段塞组合, 聚驱效果最好; 分步射孔后注聚相较于不经过分步射孔直接注聚, 低渗透层动用程度更大, 驱油效果 更好, 最终采收率提高了1. 2 8%。  相似文献   

15.
用聚合物驱油提高稠油砂岩油藏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油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具有注聚合物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利条件。目前,我国主要油区应用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的矿场试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大规模转入工业性推广应用,还要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特别应注重聚合物货源问题、产出油的处理问题、提高经济效益问题,以及综合经济评价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6.
胜利油田聚合物驱矿场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胜利油田实施聚合物驱的规模大,各单元都已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但各单元的见效特点存在差异,通过采用室内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矿场实施跟踪等手段,研究了流体粘度,注采情况,注入时机和油藏储层对聚合物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层聚合物溶液与原油粘度比越高,聚合物驱效果越好,聚合物用量越大提高采收率越高,在中高含水期,注越早,聚合物驱效果赵好;聚合物驱有利相带依次为河道边缘相>河道充填相>心滩>泛滥平原相,正韵律聚合物驱有利,而反韵律不利于聚合物驱,同时选区应避免大孔道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