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孜然味烤肉酱的加工技术及生产工艺的操作要点,试验以孜然粉、红油豆瓣、糍粑辣椒等为原料制备烤肉酱,在初步实验的基础上,对糍粑辣椒和红油豆瓣配比、孜然粉、十三香、姜葱蒜四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生产配方为糍粑辣椒和红油豆瓣的质量比为1∶3,孜然粉13%,十三香2.5%,姜葱蒜20%,食用油70%,味精4%,山梨酸钾0.12%(以糍粑辣椒和红油豆瓣的质量为100%)。  相似文献   

2.
利用孜然所具有的多种营养特点及其生理功能,与传统的调味油制作工艺相结合,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食用调味油.其中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孜然调味油的制作工艺参数,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60℃,孜然粉10 g,姜末7 g,蒜末5 g,辣椒末6 g,麻椒末3 g,浸制时间20 min.并在此条件下,测定了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3.
植物精油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国内外精油的提取技术,包括传统方法(有机溶剂浸提、蒸馏和压榨法)和新方法(微波辅助萃取(MAE)、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C-CO2)和亚临界水萃取(CSWE)),其中,CSWE技术用于植物精油的提取,国内未见报道。阐述了每一种技术的优缺点,并将新技术和传统提取方法做了简要的对比。重点强调了微波辅助萃取技术,与传统方法和新技术相比,具有短时高效、清洁环保、质量优等优势,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精油工业化生产的主导技术。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剂萃取法(PEE)、水蒸汽蒸馏(HD)法及超临界C02萃取(SFE)法从短毛独活中提取精油,并对所得产物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显示3种方法提取精油的收率分别为2.67%(PEE)、2.17%(SFE)和0.78%(HD),共鉴定出了59个化学成分,同时确定了各组分的质量分数,3种方法共有20种相同组分,其中含量最多的均为虎耳草素.  相似文献   

5.
香辛料精油是香辛料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组成较为复杂。天然存在的香辛料植物中含有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常常存在于精油中,因而对于香辛料精油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综述了香辛料精油的抗氧化、抗菌、防治虫害及其他生物活性,并探讨了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酮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活性物质,并具有特殊的保健及疗效功能。本文阐述了黄酮的提取方法,包括热水提取法、碱液提取法、丙酮提取法、乙醇浸提法、微波萃取法、超声波法、酶解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等方法,从而为黄酮类化合物在各行业的应用开辟了一条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槐花黄色素提取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提取温度、时间、物料质量浓度等影响因素对色素得率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时间1h,物料质量浓度0.1g/mL,在100℃下提取3次。  相似文献   

8.
9.
番茄红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溶剂提取法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研究在不同的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等因素影响下的提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3~4h,料液比1:5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进一步开发这种功能性天然色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甘草酸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稀氨水提取法从甘草中提取甘草酸,通过一系列单因素试验,找出了主要影响因素,并对这些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最终确定出稀氨水提取法的最佳提取条件:加水比例为1∶14;氨水体积分数为1.5%;酸沉pH为2.5.在此工艺条件下,粗甘草酸的收率、甘草酸的质量分数分别比未优化前提高了15.44%、15.90%.  相似文献   

11.
大花序桉叶精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大花序桉叶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首次从大花序桉叶精油中鉴定出34种化合物,鉴定精油成分占总精油质量分数的68.321%.大花序桉精油的主要成分是α-蒎烯(47.364%)、β-桉叶醇(2.457%)、γ-桉叶醇(1.955%)、α-桉叶醇(1.316%)和柠檬烯(1.427%),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姜精油的 GC-MS 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汽蒸馏法得到的姜精油的GC MS分析和对比.以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CO2萃取法含量最高的姜醇占26.00%,水汽法含量最高的是姜烯,占16.17%.即前者明显含有体现生姜独特风味的姜辣素,这是超临界萃取的特色和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3.
NMP抽提研制橡胶填充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制符合一定标准的橡胶填充油,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对润滑油溶剂精制过程中的副产物抽出油进行抽提.主要考察了抽提温度和质量剂油比对橡胶填充油的质量和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剂油比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产品收率上升,芳香烃含量下降;当温度一定时,随着剂油比增大,产品收率先下降后上升,芳香烃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综合考虑产品的质量和收率,本实验范围内较适宜的操作条件为:抽提温度60 ℃,质量剂油比1.0.在此条件下,产品收率为72.04%,芳香烃组分的含量为44.17%,符合某些企业橡胶填充油的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14.
河南产艾叶经过新鲜活性离子水浸提水蒸气蒸馏获得挥发油,产油率为0.70%,较直接水蒸气蒸馏提高0.1%以上.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标准图谱和文献分析其化学组分,酸性和碱性离子水浸提的挥发油共检出47个成分,鉴定43个成分,其中有9个成分是采用直接水蒸气蒸馏获得样品中所没有的成分,如环氧石竹烯、反-索布瑞醇、茉莉酮酸酯等,有些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1INTRODUCTION Essentialoilismainlycomposedofterebenes,sesquiterpenes,dienesandtheirredoxderiva tives[1].Thereareseveralmethodstoextractes sentialoilsfromplants,suchassqueeze,solvent leaching,steamdistillation,supercriticalcarbon dioxideextractionandthenewermicrowave aid method[27].Distillationiswidelyusedowingtoitsadvantagesofsimpleequipments,easyoperation andlowcost.However,thedisadvantagesofdis tillationareobvious,suchaslongextractiontimeandlowyield.Squeezegivesnativescentandgood qualit…  相似文献   

16.
采油油管电加热技术在高凝油开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利用油管和套管作为发热体直接加热油管内原油的方法.电能由三相配电变压器经AC DC AC逆变电路输出传送到油管,经油管下部的油套管接触器连接到套管,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利用油管做热源体,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直接加热井筒内的液体.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电网扰动和高凝油开采油管结蜡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樟树叶挥发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方法和传统水蒸汽蒸馏方法提取樟树叶挥发油,用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并用GC-MS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方法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所得的挥发油成分基本相同,但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的挥发油收率(1.15%)高于水蒸汽蒸馏挥发油的收率(0.96%).自制的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装置,具有价格便宜,容易推广使用等优点,同时在该装置基础上进行的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方法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无污染、快速,且具有高收率的提取鲜活香料植物挥发油的萃取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超临界CO2萃取与同步分离白术内酯类化合物的影响.在超临界CO2萃取白术挥发油的过程中,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司盘-80改性剂,以达到同步分离内酯类化合物的目的.经过气相色谱分析,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15℃,萃取压力30Mpa,并加入司盘-80改性剂,所得到的萃取物内酯含量高达87.78%.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的溶剂萃取分离方法相比,提高了挥发油的萃取分离效率,无有机溶剂残留,是一种绿色萃取方法,且易于产业化,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金银花为原料,对其中绿原酸的水提浓缩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提取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12,提取时间1h,提取次数3次,pH值为2~3。减压浓缩的最佳条件:浓缩压力P=0.03 MPa,温度T=70℃,pH值为2~3。  相似文献   

20.
对H系列铋浸出剂进行了浸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系列铋浸出剂的浸出率比传统的FeCl3浸出剂的浸出率高出5 ̄8%,H-3浸出剂的药剂成本仅为FeCl3的药剂成本的58.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