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表面处理剂对CaCO3/PVC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得到了力学性能最佳时的制备条件:表面处理剂选用钛酸酯偶联剂,其用量4%(质量分数),纳米CaCO3用量15%(质量分数)。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对冲击强度而言,主要影响因素为表面处理剂用量;扫描电镜显示,钛酸酯偶联剂处理可使纳米CaCO3颗粒在PVC基体中达到良好分散,并提高其界面结合强度;流变性能研究表明,经钛酸酯处理的纳米CaCO3填充PVC具有更低的平衡转矩。  相似文献   

2.
徐守芳 《河南化工》2007,24(12):27-30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和PMMA接枝方法改性纳米碳酸钙,并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改性纳米CaCO3增韧PVC(CaCO3/PVC)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比于未处理纳米CaCO,和钛酸酯偶联剂处理纳米CaCO3,PMMA接枝聚合改性纳米CaCO3与基体的相容性最好,增韧PV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陆宏志 《广东化工》2006,33(1):25-27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并对改性粉体进行了表征;钛酸酯偶联剂湿法改性纳米碳酸钙的最佳条件为:钛酸酯偶联剂的用量为3%,改性时间为1h,粉体浓度为20%,改性温度为80℃;改性后纳米碳酸钙粉体的吸油值为25.40g DOP/100g CaCO3,活化度为1,表明改性后的纳米碳酸钙已经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  相似文献   

4.
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等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处理,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经过三种偶联剂处理后的纳米CaCO3能显著提高PP的缺口冲击韧性,其中NDZ-201钛酸酯偶联剂的处理效果最佳,当纳米CaCO3质量分数为7%时,对PP的改性效果最好,缺口冲击韧性提高了38%,弯曲模量提高了33%.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螯合-配位型硼酸酯偶联剂(OL- BAP)的性能、偶联作用机理及结构特点,研究OL-BAP用量对PVC/CaCO3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OL-BAP改性CaCO3对PVC/CaCO3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铝酸酯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进行比较,得出OL-BAP的最佳用量为CaCO3的1%。OL-BAP是继铝酸酯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之后的又一类性能优异的水解稳定性良好的新型偶联剂。  相似文献   

6.
纳米碳酸钙对PA6/PP共混合金的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纳米CaCO3的表面处理及用量对尼龙(PA)6/聚丙烯(PP)合金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处理,能有效提高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合金材料中加入10份纳米CaCO3,其力学性能最优,热变形温度达到最大值90.8℃.合金材料的冲击断面SEM照片显示,加入适量的纳米CaCO3能提...  相似文献   

7.
新型偶联剂改性碳酸钙及其在PVC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新型两亲性钛酸酯偶联剂AEOT,用于改性超细CaCO3,系统研究了改性CaCO3在PVC型材中的应用,分析了改性CaCO3用量对PVC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新型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CaCO3可显著改善PVC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经钛酸酯偶联剂NDZ-105处理的CaCO3与PP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混合后制备PP/CaCO3复合材料.研究偶联剂NDZ-105用量对PP/CaC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晶性能与断面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偶联剂NDZ-105用量的增加,PP/CaCO3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结晶温度逐渐下降,而断裂伸长率从65.2%提高到134.5%,冲击强度从6.1 MPa增加到8.8 MPa.  相似文献   

9.
供水管用改性聚丙烯/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改性聚丙烯(PP)为基体、纳米CaCO3为填料,采用直接分散法及两步混炼工艺制备了供水管用改性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阐述了纳米CaCO3的表面处理、钛酸酯偶联剂含量、纳米CaCO3含量及不同混合工艺对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改性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及其供水管材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分析讨论,确定了改性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配方及其成型工艺参数,并与国内外相关产品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复合偶联剂改性纳米CaCO3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钛酸酯和硬脂酸复合改性纳米CaCO3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改性剂用量、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保温时间等因素对纳米CaCO3改性的影响,并优化出了最佳操作工艺条件:钛酸酯用量为纳米ca0。3的1,2%(质量分数)、硬脂酸用量为纳米CaCO3 4%(质量分数)、乳化温度70℃、乳化时间90min和保温时间80min。测定了改性纳米CaCO3和未改性纳米CaCO3的活化指数、吸油量、沉降体积以及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中的粘度,结果表明钛酸酯和硬脂酸复合改性纳米CaCO3活化指数可达99.90%,吸油量降为15.23mL/100g,CaCO3/DOP糊粘度显著降低,亲油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选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碳酸钙(nano-CaCO3)进行表面改性,以改善其在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的分散性。利用透射电镜(TEM)表征了nano-CaCO3的改性效果,研究了改性条件对HDPE/nano-CaCO3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偶联剂用量3%,改性时间30 min,改性温度80℃的条件下,HDPE/nano-CaCO3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改性后的nano-CaCO3分散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选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碳酸钙(nano-CaCO3)进行表面改性,以改善其在聚丙烯(PP)中的分散性。利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nano-CaCO3的改性效果,研究了改性条件对PP/nano-CaCO3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偶联剂用量2.0%、改性时间25 min、改性温度85℃的条件下,PP/nano-CaCO3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改性后nano-CaCO3的分散性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3.
常杰云  张帆 《塑料工业》2012,40(4):99-101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碳酸钙/高密度聚乙烯(nano-CaCO3/HDPE)复合材料,使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动态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当nano-CaCO3加入量≤4%(质量分数)时,随着nano-CaCO3含量的增加,nano-CaCO3/HDPE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均高于纯HDPE,并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两种纳米粒子(纳米SiO2和纳米CaCO3),通过水泥基复合材料抗裂性能试验,探讨了PVA纤维和纳米粒子单掺和复掺两种情况下PVA纤维用量、纳米材料种类和用量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中掺入纳米SiO2,可以显著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抗裂性能,而且在本文试验纳米粒子掺量范围内,水泥基复合材料抗裂性能随着纳米SiO2掺量的增加不断增强;在纳米SiO2水泥基复合材料中掺入PVA纤维,可以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裂性能,当纤维体积掺量不大于1.2%时,PVA纤维体积掺量较大的纳米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抗裂性能;纳米CaCO3与纳米SiO2均能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裂性能,纳米SiO2的增强效果略优于纳米CaCO3.  相似文献   

15.
聚乙烯醇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穆筱梅  钟振声  陈焕钦 《精细化工》2003,20(6):323-325,360
以大豆卵磷脂为包封材料,用反相蒸发法制备脂质体,同时用不同浓度的聚乙烯醇(PVA)进行包覆。实验结果表明,PVA在脂质体外形成了一层膜,而且包覆量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相比较于未包覆的脂质体,PVA包覆的脂质体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较小的泄露率。当ρ(PVA)=3g/L时,脂质体的包封率最高为58%,当ρ(PVA)=4g/L时,脂质体的泄漏最慢。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环境友好型双组分粘合剂,并对其进行性能研究:采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PVA含量对乳液粘度的影响,并就羟基含量、n(-NCO)/n(-OH)比值(R值)以及纳米碳酸钙的含量等对胶膜的耐水性能和粘接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VA含量为1.5%~2.5%时乳液粘度比较适宜;当R值为1.3、羟基含量为2%~3%及纳米碳酸钙加入量为2%~3%时,胶膜综合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7.
以聚丙烯为聚合物基体,以纳米碳酸钙为无机组分,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纤维截面形状分别为圆形、扁平形和三角形,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纳米碳酸钙/异形纤维复合材料,并采用不同的改性剂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纳米碳酸钙的分散情况,重点分析了聚丙烯/纳米碳酸钙/异形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对碳酸钙表面有机化处理的效果好于硬脂酸;纤维截面形状不同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也不同,其中比表面积最大的三角形纤维增强效果最佳;当纳米碳酸钙的含量为3%(质量分数,下同)(2%硅烷偶联剂处理)、三角形PET纤维的长径比为80、含量为2%(体积分数,下同)(4%硅烷偶联剂处理)时,制得的聚丙烯/纳米碳酸钙/异形纤维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比纯聚丙烯提高近21%,弹性模量提高了约82%。  相似文献   

18.
袁新强 《广州化工》2011,39(6):19-20
综述了纳米CaC03与PMMA二者的结合研究,从而提出纳米CaCO,/PMMA透明复合材料的研究思路.并将表面偶联处理的CaC03原位分散在PMMA预聚浆料中进行本体聚合研制透明复合材料.研究发现,纳米CaCO3加入量小于0.1%时能得到透明的材料,综合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