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研究了β-环糊精与苄基甲基酮主、客体分子的包合反应.通过红外、热重-差热、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方法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与组成.包合物明显改变了主、客体的晶相、光谱及热学性质.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苄基甲基酮形成了包合比(主、客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包合物,苄基甲基酮的苄基及甲基分别嵌入了两个β-环糊精的空腔.  相似文献   

2.
β-环糊精与罗丹明B及番红花红T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罗丹明B及番红花红T为客体的包合物.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谱研究了β-环糊精与染料的包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客体分子分别形成了1:1的包合物,客体分子进入β-环糊精分子的疏水性空腔内,当β-环糊精加入到一定浓度的客体溶液中时,罗丹明B体系的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减弱,而番红花红T体系的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增强.还通过荧光光谱法及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分别测定了15、25和35 ℃ 3个不同温度时染料与β-环糊精包合体系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包合物的形成主要取决于β-环糊精与客体分子的分子结构及两者作用力的大小,β-环糊精空腔大小与客体分子或其某些基团的大小越接近,越容易包合,包合物的稳定常数就越大.包合物的表观热力学常数显示,在上述包合体系反应的推动力是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3.
《农药》2016,(2)
[目的]研究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烯酰吗啉的包合作用。[方法]以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e-β-CD)为主体,制备烯酰吗啉的包合物,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方法研究环糊精与烯酰吗啉的主客体作用。[结果]β-CD、HP-β-CD及Me-β-CD与烯酰吗啉形成了包合比1∶1的包合物,包合常数分别为910、749、1211 M-1。烯酰吗啉在水中的溶解度及稳定性均得到提高。[结论]研究结果将拓宽烯酰吗啉剂型的开发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β-环糊精为药物载体,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吡嗪酰胺-β-环糊精包合物、异烟肼-β-环糊精包合物、异烟肼利福霉素腙-β-环糊精包合物,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胸腺五肽-β-环糊精包合物。吡嗪酰胺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吡嗪酰胺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70℃、包合时间1.03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96.18%。异烟肼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异烟肼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30℃、包合时间0.5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87.80%。异烟肼利福霉素腙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异烟肼利福霉素腙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70℃、包合时间1.08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90.83%。胸腺五肽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胸腺五肽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70℃、包合时间1.15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90.03%。包合后药物的水溶解性和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较好的抗结核杆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几种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磺丁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与喷昔洛韦(PVC)的包合作用。结果表明室温下,3种环糊精与PVC的包合常数的大小依次为K_(2,6-DM-β-CD)K_(M-β-CD)K_(SEB-β-CD),且随着温度的升高,M-β-CD、SEB-β-CD的包合常数升高,2,6-DM-β-CD的包合常数降低。热力学参数ΔG0,ΔH0,M-β-CD、SEB-β-CD的ΔS为负值,2,6-DM-β-CD的ΔS为正值,说明包合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且为熵和焓联合驱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粘接》2016,(8)
分别利用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和2,6-二甲基-β-环糊精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分子双酚A进行包合,采用Hildebrand-Benesi方程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环糊精包合双酚A过程的结合常数;同时利用范特霍夫方程获得4种环糊精与双酚A结合的熵变和焓变数据,根据不同环糊精分子与双酚A分子结合的热力学信息,明确了环糊精与双酚A的分子识别机制。结果表明:当常温(20℃)时,包结常数大小顺序为β-环糊精γ-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在双酚A与环糊精的包合过程中,空间位阻效应是主要影响因素,尺寸匹配为次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环糊精与双酚A的包合过程中,其熵变ΔS0,其焓变ΔH0,升温不利于包和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陈学福  李刚刚  史高峰 《应用化工》2011,40(8):1354-1356
研究了叶黄素与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以及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叶黄素与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叶黄素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2,包合时间4 h,包合温度35℃。叶黄素经β-环糊精包合后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了97.4倍,增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朱士龙  陈迪钊  李勇  林红卫  段友构 《精细化工》2012,29(2):159-163,208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纯化后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包合物的结晶形态,通过差热示重扫描、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性质分析,并通过相溶解度法计算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后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羟丙基-β-环糊精能显著增加青藤碱的溶解度,包合物中青藤碱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分子个数比为1∶1,其包合常数为150.0 L/mol,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为-12.41 kJ/mol。  相似文献   

9.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硫酸亚铁-β-环糊精包合物,紫外分光光度法表征了包合物的形成,并用循环伏安法进一步证实β-环糊精和硫酸亚铁的主客体包合作用。最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了硫酸亚铁-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比,并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硫酸亚铁可形成包合物,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为57.74L/mol。  相似文献   

10.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纯化后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包合物的结晶形态,通过差热示重扫描、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核磁共振等方式对包合物进行性质分析,并通过相溶解度法计算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羟丙基-β-环糊精能显著增加青藤碱的溶解度,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是一种稳定的新物质,青藤碱与HP-β-CD形成的包合物的包合分子比为1∶1,其包合常数为150.0。  相似文献   

11.
茶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包合物产率和包合率为筛选指标,以茶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包合时间、包合温度和无水乙醇与茶树油的体积比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对茶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是茶树油:β-环糊精为1∶8(mL∶g),包合时间为4 h,包合温度为50℃,无水乙醇:茶树油为1∶1(mL∶mL)。经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鉴定,确实形成了茶树油环糊精包合物。  相似文献   

12.
以茵陈、白术挥发油提取量为检测指标,考察了其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茵陈、白术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进行了最佳包合工艺条件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12倍水量、浸泡12h、每次蒸馏6h基本提取完全;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茵陈、白术挥发油与β-环糊精投料比为1:10、β-环糊精与加水量的比为1:10倍、包合时间为2.5h.得到的挥发油包结率为81.6%.用此法得到的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较高,包合物性质稳定,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3.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维生素A1与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最佳工艺条件,即维生素A1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12,包合温度为55℃,包合时间为3 h。经薄层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鉴定,表明维生素A1-β-环糊精已形成包合物。维生素A1-β-环糊精包合物可明显提高维生素A1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角鲨烯是一种含有6个非共轭双键的直链三萜,其生理功能显著,但因水溶性及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应用。采用相溶解度法,在25、40和55℃下,考察了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及甲基-β-环糊精对角鲨烯的包合作用,绘制相溶解图并计算包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各相溶解图均为AL型,且γ-环糊精的包合效果及增溶效果最为显著。γ-环糊精对角鲨烯的包合常数(K)最大可达1778.0860 L/mol,最大可将角鲨烯的溶解度增大至原来的309.0935倍。包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及熵变(ΔS)均为正值,而吉布斯自由能(ΔG)均为负值,表明包合过程为吸热的自发反应,且无序化增加(熵增加)是环糊精空腔包封角鲨烯分子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得到了β-环糊精(β-CD)与RDX,HMX的最佳包合比为1∶1;采用饱和溶液法对β-环糊精与含能材料RDX,HMX进行包合,得到了β-环糊精与RDX、HMX的固体包合产物;通过测定固体产品的X-射线衍射,证明了包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提高薄荷醇的稳定性和水溶性.以β-环糊精为包合壁材,制备薄荷醇β-环糊精包合物。方法:采角饱和水溶液法翩备薄荷醇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包合物薄荷醇量,并计算了薄荷醇的包合率。结果:以包合率为指标,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表明薄荷醇与β-环糊精的摩尔比为1:1o.反应温度5O℃.反应时间2小时.在此条件下.表面薄荷醇量最低且包合率最大。结论:包合物  相似文献   

17.
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超声法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率及包合物收率的综合值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包合工艺参数,用紫外光谱与高效液相色谱考察肉桂油包合前后的理化性质来研究超声法制备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肉桂油包合前后的物化性质。结果得到超声法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包合时间40min、包合温度30℃、超声功率150W、m(肉桂油):m(β-环糊精)=1:10。在优选的条件下包合得包合率为83.5%,包合物的收率为71.3%。实验结果表明:肉桂油被β-环糊精包合后主要成分理化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由此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成功解决了肉桂油易挥发,遇光和热不稳定,难用于工业生产这一难题,提高了其稳定性,制成固体剂型,为肉桂油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制备并鉴定茶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达到将茶树油固化的目的。采用饱和溶液法对茶树油进行包合,通过L_9(3~4)正交试验法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并采用薄层层析法(TLC)、紫外分光光度法(UV)及显微成像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别。结果显示,茶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质量与茶树油体积之比为5︰1,无水乙醇与茶树油的体积比为2︰1,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4 h,TLC、UV和显微成像均显示茶树油与β-环糊精形成稳定的包合物且其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9.
《塑料》2017,(5)
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与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为原料,采用溶液共沉淀法制备了聚乳酸-β-环糊精包合物(PLA-IC)。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分析了包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PLA与β-CD的包合摩尔比为1.26∶1,证明其为部分包合。以PLA-IC包合物为助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LA/PLA-IC复合材料,差示扫描量热(DSC)表明,包合物的结晶性比纯聚乳酸的结晶性能更好。热重分析表明,PLA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温度提高。因此,PLA-IC具有成核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β-环糊精为原料,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β-环糊精微球,饱和水溶液法得到丁香油β-环糊精微球。以包合率、产率、综合评分为指标,探讨了单因素对包合效果的影响,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热稳定性情况。结果表明当包合温度为40℃,微球与丁香油的投料比(g/mL)为2∶1,包合时间2h,m(水)∶m(β-CDP微球)=20∶1时所得包合效果最好。得到丁香油微球平均包合率为78.90%,微球的平均收率为90.08%。热稳定性实验表明丁香油β-CDP微球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丁香油β-CD包合物,释香性能实验表明丁香油β-CDP微球20d时还保留55.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