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座好山     
《Planning》2014,(11)
<正>在《江南园林志》里,童寯先生有一段文字对比计成和李渔的"峭壁山":"计成论峭壁,与李笠翁所说颇有出入。计成之峭壁,直立靠墙,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其旁杂植松、柏、梅、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笠翁峭壁,则若筑墙,蔽以亭屋,仰观如削,与穷崖绝壑无异。计壁重平面,而李壁重立体,实各尽其妙也。"这段文字在心头盘桓月余,原因是最近的小住宅设计里,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狭长庭院中,看上去也将有机会做一个"峭壁山"。而当我们做出一个悬挑在墙壁上、能够覆土、也自认为有着"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仰观如  相似文献   

2.
一座好山     
张清帆 《现代装饰》2014,(11):126-127
<正>在《江南园林志》里,童寯先生有一段文字对比计成和李渔的"峭壁山":"计成论峭壁,与李笠翁所说颇有出入。计成之峭壁,直立靠墙,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其旁杂植松、柏、梅、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笠翁峭壁,则若筑墙,蔽以亭屋,仰观如削,与穷崖绝壑无异。计壁重平面,而李壁重立体,实各尽其妙也。"这段文字在心头盘桓月余,原因是最近的小住宅设计里,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狭长庭院中,看上去也将有机会做一个"峭壁山"。而当我们做出一个悬挑在墙壁上、能够覆土、也自认为有着"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仰观如  相似文献   

3.
《园林》1998,(6)
山水盆景是祖国大好河山、丘壑林泉的艺术再现,是大自然山川风光的缩影,具有高雅优美的意境。当人们欣赏到一件精美的作品时,会恍若置身在名山大川的境界之中,使人联想到祖国壮丽山河的旖旎景色,蕴含着诗画之情。因此,一个成功的制作者,为提高创作山水盆景的艺术造诣,必须身历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的神功造化,并以中国山水画的理论作为指导,熟悉历代山水画理的意法、布局和画石的意态,注意师法造化,做到融会贯通。如唐代王维《山水画诀》中有“山分八石,石有三方,平夷尖顶者为巅,峭峻相连者为岭,有穴者为岫,峭壁者为崖,悬石者为岩,形圆者为峦,络延者为川,二山夹道为壑。”这也是古人对自然界山石的定义;又如宋代画家郭熙在《画论》中曰:“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神情;故水得山而媚。”这些都是前人山水画理的精粹,可供山水盆景制作者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考察计成及同时期相关观念中,造园理水的重要 性。辨析“理水”及《园冶》语境下“掇山”概念后,梳 理相关论述,明确《园冶》理水内容并不完全涵括于《掇 山》。在计成的实践构思中,山、水具有贯穿造园流程的环 境背景、设计前提及造园要素3层意义。反映在《园冶》文 本中,理山、理水的内容与造园流程和要素的论述结合分布 于全书,而《掇山》主要论述要素化的山、水,形成独特的 山、水论述框架。为《园冶》理论研究及园林创作实践的 山、水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彭瑶玲 《规划师》2004,20(9):26-29
依托重庆“山城…江城”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以“尊重、顺应自然山水环境”为建城思想,以“岛线”为重点,以“显山露水…适地适用台理布局”为原则,通过强化山脊轮廓线保护、构建生态绿脉、实施“碧水”工程、增加滨江生活岸线等措施,构建山、水、田、林、城相辉映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6.
李祎 《园林》2012,(5):66-68
江南园林自元代后,与画家的关系密不可分。著名的造园家也都会些丹青绘事。可以说,不通画理之人,也是难以通造园之理的。而他们两者的联系也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和审美上,而是有更深层的精神内涵的联系。两者一个坐观,一个入游,都浸透着中国的士大夫思想与文人哲思。本文以画理为据,举例几个江南园林中常见的“小景”,从细处窥看江南园林的山水精神与画面感。  相似文献   

7.
韩旻羲 《浙江建筑》2012,29(11):1-4,8
以温州泽雅纸山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从街巷网、水系、造纸生产设施、村落边界四个空间布局因子来分析泽雅纸山古村落空间布局的形态和特色,以便为研究泽雅纸山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劲韬 《华中建筑》2008,26(2):170-173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长期以来受传统山水画的影响,造园本身亦被视为“地上文章”,所谓叠山与绘画“虚实虽殊,理致一也”,唯载体不同而已。晚期园林在叠山、理水等许多重要环节直接取法高度成熟的山水画谱,而并非文人所标榜的“取法自然”。该文正是从明清园林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探讨了在造园职业化、普及化的过程中,造园模仿绘画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飞 《中国园林》2010,26(4):97-100
"无水似有深意"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山水理景方法,是我国大陆型园林的一种表现方式,与日本海岛型园林形成的枯山水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提出采用压住"无水涧壑"的源头和增加"无水涧壑"的层次等方法,利用排水沟谷来造景"无水涧壑":另一方面,提出用峭壁山来造景"高楼檐水",形成多叠瀑布和形成主流、辅流相结合的多叠、多股瀑布.通过上述2方面论述以"无水似有深意"为主题的山水理景方法在现代设计中仍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景观设计》2008,(2):I0040-I0043
造“山”运动——动态、气势 “无山不安”,傍山而居,悠然处事。仙,“人”在“山”旁则为仙;“山”中之“人”真仙也,塑造微地形,以构建园区景观的背景依托。  相似文献   

11.
在辽宁省北宁市医巫闾山的西南部 ,有座青岩寺 ,始建于北魏时期。闻名遐迩“歪脖老母”观世音菩萨石像就供奉于该寺院障鹰山山腰一天然石洞中。其海拔高度为 70 0m ,这里山势险峻 ,峭壁千仞 ,群峰环抱 ,直插云端。上院筑于悬崖绝壁之间 ,大有凌空悬挂 ,虚无飘渺之感。寺院中古  相似文献   

12.
卜复鸣 《园林》2005,(3):22-23
叠石掇山,虽石无定形,但山有定法,所谓法者,就是指山的脉络气势,这与绘画中的画理是一样的,在凡功的叠山家无不以天然山水为蓝本,再参以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发心源,才营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假山作品,在园林中堆叠假山,由于受占地面积和空间的限制,在假山的总体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常常借鉴绘画中的“三远”原理,以在咫尺之内,表现千里之致。  相似文献   

13.
孟兆祯 《风景园林》2018,25(11):12-13
逢寄畅园建园490周年,颇有感发,遂浮想命笔,以表挚贺。寄畅园为明代遗构,布局自然简约,景面文心,是鲜有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通过明旨、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借景等方面分析寄畅园之造园理法,并着重分析寄畅园筑山、理水之要点。  相似文献   

14.
在塞外山城张家口市区的西侧 ,千峰竞争 ,万壑争奇。其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 ,名唤“赐儿山”。相传给人间赐予儿女的麒麟曾降临此山 ,并在山上留下趾印 ,许多人前去祈求子孙都得以如愿 ,故得名赐儿山。赐儿山距市区约 1 .5公里 ,远望峭壁如削、万木峥嵘 ,亭台庙宇 ,差参交错。近看则步步似景 ,仅上山的台阶就拐了四道弯 ,2 2 6个层阶。半山中有明朝洪武二十六年 (公元1 3 93年 )建造的一座寺庙 ,名曰“云泉寺”。因这里云雾缭绕 ,山中泉水清冽、长流不息 ,常常形成云在泉畔飞 ,泉在云中流的奇景 ,有人写诗称这一奇景为“白云深处有清泉”…  相似文献   

15.
“遂穿山腋而北,于是北行陂陀间,西望双峰峻极,氤氲云表者,大明山也。其山(在北斗山西北),为上林、武缘分界。按志,上林、武缘俱有镆鎁、思邻二山,为二县界。曰镆鎁关而不及大明,岂大明即镆鎁耶”。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写于崇祯十年(1637)十二月十日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中记载的这段文字就是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生态养生旅游胜地”的大明山。大明山自然风光以“春岚夏瀑,秋云冬雪”著称,以“雨后晴翠,层峦迭嶂,满目生机”而名,又曰“鸣山叠翠”。  相似文献   

16.
品谈纪实     
《城市环境设计》2014,(8):48-53
依山就势暨以利导 柳明:中信金陵酒店建成的两年多时间里,接待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宾客,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赞誉;同时,许多宾客会用这样的评价真没想到,在一个平谷的小山坳里,竟然有这样一个充满新奇、新意的酒店,甚至有宾客引用唐代《陋室铭》,夸赞中信金陵酒店真是“山不再高,有龙则灵”.  相似文献   

17.
粤剧艺术博物馆以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重要概念“气韵”作为核心设计追求,注重对粤剧艺术及岭南园林艺术精髓的深入挖掘,主动在设计中追求与粤剧艺术在精神内涵及园林建筑表现上的气韵相合,将建筑实体转化为园林空间,造园、建筑、筑山理水皆以“气韵”为设计指导,从而力图带动全园“气韵”生动,达成岭南两大文化标志跨越时空的当代对话。  相似文献   

18.
石山壹品     
《建筑师》2015,(1)
以米芾的瘦、皱、漏、透四字品石、品山,已成麻木教条。以郭熙对山水要求的身体居游,品味太湖石涡旋的洞庭视觉形象,则石与山、形与意皆可通同一品。以视觉的洞庭与身体的居游这两条线索,借助对石与山的——峰岩、洞房、山台这几类山石形象进行品味,并对掇山远近、深远、气势等方法展开评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理水叠山,造园手法之精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理水、叠山两部分。园林理水手法,着重在水面形式及水岸做法,从意境出发是理水之关键。园林叠山手法,着重在山的造型、石质和层次,叠山之至要也在意境。  相似文献   

20.
<正>1入口:山与墙那日下午,在微园的对谈,李兴钢议及微园的入口山面,语多赞誉,立面两幅山墙,在几组卧石之后,一高一低,一黑一白,李兴钢以为,卧石虽巨,尚不足以形成山势,背景中的黑白两幅坡顶山面,为微园的建筑外观,勾勒出城市视角的山形背景。沿着这条山墙如山的如画观法,我大致还能接续—葛明以青砖履面的山墙,高耸而色深,以粉壁而白的山面,低缓而色浅,葛明利用砖墙包裹的空腔,使得南部高深的山面,稍凸于北部的远白山面,若按从城市进入微园的常规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