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由于砂井阻力的存在,传统的真空预压加固方法普遍存在加固效果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问题.为了改善真空预压加固效果,将负压源由地表移至地基深处,有效地提高地基深处的真空度,减轻砂井阻力的影响.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采用同一土料,在相同的试验环境中用不同的控制条件,进行一系列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负压源下移后,可有效地改善预压效果,并显著地缩短预压加固周期.最后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检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插塑料板真空预压固结排水法处理软基的应用,通过处理前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综合分析,研究该方法在超软土地区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机理探讨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在现有真空预压的研究和多孔介质渗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真空渗流场理论来具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机理。比较了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的不同之处,探讨了几个真空预压工程上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处理深度,达西定律在真空预压中的适用性,真空预压抽真空边界的处理,地下水的存在对真空预压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泥水盾构施工,进行带压开仓时,通常采用泥膜闭气的方法来平衡开挖面后部的土水压力。这就需要在掌子面表面形成一层泥膜,从而达到闭气的目的。本文通过采用自制的泥膜闭气装置,在实验室内开展了不同压力差下形成泥膜的试验。试验表明,当形成泥膜时,泥浆消耗量随着压力差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分层真空预压软土地基一维大变形固结模型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以有效应力为控制变量的一维大变形固结方程,考虑固结过程中孔隙比及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建立了分层真空预压多层软土地基的一维大变形固结分析模型,并利用差分法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表明,分层真空预压软土地基能够大幅提高软土地基的固结速率,软土的初始孔隙比及初始渗透系数对分层真空预压软土地基的固结速率有较大的影响.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模型较合理地反映了分层真空预压下土体的变形和固结性状.  相似文献   

6.
絮凝固化联合法(FSCM)是超高含水率疏浚泥浆(EHW-MS)处理和循环利用的合理选择.然而,面向对填料力学性能要求较高的资源化利用情形时,FSCM在固化效率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FSCM的基础上,引入低位真空预压技术(VP),对EHW-MS用作路堤填料提出一套新的技术方法——真空预压-絮凝-固化联合法(VP-FSC...  相似文献   

7.
本针时插塑料板真空预压固结排水法处理软基的应用,通过处理前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综合分析,研究该方法在超软土地区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分析真空堆载加固软基的影响范围.方法 通过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对真空预压加固软基中的负压分布、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并结合泱里陈大桥软基加固试验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平面有限元分析负压的传递深度随塑排的打设深度而增加.在井阻较小的情况下,负压一般可传递到塑排以下4~6m的淤泥中.与实际监测结果相吻合;平面有限元分析随着塑排打设深度的增加,土体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的总量随之增加,影响范围随塑排深度的增加而扩大;真空预压的有效影响深度可以超过10m;水平影响范围基本上在塑料排水板打设深度的1倍范围内较大,而在一倍范围以外,水平位移的影响相对较小.结论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预测真空堆载加固软基的影响范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对采用真空预压法处理的某排放碱渣的滩涂场地基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现场检测数据表明,经过100d的预压后,碱渣地基表面沉降量达到1 m以上,地基平均固结度超过85%,加固后碱渣地基含水量、孔隙比明显减小,地基承载力达到80 kPa,可满足建设场地的需要,说明采用真空预压法处理含碱渣层软基是可行的,可在类似的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结合真空预压处理人工湖海相淤泥地基的工程实例,通过对真空预压卸载后地基试验区的回弹变形观测,得出结论:真空预压卸栽后地基发生1~2cm的回弹变形,回弹率为1%-2%,变形约在十天后稳定下来.对真空预压卸载后地基的回弹变形观测,能够更好地掌握其卸载后土体回弹规律,进一步评价真空预压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1.
堆载预压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都是工程中处理软土地基的常用方法。通过舟山富通电缆项目地基处理工程项目中堆载预压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施工的比较研究,得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比堆载预压具有更高的施工成效效率,更好的沉降稳定性和沉降性,以及水平位移量更小,使周围软弱边界的变形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珠海海洋温泉度假村软基工程的地质特征及真空预压变形监测设备布设.并对监测的沉降数据及测斜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真空预压加固软基的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海洋温泉度假村软基工程的地质特征,选择了面积为80 m×120 m的试验区,布设了多种沉降观测仪器对软土真空预压变形进行了监测。通过对监测沉降数据以及测斜数据的分析,真空压力的实施和传递主要由2部分组成,间距1.2 m的竖向塑料排水板和水平向铺设的直径100 mm的波纹管,土体在80 kPa真空压力的作用下,100 d固结度可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14.
沿海地区疏浚工程产生大量疏浚淤泥.为了研究疏浚淤泥的处理方法,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温州地区的疏浚淤泥进行分级真空预压联合间歇电渗的加固处理,并对间歇通电的时间及间歇逐级加压电渗进行研究.试验过程中监测真空压力、电流、排水量和土表的沉降;试验之后,对土体含水率、十字板剪切强度以及电极腐蚀质量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常规真空预压法、分级真空预压法和优化分级真空预压法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加固过程中土体沉降量、排水量和真空度等变化规律及加固前后土体的含水率、颗粒粒径分布曲线指标对比分析,得到真空度传递规律,并对不同真空负压预压机理进行分析,指出优化分级真空预压法的处理效果优于其它两种工法,且在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上海某真空预压加固现场全过程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真空预压初期沉降速率较大;分层沉降监测资料表明沉降主要发生在土性较差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层,真空预压的影响深度可以达到塑料排水板底下一定深度;静力触探试验表明真空预压加固明显提高了地基土的强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固结度的计算结果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计算泥水盾构开挖面前泥浆渗透地层的距离,基于泥浆渗透不伴生泥膜的假设,提出改进模型来分析不同泥浆的渗透距离. 结果表明:在泥浆渗透时间小于20 s的情况下,与Xu模型相比,改进模型的最大精度提高6%,且无须泥浆渗透试验. 在不考虑泥膜的情况下,纯膨润土泥浆的最大渗透距离为5.8~6.3 m;添加高分子材料的膨润土泥浆最大渗透距离为0.3~1.6 m,是纯膨润土泥浆的5%~25%;羧甲基纤维素钠对泥浆的改性效果最好. 微透水泥膜的形成时间为3.2~5.0 s. 考虑泥浆渗透伴生泥膜的情况,得到改进模型的修正系数为0.72~0.92. 预测常用的泥浆渗透距离,当盾构刀盘切削周期为10 s时,泥浆渗透距离为2.3~6.3 cm,最大的渗透距离是一般盾构直径(6 m)的1.05%.  相似文献   

18.
结合浙江某码头陆域地基加固工程现场试验研究,基于非理想井固结理论,由实测沉降曲线和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推算得到径向固结系数,两者所得结果均大于室内试验的结果.通过对分层沉降和侧向位移监测数据分析可知,真空预压有效加固深度不超过15~20 m.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表明,真空预压后期停开部分真空泵,即使可以维持膜下真空度的设计要求,但会明显降低了土体的固结速度.十字板剪切实验结果表明,预压后土体的抗剪强度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超软土真空预压透明土模型试验及土桩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吹填超软土真空预压加固地基过程中,塑料排水板周围易形成“土桩”,“土桩”的存在降低了其周围土体的固结效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地基处理失效;然而,对“土桩”形成机理的认识仍相对不足.为此,基于透明土材料和粒子图像测速法(PIV),开展超软土真空预压透明土模型试验,非嵌入式地可视化测量真空预压过程中排水板周围土体位移场.结果表明:排水板周围的土体变形与排水速率存在联系,在排水高峰期和排水平稳期,排水板周围土体产生明显的水平位移,且产生水平位移的范围随抽真空时间的增长逐渐扩大.而在排水缓慢期,排水板周围的土体几乎仅有竖向位移;土颗粒在渗流力的作用下向着排水板方向移动并聚积在排水板周边,是造成“土桩”和“软弱带”现象的主要原因;浅层土体的颗粒较细、上覆土重较低,在渗流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向着排水板方向的位移,形成的“土桩”由浅至深半径逐渐减小,“土桩”的最大半径可达11 cm;“土桩”范围内的土体密度较“软弱带”土体的密度更高,在自重和“真空荷载”作用下的压缩量更小,在土体表面形成“桩头”.  相似文献   

20.
邻近桩基础受到盾构开挖扰动时,桩身会产生附加的应力和位移,从而对桩基承载力造成不利的影响.针对盾构开挖对临近桩基受力影响的研究,可为地下工程的安全稳定施工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在隧道与桩基相对位置和桩体长度不同情况下桩顶的竖向位移和桩身内力,研究了盾构开挖对邻近桩基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