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对在C/C复合材料基体上制备的W-TiC梯度功能涂层过程中的残余热应力进行了计算机有限元模拟;并模拟了单-W和单-TiC涂层下的残余热应力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W-TiC的梯度功能涂层与单一涂层相比,具有更好的热应力缓和特性。在综合考虑热应力最小,应力强度比值最小以及纯TiC侧应力状态等因素的基础上,完成了功能梯度涂层体系的热应力缓和特性设计,得到组成分布指数P=1.5的最佳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3.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铝镁合金、高纯石英棒为原料,采用原位合成法在1473K氮气氛下保温2h制备了Al(Si)/AlN/MgAl2O4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和EDX等方法分析了所得材料的相组成与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物相为MgAl2O4、Al-Si、AlN、Mg2Si和Si;在铝与SiO2界面上形成的Al2O3与基体合金中的镁反应生成块状的MgAl2O4尖晶石晶体,在复合材料内部发现均匀分布的AlN晶须,部分氧、铝、镁、铁形成化合物与硅一起均匀弥散分布于复合材料中。 相似文献
4.
5.
6.
水润滑条件下,在M2000型摩擦试验机上测试了3种具有不同基体炭结构的C/C复合材料(C/C)的摩擦行为。结果表明:随载荷增加,3种材料的摩擦因数均先增后降。其中,完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CVI)制备的A材料摩擦因数波动幅度最大,在0.04~0.09之间波动;完全树脂浸渍炭化工艺(RI)制备的B材料和CVI+RI工艺制备的C材料摩擦因数波动幅度小,在0.05~0.063之间波动。3种材料的体积磨损均随载荷增加而增加,其中C材料的磨损最小,在1.7~4.5mm^3之间波动。随时间延长,3种材料的摩擦因数基本保持稳定。SEM观察表明:随载荷增加,材料磨损表面膜逐渐完整。在B材料磨损表面,临近纤维的树脂炭呈环状磨损形貌;在C材料磨损表面,热解炭磨屑呈片状形貌,轴向垂直滑动方向的纤维呈螺旋状断裂形貌。 相似文献
7.
向聚砜 (PSF)中加入 5 %可原位成纤的半芳族热致液晶聚合物 (TL CP1) ,原位复合材料的表观粘度同PSF相比有明显降低 ,聚砜的加工性得到明显改进 ,同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拉伸模量、弯曲模量均有所提高。形态研究表明 :在 TL CP含量为 5 %~30 %范围内 TL CP1均可在基体中分散并形成具有一定长径比的微纤。当 TL CP1用量高于 10 %时 ,原位复合体系呈现明显的皮 -芯形态 ,抗拉及抗弯曲性能发生劣化 ,但模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9.
C/C复合材料热梯度CVI工艺监控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热梯度CVI工艺(TCVI)是制备C/C复合材料的一种高效工艺。该工艺致密化机理比较复杂,影响控制效果的因素较多,实现自动化监控较为困难。本文在分析TCVI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工艺控制方案,并利用工业控制组态软件K ingview 6.5开发了TCVI工艺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工艺过程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0.
以SiC粉、碳纤维为原料,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C/SiC复合材料,结合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烧结压力、烧结温度和碳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体积密度与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含量对C/SiC复合材料体积密度的影响最大,烧结温度次之,烧结压力最小;烧结温度对抗弯强度的影响最大,碳纤维含量次之,烧结压力最小;当烧结压力为25 MPa、碳纤维体积分数为30%、烧结温度为2 10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其体积密度为2.30 g·cm-3,抗弯强度为80.50 MPa。烧结工艺与碳纤维含量的变化通过影响SiC的烧结程度及碳纤维与SiC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来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以AM60镁合金和硅为原材料,在原位反应的基础上,采用高能超声处理来改善原位反应的条件,制备出以Mg_2Si为增强相的镁基复合材料;采用XRD对复合材料物相进行分析,用光学显微镜对其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同时与未施加超声处理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声作用下原位生成的Mg_2Si增强相更加细小,团聚现象得到改善;熔体在高能超声作用下,声空化产生的瞬态高温、高压及声流效应是增强相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脱脂棉为模板合成了镧掺杂SrFe12O19粉体,以其为原料并运用原位复合法制备了镧掺杂SrFe12O19/PPy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电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镧掺杂SrFe12O19/PPy复合材料呈现定向排列的球状聚集体,镧掺杂的SrFe12O19颗粒在基体中分散得很均匀,而且PPy紧密包覆在镧掺杂SrFe12O19表面;镧掺杂SrFe12O19/PPy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随着镧掺杂SrFe12O19含量的减少而呈非线性降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