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快速化学液相沉积法制备Cf/C复合材料及材料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快速化学液相沉积技术,以液态碳源为前驱体,沉积温度为850~1100℃,系统压力为0.1MPa制备了一种Cf/C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基体热解碳的组织结构;测定了材料的物理、力学、导电、耐磨等性能。研究表明,快速化学液相沉积技术可快速制备出高性能的Cf/C复合材料,其密度达到1.786g/cm3,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达到118.9MPa、84.6MPa。同时测试了材料的耐磨性和导电性。  相似文献   

2.
对在C/C复合材料基体上制备的W-TiC梯度功能涂层过程中的残余热应力进行了计算机有限元模拟;并模拟了单-W和单-TiC涂层下的残余热应力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W-TiC的梯度功能涂层与单一涂层相比,具有更好的热应力缓和特性。在综合考虑热应力最小,应力强度比值最小以及纯TiC侧应力状态等因素的基础上,完成了功能梯度涂层体系的热应力缓和特性设计,得到组成分布指数P=1.5的最佳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3.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铝镁合金、高纯石英棒为原料,采用原位合成法在1473K氮气氛下保温2h制备了Al(Si)/AlN/MgAl2O4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和EDX等方法分析了所得材料的相组成与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物相为MgAl2O4、Al-Si、AlN、Mg2Si和Si;在铝与SiO2界面上形成的Al2O3与基体合金中的镁反应生成块状的MgAl2O4尖晶石晶体,在复合材料内部发现均匀分布的AlN晶须,部分氧、铝、镁、铁形成化合物与硅一起均匀弥散分布于复合材料中。  相似文献   

4.
气相沉积制备C/C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等温 CVI法制备的 C/ C复合材料中基体碳的组织形貌 ,主要对光滑层、粗糙层及各向同性组织的特征作了详细描述 ,并且分析了各种工艺条件对组织形成的影响 ,首次指出沉积空间的大小影响热解碳的成核和生长并最终导致形成不同的组织。用偏光显微照片中的热解碳组织与断口 SEM形貌作对比 ,证明在层状热解碳的层间存在内应力。  相似文献   

5.
三维编织碳/碳复合材料(C/C)的拉伸性能及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C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 ,采用编织结构可改善其受外载时的内部应力状态 ,提高力学性能。但是 ,三维编织 C/C复合材料结构、组织的多样性 ,加大了其性能及损伤研究的难度。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维编织 C/C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及损伤扩展过程 ,分析了影响性能的主要因素 ,并总结了材料的损伤破坏方式  相似文献   

6.
水润滑条件下,在M2000型摩擦试验机上测试了3种具有不同基体炭结构的C/C复合材料(C/C)的摩擦行为。结果表明:随载荷增加,3种材料的摩擦因数均先增后降。其中,完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CVI)制备的A材料摩擦因数波动幅度最大,在0.04~0.09之间波动;完全树脂浸渍炭化工艺(RI)制备的B材料和CVI+RI工艺制备的C材料摩擦因数波动幅度小,在0.05~0.063之间波动。3种材料的体积磨损均随载荷增加而增加,其中C材料的磨损最小,在1.7~4.5mm^3之间波动。随时间延长,3种材料的摩擦因数基本保持稳定。SEM观察表明:随载荷增加,材料磨损表面膜逐渐完整。在B材料磨损表面,临近纤维的树脂炭呈环状磨损形貌;在C材料磨损表面,热解炭磨屑呈片状形貌,轴向垂直滑动方向的纤维呈螺旋状断裂形貌。  相似文献   

7.
向聚砜 (PSF)中加入 5 %可原位成纤的半芳族热致液晶聚合物 (TL CP1) ,原位复合材料的表观粘度同PSF相比有明显降低 ,聚砜的加工性得到明显改进 ,同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拉伸模量、弯曲模量均有所提高。形态研究表明 :在 TL CP含量为 5 %~30 %范围内 TL CP1均可在基体中分散并形成具有一定长径比的微纤。当 TL CP1用量高于 10 %时 ,原位复合体系呈现明显的皮 -芯形态 ,抗拉及抗弯曲性能发生劣化 ,但模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及热膨胀系数可调等优点,但金刚石与铜的润湿性差,界面热阻大,导致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热导率低.文中以铜镍合金为基体,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研究Ni的质量分数和混粉方式对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组织和热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i元素质量分数的增加,金刚石/铜复合...  相似文献   

9.
C/C复合材料热梯度CVI工艺监控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热梯度CVI工艺(TCVI)是制备C/C复合材料的一种高效工艺。该工艺致密化机理比较复杂,影响控制效果的因素较多,实现自动化监控较为困难。本文在分析TCVI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工艺控制方案,并利用工业控制组态软件K ingview 6.5开发了TCVI工艺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工艺过程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0.
以SiC粉、碳纤维为原料,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C/SiC复合材料,结合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烧结压力、烧结温度和碳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体积密度与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含量对C/SiC复合材料体积密度的影响最大,烧结温度次之,烧结压力最小;烧结温度对抗弯强度的影响最大,碳纤维含量次之,烧结压力最小;当烧结压力为25 MPa、碳纤维体积分数为30%、烧结温度为2 10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其体积密度为2.30 g·cm-3,抗弯强度为80.50 MPa。烧结工艺与碳纤维含量的变化通过影响SiC的烧结程度及碳纤维与SiC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来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对铸态和退火态的原位VCP/Fe复合材料进行切削试验,就刀具、切削力、切屑形状和表面粗糙度等方面分析其切削加工性,建立了铸态下的切削力和切削用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铸态VCP/Fe复合材料的切削力水平高,车削时可以得到连续切屑,车削表面粗糙度值Rs可以达到1.6μm,VCP/Fe复合材料经过退火热处理后可以显著改善切削加工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爆炸法制备铁/铝双金属管复合界面的结合情况,通过压剪试验测试了该界面的结合强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了界面形貌及元素分布情况,并讨论了退火热处理对界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复合管中部实现了铁和铝的波状焊合,过渡层较窄,界面处未观察到明显的金属间化合物;界面的结合强度高于铝基体的抗剪强度;退火处理能够明...  相似文献   

13.
以AM60镁合金和硅为原材料,在原位反应的基础上,采用高能超声处理来改善原位反应的条件,制备出以Mg_2Si为增强相的镁基复合材料;采用XRD对复合材料物相进行分析,用光学显微镜对其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同时与未施加超声处理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声作用下原位生成的Mg_2Si增强相更加细小,团聚现象得到改善;熔体在高能超声作用下,声空化产生的瞬态高温、高压及声流效应是增强相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脱脂棉为模板合成了镧掺杂SrFe12O19粉体,以其为原料并运用原位复合法制备了镧掺杂SrFe12O19/PPy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电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镧掺杂SrFe12O19/PPy复合材料呈现定向排列的球状聚集体,镧掺杂的SrFe12O19颗粒在基体中分散得很均匀,而且PPy紧密包覆在镧掺杂SrFe12O19表面;镧掺杂SrFe12O19/PPy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随着镧掺杂SrFe12O19含量的减少而呈非线性降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桔皮甙的裂解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谷月玲 《质谱学报》1998,19(2):79-80
本文将居里点裂解器与GC/MS联用,对烟草提取物桔皮甙的热解产物进行分析,共检出12个组份。  相似文献   

16.
利用火焰喷涂和激光原位复合工艺在CLAM钢表面制备了CrFeAlTi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基材拉伸法以及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分析了复合涂层表面和截面形貌,界面结合性能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涂层表面光整均匀,涂层内部组织致密分布,没有孔洞和裂纹等缺陷,与基体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此外,复合涂层与基体之间呈现出较强的界面结合性能,且复合涂层也具有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7.
阮鸿雁  沈琪  宋振达 《中国机械工程》2013,24(16):2253-2256
采用铸造反应合成技术在灰铸铁表面原位合成TiC/Al3Ti复合涂层材料,对复合涂层的显微组织、硬度和耐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Ti-C体系完全反应后可制备出纯净的TiC/Al3Ti表面复合涂层材料,该表面复合材料组织致密,并随着涂层中TiC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硬度有所提高,表面复合涂层的硬度明显高于铁基体的硬度,磨损性能也要优于铁基体,明显改善了铸铁的表面硬度和摩擦性能。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