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成灶平  马良 《包装工程》2022,43(11):272-282
目的 厘清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关系与演化路径,解决快递包装回收率普遍较低的问题。方法 在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的条件下,构建政府、回收商和消费者三群体间快递包装回收行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群体间稳定策略组合的实现条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探究不同参数变化对三方演化路径的影响。结果 政府的奖惩力度、激励成本、收益大小是影响博弈三主体策略选择和演化稳定路径走向的关键因素。同时回收商和消费者的参与比例对政府行为选择有显著作用。结论 参与主体得益是影响其行为的关键,政府通过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同时设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政策能够明显提高快递包装回收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等理论框架对用户创新的动机和目的进行分析,认为用户创新行为是对制造商创新行为的补充,也是用户坚持实现个人差异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同时,基于有限理性假设,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用户群体与企业群体的合作创新行为进行解析。研究表明,用户群体与企业(制造商)群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存在2个演化稳定策略(ESS),来自企业群体和系统外部(例如政府)的激励因素对用户创新均具有积极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3.
覃燕红  白萌  林强 《工业工程》2021,24(3):34-45
考虑供应链成员利他偏好行为和动态演进特征,分别在线性需求和非线性需求下建立相应的供应链决策模型。首先在短期内通过计算博弈支付矩阵对零供双方的均衡策略进行分析,其次在长期内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零供双方进行单独演化分析、交互演化分析,最后将2种需求条件下供应链成员均衡策略进行比较,进而研究零售商利他偏好对供应链长期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供应商均衡策略依赖于零售商策略,而零售商均衡策略不受供应商影响且总是采取“偏好利他”策略;长期内,2种需求条件下零供博弈的均衡策略均为供应商采取“激励”策略、零售商采取“偏好利他”策略。此外,零售商利他偏好能提高供应商利润并使零售商实现效用最大化,进一步促进双方合作。  相似文献   

4.
将消费者对集群品牌的偏好引入需求函数,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分析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是否维护集群品牌的行为策略选择及其演化稳定性,进一步分析在政府补贴下的集群企业维护集群品牌行为的演化过程及其结果,并用参数模拟演化稳定结果,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消费者对集群品牌的偏好程度以及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等因素,直接影响企业面临的需求函数和收益,进而影响其是否维护集群品牌行为策略的选择,当且仅当政府对企业维护集群品牌行为的补贴达到一定量,政府的调控机制才会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演化博弈下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佩华  张卫国 《工业工程》2009,12(4):11-14,22
应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在下列两种条件下跨国公司(MNCs)是否愿意将技术转让给中国公司:1) MNCs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2) MNCs已经进入中国市场.通过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大力提高我国员工的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2)"以市场换技术失败了"的观点没有理论上的支持;3)对于那些因为技术的外溢会导致巨大损失的行业,可以设法先让一家跨国公司同意向中方转让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PPP项目中,政府的激励策略是抑制社会资本不努力行为的重要机制。研究建立政府激励策略与社会资本努力行为互动的支付矩阵及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双方在决策互动中的复制动态和进化稳定性。研究表明,(不激励,不努力)、(不激励,努力)、(激励,努力)策略在不同的参数设置下均有可能成为稳定策略,且个体决策行为对群体行为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Matlab数值仿真结果显示,当社会资本不努力时,政府方一定不会给予激励;而且政府在激励策略中更加偏好事后奖励的激励方式。因此,政府方应该注重具有弹性的事后奖励带来的激励价值。研究结果为合理地设置PPP项目激励机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贞  任玉珑 《工业工程》2007,10(4):59-63,86
为了研究自主创新行为、模仿创新行为对发电市场结构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Swarm的多主体演化博弈仿真模型.模型将相同境况的发电商视为一个群体,从群体角度来看,发电商是以一定的概率选择正常经营、自主创新或模仿创新.通过仿真发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电市场中进行自主创新发电商的比例以及市场结构演化具有稳定性.市场机制对于发电商创新行为以及发电市场结构的演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仿真结果为政府制定创新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小莉  程硕 《工业工程》2019,22(2):35-41
为研究网络效应下银行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合作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问题,分别构建了未考虑网络效应和考虑网络效应情形下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在考虑网络效应情形下,当网络效应转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对电商平台的收益分享水平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即较未考虑网络效应的情形,电商平台会在更低的收益分享水平下自觉选择合作策略。因此,不断提高双方合作过程中的网络效应,可以促进双方的长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9.
岳鹄  朱怀念 《工业工程》2015,18(3):48-54
论文运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协同创新进行分析,计算配套企业的最优努力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双方的收益矩阵,并考虑第三方企业的介入对双方选择策略的影响,最后采用数值模拟仿真的方法,以证实均衡点的演化轨迹。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协同创新是 “双贏”的策略。而当集群中第三方企业的介入时,核心企业支付的技术补贴比率与配套企业承担的风险相当时,双方在协同创新处达到稳定均衡。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发联盟合作伙伴行为演化博弈分析——吸收能力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研发联盟合作伙伴的行为分为互惠主义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合作伙伴行为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了吸收能力对研发联盟合作伙伴行为的影响,并用数值模拟实验展示了吸收能力、超额收益分配系数等参数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合作伙伴行为选择与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合作伙伴的吸收能力越强,在联盟中采取互惠主义...  相似文献   

11.
技术共享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共享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企业创新联盟。研究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协同创新网络展开研究,构建企业之间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研究企业之间协同创新博弈的演化路径和均衡点的位置,得到系统演化的数值解及不同初始创新概率下策略演化趋势,讨论了企业之间技术共享行为及相互影响的博弈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参与技术共享协同创新的企业技术外化程度和吸收能力都会影响协同创新联盟技术资源的共享,并且企业选择博弈的初始意愿越接近均衡策略点,达成联盟稳定的周期越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科技服务的内涵、标准与技术和专利的关系、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标准化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科技服务标准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充分说明科技服务标准化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赵佩华  张卫国 《工业工程》2010,13(1):5-9,14
为研究跨国公司能否将其先进的技术转让给我国企业,尤其是赢利能力强与赢利能力相对弱的两种跨国公司,究竟哪一种更愿意转让技术的问题,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了两种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对于都只是准备进入而尚未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而言,技术转让成本低的跨国公司更愿意转让技术;对于已经进入我国设厂的跨国公司来说,则是赢利能力相对弱的跨国公司更愿意转让技术给我国企业。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施工安全管理质量,提出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人员、监管人员的传统演化博弈决策过程中,引入前景理论(PT)-心理账户(MA)理论,构建前景收益-支付价值感知矩阵,得到不同情境下演化系统所达到的帕累托状态,并构建Matlab算法验证分析参数变化对行为影响的演化路径。仿真结果表明,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行为管理系统受到收益-支付感知偏差、乐观偏见、风险偏好与价值感知参考点4个关键因素调节,并且随着关键因素参数数值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演化趋势,当且仅当施工人员重视安全行为且监管人员实行监管时,即M>0、N>0、U>0、K>0时,该系统才会向最佳理想状态演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克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中由参建方行为利益不同而引发的组织界面矛盾,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惠民项目的顺利实施,运用进化博弈理论中的复制动力学分析法研究了公共文化设施业主方、承包方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通过建立非对称三方博弈支付矩阵,解析复制动力学方程,得到了三方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策略,并利用三维立体相位图分别演示了不同参数变化对博弈三方策略选择演化趋势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对投机行为的惩罚力度,监管成本和来自公众的社会正激励直接影响了业主方的策略选择;对投机行为的预期惩罚和公众评价的影响力度直接影响了承包方的策略选择;公共文化设施供给是否满足公众需求直接影响了公众的策略选择。将博弈三方不同条件下的策略演化趋势图相结合分析了整个博弈系统的均衡状态,得到了系统不同参数初始状态下的四组进化稳定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