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去一般的交通联系功能外,街道空间与城市中的广场、公园、水体、山体等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开放空间,这些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社交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要素.文章系在渠县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针对规划区现状街道空间形态定量研究过程的简要介绍.研究中首先将街道分为路段;接着采用长度、高宽比、封闭度3个单项指标分别描述路段的空间形态不同特征;然后综合3项指标对路段的空间形态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就改善现状街道空间形态感受普遍不佳提出了规划对策,用以指导规划的编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设计的气候适应性要求,分别从街道高宽比、街道朝向与天空视角系数三方面探索街区层峡几何形态要素与微气候要素之间的关联,最后分析各形态要素对微气候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对其进行合 理的规划和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揭示街道可视因子对 街道峡谷微气候和热舒适度的作用机制,可以作为城市规划设 计的理论基础。选取杭州市典型街道峡谷为研究对象,通过 实测和数据分析发现,在夏季午后,不同街道峡谷内微气候和 热舒适度存在明显差异:各街道峡谷之间空气温度、平均辐 射温度和生理等效温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分别达到了2.9、 25.3和15.3℃;N-S朝向的街道热环境优于E-W朝向的街 道,但街道的开敞程度和植物遮阴会抵消街道朝向的影响。研 究也发现,在午后,街道可视因子会对街道峡谷热环境产生不 同程度的影响,天空可视因子越高,街道峡谷空间越开敞,街 道热环境和热舒适度越差;建筑可视因子与城市街道峡谷微气 候和热舒适度相关性不大;而树木可视因子则对街道峡谷热环 境具有重要影响,树木可视因子越高,街道树木的遮阴程度越 高,街道内热环境和热舒适度越佳,这种现象在E-W朝向的 街道峡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滨水步行空间的营造和步行活力的激发正逐渐受到重视,而城市肌理的重塑是从汽车城市向步行城市回归的重要干预手段。研究将城市肌理形态看作具有尺度和层级连续性的有机整体,在传统的街道、地块、建筑层级之外,增加街廓层级,使线性街道与面状街廓的研究互为补充;在传统的二维形态研究之外,重视三维空间分析,包括街道断面,建筑高度等,细化步行体验的空间感受。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河口区域为对象,调研分析步行交通的现状和问题,测算统计街道、街廓、地块、建筑等层级要素的数据;然后逐层分析城市形态与河流之间的互动关系,观察下一层级对上一层级形态特征的演绎以及对步行活动的影响;最后,从步行支持出发对4个层级要素提出优化策略,并指出大尺度街廓是步行环境低下的根源,应从规划源头抓起,增加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产权地块形态这一中间层面的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城市街道小气候参数及其特点,从影响街道小气候气流、湿度、温度、遮阳和污染物5个因子,分析了迄今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各因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解释了4种街道空间形态类型与城市街道小气候间的影响与作用,讨论了城市街道空间中景观要素对小气候因子的影响及其有效性。旨在为风景园林城市街道空间小气候研究与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影响人际交往,关系城市活力。作为影响其品质的声环境应受到关注。该文首先分析街道空间声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指出"街区制"推行及"单行路"改造在解决交通拥堵外,也可能加重噪声;其次辅以实例验证,阐述"声峡谷"的形成原因及特点,指出空间尺度对其存在较大影响以及我国街道空间尺度的特殊性;最后结合参考文献,通过两大声环境量化评价指标,分析不同街道空间尺度对声环境的具体影响及规律,以期对建筑及规划设计有所帮助,使环境品质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城市绿色街道空间形态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街道作为城市的血管给人们的是最直观、最熟悉的印象,但对街道空间形态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的甚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街道空间环境等已被专业人员注目研究,"对熟悉的事物要有意识地视为'陌生'的,再按新的观点加以研究"[1],对街道这既"熟悉"又近乎"陌生"的概念,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对街道空间形态设计进行探索.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初,街道空间形态如何发展、如何进行设计已倍受关注,21世纪城市绿色街道空间形态设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形态要素再构成:谈莆田市十字街改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态构成是以点,线,面,体等最简单的几何要素作空间运动变化,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对已形成的形态同样可以分解,提练出新的形态要素,重新赋予次序组织。本文针对传统的街道空间改建设计,试图以形态再构成手法进行设计创作,创造出不失传统韵味的崭新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9.
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生活性街道步行空间,是城市中最典型,也是最为缺少研究的对象.文章选取西安老城区生活性街道作为研究区域,运用文献查阅、社会调查、数理分析与SD分析法等方法对西安老城区生活性街道步行空间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其空间被占、设计不合理、文化与感情缺失等问题,空间失活较为严重.最后在"以人为本""健康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下,对老城区生活性街道的建设提出提高空间安全性与舒适性、挖掘微空间发展潜力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其声环境品质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政策的逐步实施,支路将承担更多的交通功能,车辆增加,噪声加大,由此支路两侧建筑对噪声往复反射所形成的"声峡谷"效应将更加明显。设计师及管理者应采取针对性的噪声控制措施。文中从建筑设计角度,总结前人经验,对"声峡谷"内噪声的优化途径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对街道空间现状做出改善,对未来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区布局模式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结合西安"一五"时期城市产业发展的数据资料,梳理西安市工业演进及用地形态、工业区布局特征,进而对城市工业空间结构的影响要素、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表明: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城市工业演进,特别是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影响了城市空间的物质与功能要素,产生了新的工业布局模式,从而推动了城市工业空间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7,(3)
文章以拉萨、日喀则、江孜三座西藏历史文化名城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其城市边界、分区、天际线及街道空间四个空间要素,分析了空间要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及文化价值,即边界对生态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反映、分区对宇宙观变迁的表达以及街道对宇宙观的二重反映;分析"双极"意向被淡化、人工天际线及竖向界面被破坏、老城的边界意向不断弱化、老城内街巷形态和空间肌理被破坏的现状;提出整体保护"双极"格局、控制建筑高度及制定"竖向紫线"、保护山水格局及外围转经道、保护传统建筑格局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20,(1)
建筑高度是影响城市山水格局和空间形态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控量—提质"的转型趋势下,对城市建筑高度的定量控制迫在眉睫。文章在归纳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基于"容量测算—形态修正"的城市建筑高度定量控制方法,并应用于张家界的规划实践中。首先,"容量测算"是指通过用地潜力评价和开发规模量化两个步骤构建城市建筑高度基准模型;其次,"形态修正"则是根据生态、市政等方面的刚性管控因子以及视线廊道、文脉地标等城市设计因子对城市建筑高度基准模型进行修正;最后,通过"刚柔并济"的分级管控机制实现城市建筑高度定量控制从规划控制到实施管理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度影响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热舒适为目前主要的舒适性研究主题。提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舒适性研究,以城市街道为例,需要建立整合空间要素、小气候要素、人的感受的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舒适性评价体系,为未来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舒适性设计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空间中与人群接触频率最高的空间,其空间质量对于城市公共生活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武汉市4条历史街道当中的20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被试者所认为的对行人感受有影响的街道空间构成要素和满意度评分,以期得到组成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文章通过分析SPSS数据发现,沿街历史建筑数量、空间体积、剖面变化率和街道长度是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6.
改善通风的城市形态因素可以分为建筑和道路2个方面。建筑形态的通风评价主要采取综合迎风面积密度方法,将城市建筑环境转化为具有数值属性的栅格,从而提取城市建成区的通风廊道,但是该方法忽略了城市重要的通风路径——城市街道。以街道的朝向为主要评价对象,挖掘线状要素城市道路的通风廊道,作为建筑形态通风廊道划分方法的补充。根据通风潜力随夹角的变化规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进行街道的通风潜力评价,在综合迎风面积密度密集的区域,存在通风潜力较高的城市街道。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针对城市微更新的实际需求,结合街景数据和新分析技术提出了面向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操作框架。研究以上海杨浦区和虹口区为案例,基于街景图像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街道空间要素进行提取,进而使用神经网络算法训练评价模型,构建大规模且精细度高的街道场所品质测度。与此同时,通过叠加sDNA的空间网络可达性分析结果,建立以"品质评价"与"可达性分析"为维度的评价矩阵,找出分析区域中"具有更新潜力的街道",为城市微更新提供精细化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城市街道中人群活动密集,其空气质量问题值得关注。为解决街道峡谷内颗粒污染物难以扩散的问题,探究垂直绿化净化街道峡谷空气的能力和策略。【方法】以垂直绿化的滞尘效应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与实测、正交实验结合计算机软件数值模拟等方法,定量探讨垂直绿化在街道峡谷形态、相对风向、布局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滞尘效应,并比较各因素的影响强弱。【结果】1)街道峡谷宽度、布局方式与水平向布置密度对垂直绿化滞尘效应影响最强。2)垂直绿化更适宜布置在道路较窄的城市支路以及迎风时长较多的建筑立面。【结论】得出滞尘效应最优的因素水平组合,总结出垂直绿化滞尘效应最佳的设计策略与滞尘能力模型,并评估垂直绿化在武汉市的滞尘潜力,为垂直绿化在街道峡谷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城市历史地段的街道格局是构成城市纹理并体现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个性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在历史地段的保护过程中,街道格局的保持和街道系统的整理十分重要1.要保护北京旧城的胡同(以至整体格局),就必须先掌握每条胡同两侧街坊的建筑空间形态现况.从北京旧城现行的各种保护规划分析来看,大多着重在街坊内部的建筑个体的风貌与质量评估,未能充分体现建筑的整体空间组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进入"增存并行"的下半场,曾经为城市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城市铁路,而今成为割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对城市废弃铁路规划管理的滞后及对这一城市级存量资产更新价值的低估,导致城市中心区废弃铁路再利用的低效和困难。本文基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念,充分挖掘城市中心区废弃铁路的空间资源潜力,发挥城市线性空间元素价值,通过"绿轨衔河""活轨联城""承轨兴业"的规划策略,探索高密度城区废弃铁路再利用对城市生态格局建构的途径。通过《天津环城铁路绿道公园规划》《乐城·天环——都市活力提升计划》等规划研究,重塑废弃铁路空间形态,转背为正,从城市尺度上修复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缝合对城市人文生态环境的割裂,联动城市经济生态的发展格局,系统建构高密度城区的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