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振宇 《山西建筑》2010,36(36):341-342
从园林中的文化崇尚和园林法则的自然崇拜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表达,结合封建社会“周礼”之制和儒道思想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因,并就古典园林空间布局和意境两方面对自然的效仿作了介绍,以期指导当代园林设计。  相似文献   

2.
自从园林的发展越过了仅仅作为畋猎场所的阶段以后,它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逐步多样化起来。园林已成为既是居住、避暑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又是获得高级精神享受、倾心领略山水林泉自然之美的地方。在这里,园林和山水诗、山水画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所不同的是:诗画用笔墨来描绘自然美,而园林则用泉池、花木、竹石、峰峦、涧谷、亭阁、曲径、桥梁、天空、云霞……组成实物环境来再现自然美,或是移天缩地,笼溟渤岳镇于数亩之地,或是一拳之石而太华千寻,一勺之水而烟波万顷。就是  相似文献   

3.
杨海燕 《山西建筑》2011,37(25):196-197
通过对比西方人和中国人的审美观,探究了传统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审美倾向,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典园林的审美精神,从而引导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4.
何雅莉 《安徽建筑》2013,(4):25+106
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物之中。文人园林造园的手法是写实和写意相结合,诗词和绘画的艺术手法影响了园林的形成,园林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互相启导,互相发展。中国文人园林将文化理念和艺术思想融入每一个景观要素中,将景与情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5.
王晶 《山西建筑》2010,36(19):349-350
简要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及分类,从意境、园林创作方法、相地、布局、借景、雕塑等方面对中国园林的艺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境界为最高和最终目的,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6.
闵书 《四川建筑》2000,20(2):20-21
中国传统园林不仅仅是工程 ,其艺术性堪称绝唱。本文就其美学思想 ,构成要素 ,艺术手法作一粗浅探讨 ,争取能在设计思路上吸取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园林之精髓。  相似文献   

7.
依托典籍、诗文中有关六朝时期园林造园意境的论述,从史学角度对中国园林意境理论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晋永嘉前后至刘宋末年的南渡徐人在解放个性、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思想、情感与自然山水相互融通,提出一种全新的造园理念——"师造化""意境念"。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中国园林意境理论最早的论述,亦是中国园林意境理论之发端。  相似文献   

8.
罗来恒 《门窗》2013,(3):353
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在风景园林学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从园林美术基础课和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本着创作性、实用性和示范性三个原则,园林学院开设了"素描风景画"特色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中国传统园林的表现绘画创作途径,提出了系统构建"素描风景画"课程的思考,力求使这门精品课程更能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和综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对客观自然的理解由鬼神崇拜延伸到对自然美的欣赏,美学和艺术不再附庸于经学,山水文学和山水绘画艺术开始出现。受魏晋门阀制度的影响,庄园经济大盛,大量的庄园、别业兴建。园林的建造性质也逐渐由物质生产基地向审美怡情场所转化。此后,基于自然的绘画理论和绘画作品对造园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从基于自然的主题空间的艺术化处理、具有多样形态美的植物在构景方面的应用、园林建筑与整体环境的如画般的和谐、山与水在整体空间中的互动这四方面剖析了自然绘画作品与造园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