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基于2015—2020年百度指数平台,以“汉服”为检索词条获取数据,利用离散系数等指标来探究网络用户对汉服的网络关注度,据此分析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特征。总结归纳出影响汉服网络关注度的因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加深大众对传统服饰文化深层次理解,从而科学、理性地对传统汉服服饰文化进行传承。  相似文献   

2.
汉服又被称为“国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承载着我国服饰的变化与发展,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珍宝。对于中国人而言,汉服不仅仅是简单的服饰,更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礼教等的承载者,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价值。出于历史原因,我国汉服日渐衰微,但是随着当下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复兴潮下汉服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受到了大众关注。汉服文化开始走入主流服饰文化视野,吸引更多青年一代的关注,其也更愿意继承和发扬汉服文化。对此,文章从汉服的发展历史出发,对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讨论与分析,以期为汉服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产业的复苏推动着"汉服热"走向大众,人们对汉服的兴趣日益浓厚.现代汉服既有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融合现代审美理念.通过研究传统汉服的发展,结合市场调研的数据分析,探讨新时代符合年轻人审美潮流的汉服设计.  相似文献   

4.
《汉服》标准还从史料考据了汉服的由来,并以标准学术化的方式解读了不同形制的汉服。提倡汉服去朝代化、去等级化的概念,主张汉服分类场合化,便于大众理解接受,进而促进汉服推广与传播。今后,两套团体标准将为民众和商家提供严谨的汉服指导,促进汉服产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最近出现的"汉服热"让汉服再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本文以历史发展顺序为时间主线,对汉服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其每个时期汉服的特点和新发展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对美的追求,是许多年轻人“入坑”汉服的缘起。《2022年中国“新汉服”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新汉服”行业市场突破百亿元,消费者规模增加至1021万人。从中可以看到,我国高达80.4%的消费者对符合日常多场合穿着需求的“新汉服”表示青睐,但当前汉服市场规模仅占中国服装行业的0.8%。这表明符合当代审美及日常穿着情境的“新汉服”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汉服运动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要了解汉服运动,使其更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真正作为公众认可的民族文化复兴的一种形式,需要去研究它的起源和由来。力图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汉服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实践形式,从而为提升和丰富当代汉服运动文化意义而服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作为一种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符号逐渐进入公众的视域,“华服日”“汉服文化节”等有关汉服的节日活动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汉服玩偶设计,文章提出在“玩”中学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习俗,亲身体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千年礼仪,可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潜移默化的植入儿童的血液中。虽然汉服偶玩市场尚未成熟,但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未来市场潜力可观。  相似文献   

9.
高琛 《西部皮革》2023,(8):27-29
汉服是我国代表性传统服饰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服作为一种小众的时尚服装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现代汉服的发展中,有f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汉服的传播与推广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大学校园中进行推广传播。文章首先梳理汉服推广的现状,以汉服文化的传播推广为起点,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为载体,以汉服热爱者为消费对象,通过校企协同创新的形式,探寻汉服发展的新路子,以期达到校企互利双赢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推广汉文化,探索汉服的现代创新应用及传播推广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孙丹  易露露 《西部皮革》2022,(19):41-43
近年来,青年亚文化盛行,在“Z世代”青年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众服饰品类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例如,JK制服、洛丽塔服饰和汉服(三者合称为“三坑”服饰)等。文章从新兴小众服饰的种类、特点入手,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功能,并对其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汉服,象征着汉民族文化在历史的碰撞与交流中演化出来的成果,它历经朝代的更替,凡是兴衰,皆在其上。汉服文化源远流长,几乎贯穿整个汉文化名族,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的结晶,在通过自然演化过程中具有了自我特性的传统服饰文化体系而且承载了汉民族优秀的美学文化基底。汉服近年来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汉服文化也在当下兴起一股新的潮流。本文以"汉服文化"为中心,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初步探析当下中国汉服文化的现状以及还需解决的问题,拟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并且探索汉服文化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衣冠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以交领右衽、宽衣大袖为特点的“汉服”,在中国曾经延续了几千年,影响深远。现阐述汉服形成的由来以及汉服形制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所承载的文化底蕴,阐明了汉服具体的款式特征。  相似文献   

13.
姜悦  封愿 《西部皮革》2022,(19):34-36+48
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其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复兴传统文化是当今中国文化繁荣的一大命题。文章梳理汉服发展历程及精神内涵,意在研究汉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借助“汉服热”这一契机,以赏汉服为载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探寻以汉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视域下传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包罗万象,其文化元素深受大众喜爱,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山海经》中关于异兽的记载为现代改良汉服的设计提供诸多灵感和设计元素。设计汉服不仅需要诠释异兽文化元素的内涵,还需要将创新精神融入汉服的设计之中,从而使作品设计能够体现出敢于创新、科学创新的时代精神。山海经异兽文化元素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瑰宝,如何将其"古为今用",彰显作品所独具的中国特色和艺术风格,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在汉服设计的应用中得到和谐统一,是摆在当今汉服设计师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文章从设计理念与手法着手,探讨了山海经异兽文化元素在汉服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毅 《西部皮革》2022,(18):135-137
汉服从先秦到清朝的历史演变足以见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故而把汉服作为媒介用于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具有传播的文化基础;而以影视领域和日常生活为例,可以看出汉服正走向国际,走进国内外人们的生活,这为汉语国际传播奠定了传播基础。对此,讨论把汉服及其文化运用于汉语国际传播实践:以拉斯韦尔的“5W”线性传播结构模式理论为指导,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并与国际汉语教学有机结合,以此达到汉语国际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汪自欢  邢乐  王蕾 《丝绸》2022,(6):17-26
汉服近几年已成为社会文化现象和热点,但学界缺乏对国内汉服研究发展动向的整体论述。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337篇汉服论文为依托,文献计量为导向,内容分析为核心,探析国内汉服研究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主要从基础概念阐述、汉服复兴及创新设计、汉服文化传播研究、汉服消费与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汉服研究热点演进呈现缓慢发展期、稳定增长期、活跃拓展期三个阶段;研究不足表现为汉服研究未形成合作集群、研究缺乏系统性、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未来研究可从深化汉服消费理论、汉服创新引入科技、传统工艺与汉服相结合、构建汉服体系与规范展开。  相似文献   

17.
王思嘉 《西部皮革》2022,(24):55-57
汉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载体。汉服文化所传播的民族自信与时代魅力,是推动汉服文化复兴的主要动力。但由于汉服商业化导致的市场混乱、汉服爱好者群体内部纷争不断,以及新媒体时代下的各种乱象等等,汉服文化传播仍待优化。探索汉服文化传播策略刻不容缓,通过让汉服爱好者与汉服从业者提高自身素质,并伴随政府监督引导机制的完善,可以增强汉服文化传播效果,起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汉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从三皇五帝延续至今,汉服文化成为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现代来看,汉服文化以汉服运动的方式得以传承及发展。从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角度考虑,做好传统汉服文化推广工作刻不容缓。传统汉服文化推广工作的开展,还有助于为传统汉服创新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汉服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汉服的现况,展望了汉服的发展前景,为汉服在现代重新焕发光彩寻找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前,我国汉服文化旅游已经相对完善,无论是产业价值还是社会效益,都具备一定的规模,并推动着汉服文化旅游资源的成熟。相对完善的汉服文化旅游机制,也为抵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时代,相对完善的汉服文化基础,为汉服文化旅游资源活化运用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汉服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文章认为,要清晰地认识到国内旅游资源的模式,制定适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后汉服文化旅游的合理规划,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形式和旅游内容,利用创新的方式发展汉服旅游,同时抓住机遇,积极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汉服旅游发展路径,为未来汉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