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静止轨道可能是眼下宇宙里最拥挤的地方,许许多多的通信卫星、预警卫星、气象卫星在这里争夺着有限的轨道位置。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行抵达静止轨道的少数国家之一。这种能力不但为中国获得宝贵的轨道资源提供了手段,也带来了对外承揽商业发射的合同。而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队伍中,就有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火箭发动机专家朱森元。 相似文献
2.
梁思礼是梁家最小的孩子,这个家里的"老白鼻"凭借着自己的天分和勤奋,是中国著名火箭控制专家、导弹控制系统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本期走进《大家》栏目的就是我国火箭事业的创世人之一梁思礼院士。 相似文献
3.
梁思礼是梁家最小的孩子,这个家里的老白鼻凭借着自己的天分和勤奋,是中国著名火箭控制专家、导弹控制系统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本期走进《大家》栏目的就是我国火箭事业的创世人之一梁思礼院士。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这句话来形容吴宏鑫院士再合适不过了。对吴宏鑫院士来说,选择自适应控制研究是个偶然,因为和杨嘉墀院士在“文革”期间被隔离审查时的偶然相遇,于1978年平反后,根据杨嘉墀院士的意见,吴宏鑫院士放弃了原本去卫星方案组的打算,选择了自适应控制领域。从而在自适应控制领域获得很大成功,是个必然!从一开始选择,吴宏鑫院士就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甘心坐十年冷板凳。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更是避开了许许多多的的诱惑和机遇,始终如一地坚持专业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航天领域,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以推力大、比冲高、燃料资源丰富、经济适用、无毒、无污染,成为未来航天发射动力的首选。但由于它技术复杂,燃烧稳定性差,一旦点火,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极难控制,因而也让诸多航天专家望而却步,被世界航天技术领域称作航天动力的“珠峰”。此前,只有俄罗斯成熟掌握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6.
2009年8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考察时指出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在此基础上,物联网兴起,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相继出炉。 相似文献
7.
Jakob Engblom 《电子与电脑》2011,(1):62-63
作出好的系统设计决策很难,但相对的,作出糟糕的设计决策却很容易。要避免产出彻底失败的不良系统设计,最好的办法就是确实地从头到尾检视一遍一项设计实际上运作的整个流程。我最欣赏的案例,都是透过多方检视一个原始模型,进而揣摩、测试最终成品在日常使用情境下的实际操作感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