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氮气已被广泛应用于油气井的开采、完井及修井,但却没有适于油田应用的现场制氮注氮设备,针对这种情况,辽河油田采油院与天津NESSER联合开发了NPU-600型制氮注氮设备,现文介绍了该设备的组成,特性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前各油田使用的成套氮气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配件供应和服务维修不及时,而国内制氮注氮设备工作性能又不太稳定。为此,研制了车载制氮注氮装置。该装置的关键部分——控制系统由柴油机驱动压缩机单元、空气净化处理单元、膜分离制氮控制单元、柴油机驱动氮气增压控制单元组成,可控制与监测制氮、注氮现场设备,动态显示设备工艺流程图和趋势图,实现报警输出及与数传电台的通讯。车载制氮注氮装置在中原油田采油一厂上井作业8次,注氮气后的井及受效邻井累计增产原油2 250 t,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浅析油田三采中制注氮设备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稠油油田在开发过程中边底水不断上升,而产油量持续下降的严峻形势,为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采油综合含水率,胜利油田积极引进了三次采油的注氮新工艺、新设备,开辟增油新途径.对目前3种使用较为广泛的制氮方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移动式膜分离设备的优化配置方案,并对未来注氮设备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4.
NPU1 2 0 0 / 35DF活动式制氮注氮设备是中原油田近年引进的重大装备之一。该套设备由中原油田提出方案设计 ,运用了德国MESSER公司的膜处理技术 ,上装全套美国成撬设备 ,活动底盘部分为国内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工业尖端设备。它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制氮注氮一体化设备 ,  相似文献   

5.
自80年代末以来,河南油田对现有注水压力下不能达到配注量的部分欠注实施了增压措施,主要包括对较分散的注水井实施单井增注,对较集中的注水井实施集中增注或建低压输水管线实施分压注水,文中介绍了河南油田高压注水中分压注水和增压注水的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运行效果,并对其进行了经济分析。结果是选高压柱塞泵,它的效率高,投资少。它的普遍使用大大缓解了油田注水井的欠注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气体欠平衡压力钻井工艺技术 ,旨在降低井底回压、保护产层。国内目前已试用天然气欠平衡压力钻井、柴油机尾气欠平衡压力钻井和氮气欠平衡压力钻井。现场制氮注氮装置是用氮气欠平衡压力钻井的主要设备。近几年来 ,中德合资的天津梅塞尔凯德气体系统有限公司开发出一种适合现场使用的制氮注氮装置 ,并首次成功地应用于云参 1井的钻进过程中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场制氮注氮装置首次用于欠平衡压力钻井@吴月先  相似文献   

7.
自80年代末以来,河南油田对现有注水压力下不能达到配注量的部分复注井实施了增压措施,主要包括对较分散的注水井实施单井增注,对较集中的注水井实施集中增注或建低压输水管线实施分压注水,文中介绍了河南油田高压注水中分压注水和增压注水的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运村效果,并对其进行了经济分析。结论是选用高压柱塞泵,它的效率高,投资少.它的普遍使用大大缓解了油田注水井的火注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5月26日,胜利油田注汽技术服务中心现河04号制氮车组员工赵文新(左一)、孙建强巡检制氮设备。相比柴油制氮车组,电驱制氮车组不仅节省生产成本,而且从源头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促进了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9.
根据3个不同炼油企业半再生重整催化剂氮中毒的情况,分析了氮的来源、氮中毒机理、氮对催化剂以及装置设备的影响,并在原料控制、催化剂选型、增加液相脱氯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氮中毒的措施。重整催化剂发生氮污染后,需要暂时适当提高注氯量以弥补催化剂的氯损失,但会加重装置设备腐蚀。氮污染是暂时的,一旦重整原料满足指标要求,催化剂的活性会得到恢复。发生氮污染后应尽快找出氮含量高的原因并及时排除,否则会在系统内的低温部位生成氯化铵,影响装置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铵盐结晶出现最有效的措施是在预加氢系统内严格控制重整精制油氮质量分数小于0.5μg/g。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随着注氮开采的进行,其采出气氮含量不断上升,天然气热值不达标,故有必要开展含氮天然气回注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研究。从含氮天然气对注气井腐蚀速率、含氮天然气爆炸极限和含氮天然气临界氧比例等3个方面讨论了含氮天然气回注的安全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含氮天然气注气工艺和变压吸附制氮注氮工艺的能耗。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含氮天然气中的氧对注气井无腐蚀危险;在注气压力下,含氮天然气爆炸极限范围极窄,含氮天然气中氧含量远低于临界氧比例,回注无爆炸危险,含氮天然气回注安全性较高。工艺能耗对比结果表明,含氮天然气回注工艺所需能耗仅为变压吸附制氮注氮工艺的三分之一,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  相似文献   

11.
经过几代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柴达木盆地已建成青藏高原唯一的油气生产基地,成为甘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通过系统综述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进展和勘探成果,总结了成盆、成烃、成储和成藏规律,指出了未来勘探转型的重要领域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自2007年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来,尤其“十二五”以来,依托科技创新,支撑昆北断阶、英雄岭构造、阿尔金山前、扎哈泉凹陷等相继发现了亿吨级大油气田,形成了其他盆地鲜见的成烃、成储、成藏等原创性成果。②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二五”以来的勘探发现、启示及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厘定出柴西古近系—新近系页岩油、柴东第四系泥岩生物气、柴北缘深层和柴西古近系多类型岩性等四大勘探领域。③研究成果将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和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发展,为各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勘探持续发现提供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阴极发光实验等,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和沙湾凹陷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成岩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成岩产物类型和孔隙演化过程。压实作用、碳酸盐矿物胶结与沸石胶结是研究区储集层物性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玛湖凹陷压实作用相对较弱,沙湾凹陷溶蚀作用更强。砂体成岩孔隙演化具有差异性,玛湖凹陷储集层以长石颗粒和凝灰岩岩屑溶孔为主,沙湾凹陷储集层以长石颗粒、凝灰岩岩屑以及浊沸石溶孔为主,2类储集层都少量发育原生孔隙。以上2个地区储集层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成岩流体性质和岩石组分不同导致,其中,岩石组分是导致玛湖凹陷和沙湾凹陷砂砾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根据美国二叠盆地、威利斯顿盆地Bakken区带、墨西哥湾盆地Eagle Ford区带等重点页岩油区的地质特征、储量、产量、钻井和开发技术进展,分析了美国页岩油的发展趋势,并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中国页岩油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表明,二叠盆地是美国页岩油储量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主要产区为Spraberry和Wolfcamp区带...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及勘探开发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北美页岩气主要形成于海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相比,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页岩气具有赋存于陆相及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的特点,是未来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的重要领域。为此,综合应用野外地质剖面勘测、岩心及其测试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含气特征及可采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的河、湖相泥页岩具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较高、保存条件好、脆性矿物含量高的特点,有利于页岩气的成藏和压裂改造。通过老井复查和常规兼探,已在川东建南、涪陵地区和川东北元坝地区自流井组,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泥页岩中获得良好的天然气显示和工业气流。结论认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气与北美海相页岩气形成条件相当,优于圣胡安盆地海陆过渡相Lewis页岩,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初步优选川中阆中-平昌、三台-广安,川东南涪陵-长寿为自流井组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川西孝泉-新场、川中三台-广安为须家河组(须五段)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岩心观察、微观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在层序划分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铁山坡—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以鲕粒云岩和细粉晶白云岩为主,渡口河—七里北地区以(含砾屑、砂屑、豆粒)鲕粒白云岩为主,鲕粒岩原始结构组分保存更好。(2)研究区储层具有多期次发育特征,铁山坡—普光地区储层在ssq1,ssq2,ssq3层序均有分布,具有发育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的特征,Ⅰ,Ⅱ,Ⅲ类储层均发育;渡口河—七里北地区储层发育在ssq2,ssq3层序,发育较晚、厚度小、分布面积有限,以Ⅱ,Ⅲ类储层为主。(3)研究区沉积古地貌及海平面升降控制了鲕滩储层发育的期次、厚度等,在ssq1沉积中晚期海平面开始下降时,古地貌高地开始发育鲕滩储层,厚度大,白云石化作用明显。(4)研究区内陡坡型和缓坡型台缘斜坡带,水体能量的强弱控制了鲕滩沉积物类型,为成岩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进而控制了储层的物性和规模。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油气群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埋深超过6 000 m,储层基质渗透率低,裂缝普遍发育,构造对储层的改造作用明显,但博孜9井的勘探突破反映出不同区带间构造改造作用差异较大、非均质性极强,重新认识构造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对于预测超深层储层、指导油气勘探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钻井取心、构造平衡恢复、裂缝充填物同位素测年、区块应力数值模拟等资料,结合流体包裹体、声发射古应力、铸体薄片等实验分析方法,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研究了克拉苏构造带油气群超深层储层的构造改造作用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北部天山造山带及南部古隆起控制了该构造带储层的沉积格局及差异构造变形,形成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西薄东厚"的分布特征;②博孜区段古应力最小,构造变形主要为正向挤压、逆冲传播,局部井区为斜向压扭;③大北区段主要为斜向压扭,古应力较小,构造变形为逆冲叠置;克深区段古应力最大,构造变形主要为正向挤压、后缘逆冲抬升、前缘滑脱收缩;④差异构造变形使同一构造带不同构造变形样式的构造减孔量呈现出较大的差别,且控制了不同区段造缝期与成岩胶结的叠加影响、中晚期裂缝网络与油气成藏期的配置关系,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区段间产能差异的基础改造因素;⑤现今构造应力的大小及方向影响裂缝有效性,南部为强挤压应力区,背斜相对高部位裂缝走向与现今应力交角较小,裂缝有效性最好;⑥构造成岩环境决定了构造裂缝充填物的类型,北部区块以淡水—半碱水介质成岩环境为主,裂缝充填物类型为方解石,有利于对储层进行酸化压裂改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生界油气勘探成果及勘探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年9月22日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在井深5 391 m的奥陶系获得高产油气流,开辟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的新篇章,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拉开了全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第二次大跨越的序幕。此后的30多年,先后在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共发现了近30个大油气田,使中国油气储量和产量不断攀升,创立了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成藏理论,形成了具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在分析总结近30多年来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2030年以前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的方向,包括4个战略扩展区、9个战略突破区和5个战略准备区,分述如下,战略扩展区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战略突破区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阿瓦提断陷、孔雀河斜坡,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乌伦古坳陷,柴达木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和西北部下古生界,四川盆地北部,中扬子江汉盆地及周缘、湘西—湘中地区,下扬子古生界,滇黔桂地区古生界,华北盆地石炭—二叠系;战略准备区是河西走廊地区石炭—二叠系,东北地区石炭—二叠系,青藏地区、羌塘地区等,江西、鄱阳湖—三青江地区石炭—二叠系,海域的南黄海地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煤田勘探阶段以及近年来煤层气测试井或开发井获得的解吸气含量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煤层甲烷含量分布大致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甲烷含量最高者是华南含气区的湘中、湘南和萍乐含气带,云贵川含气区,晋陕蒙含气区的沁水、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和渭北含气带、黑吉辽含气区的南部;其次是冀鲁豫皖含气区的东部;而黑吉辽含气区中北部、北疆含气区、冀鲁豫皖含气区东部、晋陕蒙含气区北部和中、西部甲烷含量都比较低。该项研究成果将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厚度、岩性组合和沉积相对比分析,认为由于早白垩世之前天山南部古地势高于北部,使得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在以上3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而明确了库车坳陷侏罗系各组厚度均小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以及早侏罗世沉积环境存在显著差异的成因机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天山南北古气候、构造古地理和古地形的差异,以及晚白垩世末期构造隆升与剥蚀作用,造成了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沉积环境和厚度的差异,也造成了两者的储集层碎屑组分、埋藏方式、裂缝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在进一步厘定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岩相古地理特征和有利砂体展布范围的基础上,梳理天山南北前陆盆地深层储集层特征和控制因素的差异,认为勘探程度较低的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储集层受沉积相、地温梯度、埋藏方式、异常高压、次生溶蚀作用、构造缝等控制,指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有利储集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20.
沙南凹陷构造演化的“跷跷板”效应与油气评价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资料区域解释和编图的基础上,结合各类钻井资料,对渤海海域沙南凹陷从凹陷结构、地层展布和构造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评价了沙南西洼烃源岩的质量、规模和资源潜力.沙南凹陷沙三段地层西厚东薄,而东营组地层西薄东厚,表现出沙南凹陷早期西洼埋藏深、后期东洼埋藏深的“跷跷板”迁移过程;受沙三段沉积时期西倾古地貌的影响,沙南西洼发育沙三中亚段中深湖相—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其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沙南西洼总生烃量可达44亿t,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展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