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母胶予混动态硫化新工艺,以硫黄为硫化体系,制备了NR/HDPE共混热塑性弹性体。考察了橡塑比、共混温度、共混时间,硫化剂、促进剂用量、增塑剂及填料的用量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橡塑比为60∶40、硫化剂和促进剂用量分别为1.8和1份时,综合性能良好。采用增容剂技术,可使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物理机械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热塑性弹性体(FU)用量对PP/FU共混物及碳酸钙用量对PP、PP/FU(90/10)的填充体系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U的加入可明显改善PP低温脆性,提高冲击强度。添加适量经偶联剂处理的碳酸钙对PP共混物冲击性能性能和加工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烷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对纸粉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纸粉填充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钛酸酯偶联剂可以较好地改善纸粉与PVC基体的相容性,从而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冲击断面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偶联剂改善了纸粉与基体树脂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山东道恩北化弹性体材料有限公司开发出吹塑级TPE(热塑性弹性体)薄壁透明产品。该产品具有透明性好、加工方便等特点,且成本相对低廉,可替代进口吹塑级材料,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扩大了TPE产品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共混工艺、交联剂用量、软化剂和增塑剂等对再生胶/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黄用量为1.6份时,采用常温制母胶、共混温度155℃左右,共混时间6—10分钟所得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随着软化剂和增塑剂的加入,共混体的强度下降,而永久变形和硬度减小,扯断伸长率增加。增塑剂用量少时共混体缺乏弹性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使用PVC SG-3型树脂,Ca/Zn复合稳定剂和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增塑剂,以重质碳酸钙、煅烧陶土为填充剂,双酚A为抗氧剂等,获得环保90℃PVC电缆绝缘料配方,整个配方体系不含对人和环境有害的铅、镉、六价铬、汞等重金属及其他禁用物质.对配方的性能实验和测试结果表明.绝缘料性能完全满足标准对环保90℃聚氯乙烯绝缘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PVC/CPE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弹性材料。本文系统的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与氯化聚乙烯(CPE)共混改性的工艺条件,共混体综合物性以及微观相区形态,并对这种热塑弹性体的加工应用做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PVC/CPE共混型热塑弹性体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特别是具有优秀的耐天候老化,耐热老化,耐化学腐蚀及具有难燃等性能,此外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本文采用了相差显微镜观察微观相区形态。结果表明,共混体PVC/CPE的共混比近于1时,两相皆呈连续相,形成两相互贯状态,此时表现出较好的强伸性能。  相似文献   

8.
简介乘用车密封条生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乘用车橡胶密封条所用原材料和骨架材料的产品种类与性能.即用于乘用车车身密封系统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密封条和热塑性弹性体(TPE),指出高新技术材料与普通材料复合在乘用车车身密封系统已经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哈克流变仪测试,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热塑性聚氨酯(TPU)加工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塑剂和偶联剂与TPU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和偶联剂处理的纳米二氧化硅微粒的增强作用均使共混体系的粘度上升、非牛顿行为加剧。乙烯-乙烯醇(EVOH)共聚物与TPU发生增塑混容作用和化学降解反应,使共混体系平衡转矩取决于EVOH用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若干种预聚物涂覆的碳酸钙(CaCO_3)及其填充聚氯乙烯(PVC)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结果表明:用不饱和酸预聚物涂覆 CaCO_3所填充的 PVC,冲击强度得到提高。例如加入10phr 涂覆的填料时 PVC/CaCO_3复合物的缺口冲击强度达15.2KJ/m~2,而加工性能与普通更 PVC 相近.此外,还用电子能谱分析了涂覆 CaCO_3的表面性质变化,用扫描电镜观察了 PVC/CaCO_3复合物的微观结构,并探讨了预聚物涂覆 CaCO_3填充PVC 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构筑了具有多级微纳复合结构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热塑性弹性体(TPE)复合超疏水智能涂层。据介绍,该涂层兼具超疏水性和优异的应变感知性能,可以有效抵抗环境中水、酸液、碱液、汗液等液体的干扰。得益于复合涂层中梯度分布的TPE和稳定的微米孔-纳米突起复合结构,该涂层既可以与柔性衬底稳定结合,也可与刚性衬底实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用氯化聚乙性(CPE)、再生胶和EVA—741三种弹性体改性软质PVC,结果表明,弹性体改性PVC后综合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3.
钛酸酯偶联剂在碳酸钙填充PVC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了钛酸酯偶联剂对碳酸填料的活化作用,探讨活化碳酸钙对填充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钙经钛酸酯偶联剂处理,改善了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流变性能,冲击强度比未处理碳酸钙的冲击强度提高了56%,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复合材料断面形貌,揭示形态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用一定pH值的KH-570水溶液对木粉进行偶联处理,然后在紫外光作用下,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MMA/BMA)在木粉表面进行接枝共聚,考察偶联剂用量及溶液pH值、引发剂(BPO)用量、两种单体总量及配比对木粉接枝率的影响,同时考察处理前后木粉填充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偶联剂用量及溶液pH值、接枝单体MMA、BMA用量及配比均对木粉接枝率有显著影响,在最佳配比条件下木粉最高接枝率可达32 %.与未改性的木粉相比,接枝改性后的木粉填充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其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可分别提高90.3 %和25.3 %,扫描电镜照片显示木粉分散更均匀,界面结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尼龙树脂丁腈橡胶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丁腈橡胶(NBR)与尼龙(Nylon)树脂共混改性技术,制备具有耐热油性的Nylon/N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通过采用动态硫化方法、改变两种高分子材料的共混量以及选择各种硫化体系等,对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以及耐油性、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制得具有优秀耐热油性和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此外,对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亚微观相畴形态也进行了相差显微镜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以中海油绥中36-1环烷基原油为原料,通过常减压蒸馏工艺和高压加氢工艺技术,研制出了符合HG/T 5085-2016化工行业标准的橡胶增塑剂海疆N4006和N4010基础油,油品具有优异的紫外光安定性和热稳定性,适合用作SBS类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填充油。研究了两种油品填充的SBS体系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以及耐紫外光老化性能,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充油体系的老化机理。结果表明充油体系的力学性能良好:拉伸强度 > 10 MPa、断裂伸长率 > 900%,耐光热老化性能优异,热老化后的强度保留率 > 90%,24 h紫外老化后的强度保留率 > 60%。经紫外光辐照试样表面的红外图谱在3 300、1 720和1 170 cm-1附近出峰,显示老化降解后新增基团主要为羧酸类和脂肪族酯类。热氧老化后充油SBS试样的红外光谱与未老化试样的无差别,表明其优异的耐热氧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聚烯烃填充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烯烃填充剂是一种新型塑料填充剂,由于使用了偶联剂的交联剂将无机填料有机化,从而使它与有机高聚物有较高的亲合力,并具有高填充而基本保持原制品质量的优点。它可有效地缓解塑料原料的紧缺状况,降低产品成本,故在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邻苯二甲酸类增塑剂是聚氯乙烯中添加量最多的助剂,但研究发现,这种单体型增塑剂耐迁移性能差,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严重影响产品的应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环保安全的高效增塑剂成为目前的研发热点。将环保增塑剂聚己二酸丙二醇酯(PPA)和环氧大豆油(ESO)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进行了一定比例的复配,通过考察力学性能、增塑效率、热性能和耐久性能,探讨了复配增塑剂的增塑性能。结果表明,40DOP/10PPA、40DOP/10ESO增塑PVC的效果较好,增塑效率均达到110%以上,其耐抽出、耐挥发性能远远优于DOP,且能极大地降低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PVC的价格性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第三组分的种类及用量;橡塑比等对再生胶/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寻找出能够显著改善非相容共混体力学性能的增容剂NBR-18、NBR-26和N-41等,并探讨了增容机理.  相似文献   

20.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系列低密度聚乙烯(LDPE)/废旧轮胎胶粉(WGRT)共混物,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为增容剂制备了系列热塑性弹性体(TPE),并研究了两体系的力学性能、压缩Mullins效应及可逆回复行为。结果表明:与未增容体系相比,SBS增容后系列TPE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均显著提高;在单轴循环压缩过程中,两体系均表现出明显的Mullins效应,但增容后体系的瞬时残余应变、内耗、阻尼因子(tanδ)和应力软化因子均显著下降,表明高弹性获得改善;升温可改善Mullins效应的回复行为,且最佳温度为100℃,SBS增容也可提升回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