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各项技术的发展,各项电力设备和管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的电力系统运行中,变电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变电站中的电力一次设备是分配、输送和直接生产电能的主要设备。电力一次设备在电能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负担着较重的任务。电力一次设备的管理将会直接影响这电能输送效果的好坏,因此,必须加强其管理力度,更新管理理念。我国电力系统近年来实行了电力一次设备全寿命周期组合化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本文就针对我国电力一次设备全寿命周期组合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分析了该模式实施的必然性和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2.
浅析综合自动化变电二次设计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变换和分配电能,因此,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对电力系统的安全供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变电站朝着综合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分析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特征入手,重点阐述了综合自动化变电二次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细节问题,以供相关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概念以及其优点和作用,提出了实现变电站程序化操作对变电站设备的要求,并对安徽铜陵供电公司110千伏纺织变电站的程序化操作实现模式、程序化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常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概念以及其优点和作用,提出了实现变电站程序化操作对变电站设备的要求,并对安徽铜陵供电公司110千伏纺织变电站的程序化操作实现模式、程序化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常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设备在整个电力系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安装、调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本文对变电站的主要设备的安装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同时详细阐述了变电站主要设备的调试过程,并对此出现的问题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110kV数字变电站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数字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比较,从数字化一次设备、网络化二次设备、IEC61850标准通信网络等主要方面论述了数字变电站技术优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探讨了在满足安全稳定、可靠、经济的运行条件下,数字变电站建设的可行性。首次提出了在电网中运用光纤电压互感器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在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对变电站中安装的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对变电中二次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变电站运行的安全和可靠.本文将具体分析自动化系统中二次设备在线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力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供电质量要求同益提高。因此,如何选择变电站的建设方案,是我国电网建设、改造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程经验,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变电站建设及安装调试等领域的多年工程经验,针对变电站的科学选址、二次系统防雷保护等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分析了大型地下变电站的运行问题并给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用电需求,智能电网建设规模逐渐扩大,相应变电站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与否直接影响到了电网的供电能力与供电质量,因此,这就需要实现设备巡检工作的完善落实。但原采用手持式红外测温仪当前无法满足设备巡检之需,需要以红外智能在线监测系统的搭建来确保设备巡检工作的完善开展与落实。本文针对如何实现变电站设备巡检的红外智能在线监测系统的搭建与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变电站是电力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电力网中汇集电源、升降电压、分配电能的作用。变电站停电将会导致系统的瓦解,造成大面积停电。态检修是一种先进的设备运行管理方式,它不但包含了对某一设备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检修决策等基础的技术,还包含了整个电力企业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改变现行管理体制等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本文介绍了变电站设备的监测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变电站是电力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电力网中汇集电源、升降电压、分配电能的作用.变电站停电将会导致系统的瓦解,造成大面积停电.态检修是一种先进的设备运行管理方式,它不但包含了对某一设备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检修决策等基础的技术,还包含了整个电力企业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改变现行管理体制等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本文介绍了变电站设备的监测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配电网管理系统的高级应用功能,在全面分析配电网中各种设备的电气特性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每种设备完成功能的不同,提出了适合配电网中主要设备的节点模型.并且根据设备节点模型和复杂设备的内部结构得到一种配电网复杂设备的拓扑分析方法.同时,以遍历变电站电源点供电线路为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具体应用.实际运行证明,此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拓扑分析的功能,还可以实现通电线路的拓扑着色.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和解决雷电对变电站二次系统的侵害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防雷改造应做到统筹规划、整体设计,从接地、屏蔽、均压、限幅及隔离五个方面来采取综合防护措施,确保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等二次设备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4.
电力系统当中变电站起着变压、分流的作用,某个变电站出现问题,除了对自身供电范围造成停电故障之外,还会对其他连接的变电站甚至整个电力系统网络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变电站在电力系统当中的起着重要地位和工程质量的高度要求.变电站的土建工程主要为了输变电设备服务,土建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对变电站安全有影响,变电站土建施工当中,不良地基引起的不均匀沉降直接对工程质量有影响,文中将重点分析变电站土建工程不良地质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现代化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的改革创新,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电力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是否能够长久持续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众生活质量的好坏。针对此种现象,我国在各个城市,各个地区依据本地的实际用电需求与供电状况,建设了大量与之相适应的变电站。变电站设备的安全运行关系到是否每日的供电问题,使得维修和检测变电站内部设施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无人值班变电站内不设置固定运行、维护值班人员,运行监测、主要控制操作由远方控制端进行,设备采取定期巡视维护。现阶段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管理水平,确保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是当前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也应运而生并逐渐成熟。变电站自动化涉及到一系列二次设备,这些设备之间用电缆连接组成二次回路。变电站的二次回路处在一个强电磁环境中,当电缆传输信息时就会产生电磁干扰。近年来,国内电网有多次因变电站直流系统二次回路受到干扰而导致开关无故跳闸。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本文主要研究了变电站二次回路的抗干扰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变电站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和地方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改善电网主网架结构,提升主网持续供电能力,站内设备运行方式需改变,设备、材料需要改造升级。管母线常常也是技改内容的一部分,如我司承建的四川广元袁家坝220kV变电站、泸州杨桥220kV变电站220kV配电装置管母线技改更换项目。在管母线改造的过程中,变电站停电改造运行方式不同,不同施工单位施工方法各异。一般,变电站站内设备多、施工配合专业多、技术难度大、操作频繁,管母更换面临高风险。由于更换管线,电网运行灵活性降低,需对用电负荷实施控制。为确保系统运行安全、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本文就运行变电站管母线改造安装进行分析,确立加工管母线支撑、施工人员操作平台方法进行管母技改工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变电站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变电站也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广泛重视。数字化变电站在传统的IEC61850通信规约的基础上,发展为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共同组建,实现了变电站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本文根据国内外变电站的发展和运行情况,简单介绍了基于IEC61850数字化变电站的电气二次设计的过度方案。  相似文献   

20.
电压并列装置是满足变电站内电压回路切换需要的重要装置,在变电站内一次设备运行方式调整过程中,需要保证变电站内相应电压等级保护、自动化和计量装置的电压回路正常运行,否则将会引起电压回路异常,导致保护装置异常而不能正确动作,影响计量装置的准确计量,甚至会导致从二次向一次反充电等严重后果。电压回路设计缺陷较为隐蔽,难以发现,只有在实际运行中,通过暴露出的问题,才能具体分析和排查。本文结合实际问题的发现、分析和处理,提出改进措施,对电压并列装置回路的设计、运行管理和检修维护等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