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航空相机操纵器是安装在飞机上对航空相机进行控制的仪器,其仿真系统可用于模拟控制航空相机的地面拍照、航空相机性能测试及相关设备性能的研究。文中在介绍航空相机操纵器系统功能的基础上,针对航空相机的拍照特点,在VisualC++环境下,建立了航空相机操纵器的仿真系统,并着重进行了硬件结构设计。通过对参数的装定、调焦和图像处理等大量实验,证明了该系统性能稳定,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不仅缩短了研制周期,而且还降低了试验费用,节省了经费的投入。  相似文献   

2.
一种航空相机调焦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一种航空相机调焦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系统采用一片51微控制器完成四台相机的闭环调焦控制。整个系统有效的利用了51微控制器的硬件资源,减小了系统的体积。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应答时间小于1.2ms(系统要求<1.5ms),调焦精度小于±2μm,满足系统(<±5μm)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航空相机与飞机航电系统交联日益复杂,相机的维护难度和工作量逐渐增大,提出了一种航空相机的通用检测仪设计方法,首先分析了航空相机测试需求,设计了基于PC104总线结构的航空相机通用测试硬件平台;根据相机结构特点,设计了基于故障树的可减裁排故测试软件,实践使用表明,该方法设计的航空相机检测仪通用化、自动化程度高,故障定位到...  相似文献   

4.
航空相机用来获得地面图像信息,是圆满完成侦察任务的重要的前提条件。提出了一种定位航空相机最佳成像位置的系统,论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组成。该系统采用光学准直系统产生定位信息,利用CCD摄像头作光电转换器件接收图像,采用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由测控系统控制摄像头轴向的精确平移,根据采集的图像尺寸定位相机的最佳成像位置,利用实际成像面与最佳成像位置之间的距离判断是否离焦。通过对多部航空相机进行测试,是否离焦的判断与试飞结果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5.
航空相机检测系统是为航空相机配备的专用检测系统,利用该检测系统能够确定故障发生在哪一个电路板上,以便使用备用电路板,使相机正常工作。因此,对航空相机检测系统进行可靠性研究,保证航空相机检测系统的可靠性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航空相机检测系统的组成,进行了系统可靠性分析和可靠性指标分配,保证了可靠性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航空成像侦察是获取战术情报的重要途径。设计的全天时可见光航空相机成像侦察系统参照无人机各种飞行环境,基于无人机数学模型、可见光相机成像几何模型和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实现航空相机在无人机运动参数、航空相机参数、大气环境参数变化情况下的成像侦察仿真。该系统由仿真参数初始化、数字地图加载、相机成像仿真、大气辐射传输仿真、无人机半物理仿真、图像仿真与报告输出六个模块组成。通过大量实验测试表明本系统模型有很高的逼真度和有效性,同时,可根据系统仿真报告对系统模型进行性能评估与改进。本系统的参数优化功能可指导和论证无人机航空相机成像侦察装备的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了检测航空相机工作是否正常,并可对有故障相机进行故障诊断,该文设计了一套自动测试软件系统。该系统能模拟飞机的任务管理系统与相机以ARINC429总线传输方式传输数据,并按相机记录信息的要求,提供时间、地速、高度等信息,以便控制相机的工作参数并记录相关信息,完成对航空相机性能的测试。  相似文献   

8.
为了检测航空相机工作是否正常,并可对有故障相机进行故障诊断,该文采用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套由工控机进行统一管理,适时对数据进行采集、保存和处理的故障诊断系统。该系统能模拟飞机的任务管理系统与相机以ARINC429总线传输方式传输数据,并按相机记录信息的要求,提供照相张数、时间、地速、高度等信息,以便控制相机的工作参数并记录相关信息,完成对航空相机性能的测试。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μC/OS-Ⅱ在小卫星相机分系统中应用的优点及可行性。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浮点型DSP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的空间相机下位机系统设计方法,并通过CAN总线实现了与上位机的通信,RS485总线实现与调焦、成像等单元的通信。最后给出了通信控制与调焦控制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相机下位机结构简单、成本低、数据处理能力强且可靠性高、实时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遥感相机的可靠稳定运行,结合时间延迟积分(TDI)的CCD相机系统的接口电路设计,介绍了接口技术在相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要点。对系统通讯接口、调焦控制接口、驱动控制接口等方面给出了实际应用中的设计方案。为今后相机系统的接口电路设计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CCD摄像头测量航空相机焦距数值和检测实际成像面位置正确与否的原理和提高测试精度的方法.采用CCD摄像头接收被测相机所成的像,利用最小二乘法做曲线拟合和灰度矩法提高成像亮线中心的定位精度,从而精确地计算出像长值.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航空相机焦距数值的测试计算都有很高的精度,测试误差与理论误差(0.12%)相吻合;对实际成像面位置正确与否的检测判断结果完全相同,准确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多参数综合测量,设计出一种小流量、压力、温度一体化传感器,该传感器主要由敏感元件和调理电路组成,信号输出采用0~5 V模拟输出.对传感器进行各项环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流量精度优于3%,压力精度优于0.2%,温度精度优于0.5%,流量热零点漂移小于0.2% FS/℃,压力热零点漂移小于0.1% FS/℃...  相似文献   

13.
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受制造工艺和测量环境的影响,其输出大都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其中以温度的影响最为明显。鉴于此,传感器需要准确地标定测试和温度补偿,首先制作一种带有高精度AD和微处理器的数字气压传感器,用它采集数据;然后分析测试设备,确定采用恒压变温的标定方案,它不仅效率高,而且能准确反映传感器的温度和输出特性;最后用最小二乘算法在微处理器上实现温度补偿,补偿后传感器的输出精度满足了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dsPIC单片机的气密性检测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康  闫艳梅  杨存祥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5):126-127,152
针对传统泄漏检测方法中的检测效率低,测量精度不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以dsPICPIC30F6012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的差压泄漏检测仪,论述了其工作原理、系统硬件电路结构及软件设计。采用高精度微差压变送器、温度传感器及具有标准12C总线的低功耗液晶显示器,并利用温度补偿技术,实现了快速高效、高精度的气密性检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基于BMP085数字气压传感器的气压高度计系统。利用海拔高度和气压、温度的关系,通过C8051F310微控制器读取传感器中压力值、温度值以及补偿参数,用软件进行测试中的温度补偿和海拔高度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气压值进行噪声处理,在OLED上显示当前温度、气压、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整个系统集微控制器与微传感器为一体,具有精度高、体积小、功耗低、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C8051F352型单片机的无人机高度传感器测量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基于C8051F352型单片机的无人机高度传感器测量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其具体的实现过程,详细论述了系统硬件、软件及补偿算法的设计原理、程序流程图等;主要利用该C8051F352型单片机的SPI口实现了温度和高度的实时显示,利用其UART口实现了串口通信功能,通过对压力传感器的温度补偿、气压-高度的非线性拟合,有效地解决了传感器的温度漂移问题,提高了系统精度;该系统具有电路结构简单、体积小、精度高、效率高、稳定性高的特点,可以运用到航空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17.
刘新月  梁彩凤 《传感器世界》2011,17(4):23-25,29
随着压力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对压力传感器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温度是影响压力传感器精确度的主要原因,所以减小由温度漂移所造成的测量误差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差值的压力传感器温度漂移补偿软件算法.该方法简单实用,同时测量引用误差可以控制在0.26%以内,完全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红外甲烷传感器因受温度、压力影响而采取硬件补偿方式后存在测量精度和可靠性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温度及压力补偿功能的矿用红外甲烷传感器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该传感器的软硬件设计,给出了温度、压力的补偿方法,即在数据处理上增加了环境温度及压力补偿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测量精确度高、稳定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温、高压气体温度测量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耐高温、响应快的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总线式温度传感器.介绍了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铂电阻冷端补偿技术和实现途径,给出了相应的硬件电路与单片机软件实现.实验结果表明:精度约为1%,响应时间优于0.5s,传感器测温误差小、性能稳定,能够满足整体性能要求,达到了预定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温环境下大量程压力测量技术在工业、航空航天、石油勘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温大压力传感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目前几种常用的高温大压力传感器包括多晶硅高温压力传感器、单晶硅(SOI)压力传感器、硅 蓝宝石(SOS)高温压力传感器、SiC高温压力传感器、光纤高温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应用特点进行了阐述。最后,对高温大压力传感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