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5):688-688
会议主题是:①沉积盆地的地流体活动与油气运移;②改造型盆地的油气运移特征;⑧致密储层中的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④海相碳酸盐岩中的油气运移、聚集与破坏;⑤成盆作用、成岩作用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⑥非常规油气藏的运移、聚集机理;⑦油气运移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2.
裂缝是储层流体的重要渗流通道,它的形成和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油气从储层到井筒中的运移。因此,研究油气储层裂缝形成机理对认识储层中特征,合理开发油气藏有重要的意义。以腰英台油田为例,研究了储层中的多裂缝形成机理。分析了不同的储层多裂缝情况。并通过实例计算等手段,研究了地应力状况、天然微裂缝、井斜和地层倾斜、射孔和微环面等因素对储层的多裂缝的影响。为正确认识油气储层的微裂缝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裂缝是储层流体的重要渗流通道,它的形成和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油气从储层到井筒中的运移.因此,研究油气储层裂缝形成机理对认识储层中特征,合理开发油气藏有重要的意义.以腰英台油田为例,研究了储层中的多裂缝形成机理.分析了不同的储层多裂缝情况.并通过实例计算等手段,研究了地应力状况、天然微裂缝、井斜和地层倾斜、射孔和微环面等因素对储层的多裂缝的影响.为正确认识油气储层的微裂缝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油气运移是成藏过程重要的组成单元,油气运移方向的正确分析对圈闭预测及油田的勘探开发部署至关重要。目前,对于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多基于运移中可能发生趋势性变化的示踪指标(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储层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系统总结和分析现有各种示踪油气运移的指标及应用方法(原油物性指示、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示踪、含氮化合物、伊利石测年等方法),论述了不同油气体系中油气运移研究技术的选择方法,强调了综合运用多种示踪指标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致密/页岩油气藏赋存地质条件独特,通常采用水平井加分段压裂技术进行开发,但油气井初期产量差异大且递减快,而钻井完井及增产改造中的储层损害是重要原因。如何降低致密/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各环节的储层损害,提高单井产量与稳产周期,实现经济高效开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此,在分析致密/页岩油气储层损害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钻井完井、增产改造与开发生产过程中致密/页岩油气储层损害的主要机理,介绍了物理颗粒暂堵、化学成膜暂堵、欠平衡钻井完井和界面修饰等储层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以典型案例阐述了储层保护技术对及时发现、准确评价和高效开发致密/页岩油气资源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储层损害预测与诊断系统、储层多尺度损害评价方法、智能型储层保护材料、液相圈闭损害防治措施和储层保护–漏失控制–增渗改造一体化技术是致密/页岩油气储层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断层精细解释与三维模拟技术结合应用,分析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建立充注层优选模式,进一步细化、深化油藏动力学理论研究。三维模型显示断层面形态存在多样化,整个断面对储层的封堵性也存在差异,针对断面三维要素及流体运移势能特征分析,研究断层疏导油气的最优势通道,并通过断面封闭性分析论述断层对油气向储层注入的控制作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受断层面形态及其横向封闭、开启状态控制,油气在势能约束下沿断层面优势路径向上运移,只有路过储层处于开启段,为油气充注入口,且势能较入口低的位置也存在开启段,为储层流体出口,在势能差的作用下,油气才会规模性的进入储层,油气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建立了断层开启段组合、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沟通的"高势进,低势出"油气充注模式。本次研究创新性对断层面结构要素开展三维研究,应用流体势分析方法,识别出断层疏导油气的优势路径,同时提出"高势进,低势出"的油气充注模式,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致密/页岩油气藏赋存地质条件独特,通常采用水平井加分段压裂技术进行开发,但油气井初期产量差异大且递减快,而钻井完井及增产改造中的储层损害是重要原因。如何降低致密/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各环节的储层损害,提高单井产量与稳产周期,实现经济高效开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此,在分析致密/页岩油气储层损害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钻井完井、增产改造与开发生产过程中致密/页岩油气储层损害的主要机理,介绍了物理颗粒暂堵、化学成膜暂堵、欠平衡钻井完井和界面修饰等储层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以典型案例阐述了储层保护技术对及时发现、准确评价和高效开发致密/页岩油气资源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储层损害预测与诊断系统、储层多尺度损害评价方法、智能型储层保护材料、液相圈闭损害防治措施和储层保护–漏失控制–增渗改造一体化技术是致密/页岩油气储层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钻井油气层保护提高了勘探开发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良好的储层保护技术措施,是提高勘探开发效益的有效方法。油气层保护技术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弄清储层特征、潜在损害因素、敏感性和钻井完井液损害机理,才能提出与储层相匹配的、合理的保护油气层的钻井完井液技术措施。新疆油田公司在2000年的钻井设计中强化了油气层保护设计内容,把油气层保护设计作为重要工作。从可能的储层或已知的要开发的储层物性出发,研究分析了储层的岩石组成成分、填隙物成分与含量、粘土矿物组成与含量、胶结类型、孔隙类型、敏感性,以及储层的损害因素、损害类型、损害程度,从而提出了针对性较强地保护油气层的钻井完井液配方和相应的钻井工艺要求,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保护油气层钻井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作者试图把不同角度研究裂缝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起来,组成一套新的系统,使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者易于掌握裂缝发育和分布的规律,以及了解它在油气运移和勘探开发中的作用。通过阐明油气在裂缝中运移和富集的规律、裂缝分布和发育的定量研究,使石油地质工作者能尽快地找到裂缝发育带—即油气富集部位。鉴于新疆石炭系储层在有的地区十分致密,裂缝的研究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希望本文对此项工作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碎屑岩储层的孔、渗特性对于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和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层位的碎屑岩储层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和成藏阻力,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成藏动力,成藏动力与储层自身的孔、渗特性共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文中针对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和阻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重点对浮力为动力的油气运移开展了系统的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分析了油气二次运移的不同控制因素,为圈闭的成藏分析和评价提供了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胜利油田低渗油藏储量丰富,目前多采用水平井开发方式,但常规钻井液往往会对储集层造成伤害,降低油气井产量。因此,有必要选择一种适合的钻井液体系。对有机盐强抑制可降解钻、完井液技术进行了筛选,并在胜利油田多个区块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有机盐强抑制可降解钻、完井液体系对胜利油田低渗储集层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显著提高油气产量,提高勘探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基山砂岩体储层特性,从防膨、防乳、低表(界)面张力等角度出发,研制了低伤害油层保护液配方体系,进行了降低返排压力试验、耐温性试验、防原油乳化试验、岩心伤害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渗透砂岩油藏完井、洗压井等作业液中加入油层保护液,能够有效防止粘土矿物的膨胀,防止完井液与原油形成乳液,明显降低完井液返排压力,可以很好地防止水敏和水锁现象的发生,对地层渗透率基本无伤害。  相似文献   

13.
孤北油田低渗透砂岩储集层损害机理与保护措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孤北油田属胜利油区开发难度大的油藏类型,主要原因是该油田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在不同演化阶段经历了错综复杂的成岩作用,造成原始储集层格架内孔隙体积的缩减,致使钻井过程中被入井液严重污染。为了认识孤北油田油层渗透性损害过程,采用岩石矿物鉴定、样品微区电镜扫描等技术,结合钻井施工过程中配置的入井液性能,对其低渗透砂岩储集层的岩性分布及成分、结构的不均衡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钻井过程中入井液的固相微粒迁移、钻井液滤液侵入和黏土矿物影响对储集层渗透性损害的机理。提出了孤北油田在钻井过程中保护低渗透砂岩储集层的措施:采用正电胶钻井液体系;钻井过程中进行钻井液密度动态调整,保证近平衡压力钻进;采用屏蔽暂堵技术阻止钻井液(尤其是其中的固相微粒)进入储集层。采用正电胶钻井液体系和屏蔽暂堵技术后,以往低效试产井区新钻的井试产获商业性油流,获得明显经济效益。表2参3(张守鹏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搞清异常高压气藏岩石渗透率应力敏感特性,通过克拉2气田的岩心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实验,得到了不同物性岩样的渗透率随有效覆压变化的规律,建立了以地面条件下空气渗透率为基准的不同有效覆压下渗透率的模型——幂函数模型,获得该气藏岩石空气渗透率与应力敏感性系数的关系式。该模型简单实用,其中应力敏感性系数的大小与岩石物性有关;该关系式克服了前人根据岩石物性范围分组表示岩石应力敏感性而导致不连续的缺点。实测结果还表明:克拉2气藏岩样应力敏感性高于大庆油田气藏的岩样,具有异常高压气藏岩石应力敏感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含油气砂岩储层水锁现象普遍,严重影响油气藏动用程度并使采收率降低的问题,通过分析影响水锁效应的因素,从降低水锁程度的角度出发,选用解水锁剂、抑制剂、防水锁表面活性剂、耐高温缓蚀剂等配制成一种新型降水锁洗井液NDF-1,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降水锁洗井液NDF-1能够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20 mN/m以下;岩石平均润湿角由21.6°增至78.6°;与清水相比,该洗井液能使井下管柱样品6 h和24 h的腐蚀速率分别下降89.9%和84.7%;经钻井液和完井液污染的岩心,用降水锁洗井液NDF-1冲洗后,渗透率恢复到原来的182.14%。该洗井液在鄂尔多斯盆地的CBx-c井进行了现场试验,该井采用降水锁洗井液NDF-1洗井后,产量达到原来的185.7%。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表明,降水锁洗井液NDF-1能降低低渗透油气藏的水锁效应,提高油气井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酸化是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重要增产措施,若酸液体系使用不当,会对储层造成敏感性伤害。为此,以吐哈盆地鄯善油田三间房组砂岩储层为例,通过XRD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及现场资料整理等方法,研究储层敏感性特征及损害机理,并研发一种酸化增产液,该酸化增产液可与土酸组合使用,提高酸化效果。研究表明:三间房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和蒙脱石为主,属于高黏土矿物储层;储层物性整体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特征,原油为轻质原油,油藏为正常地层压力的未饱和油藏;储层具有中等偏弱速敏、碱敏、水敏、盐敏以及弱酸敏特性;增产液与土酸组合酸液体系可溶蚀大孔隙、微孔隙等多种尺度孔隙后形成孔隙网络系统,可使目标储层岩心渗透率最大提高至原有渗透率的2.68倍。现场应用效果显著,与酸化前相比,平均单井日产油量增加1.29 t/d。研究成果可为特低渗砂岩油藏酸化增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对低渗特低渗油气层的损害程度通常较中、高渗油气层大得多,但多年来部分人认为,需压裂投产的低渗特低渗油气藏,因压裂可解除油气层损害而勿需在钻井过程中采取保护油气层措施,因而对油气井产量和经济效益带来不利影响。阐述了低渗特低渗油气层损害机理的特殊性以及损害程度的严重性;依据现场实际产量数据,充分说明了钻井过程中采用效果优良的保护油气层钻井液技术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压裂后单井日产量;结合国际趋势和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战略需求,阐述了将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仅对提高保护油气层效果、单井产量以及油田总体经济效益具有适用价值,而且对钻井液技术的发展和中国模式“页岩革命”的建立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腰英台地区钻井完井液保护油气层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英台区块地处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东北部,储层属低孔特低渗油气藏,具有中等偏弱速敏、弱水敏、中等偏强酸敏等特点,水锁损害程度属中等偏弱.为了保护油气层,减小储层伤害,选用了两种钻井完井液体系: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和聚合物腐钾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实验表明:两种聚合物体系的各种处理剂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好,储层岩心的动态渗透率恢复值在80%以上.现场测试也表明,这两种钻井完井液体系对腰英台区块复杂油气层保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保护油气层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对油气层损害机理、深井及深水域井的温度敏感性、完井液新技术、解除储集层损害酸化途径及有效提高油气井产量的欠平衡钻井技术等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水平井、大位移井的主要损害来源是微粒运移、固相堵塞;较宽裂缝和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的损害因素也主要是固相侵入与堵塞;致密天然气层主要因液相(水与原油)聚集而损害渗透率,损害程度与储集层渗透率、界面张力、表面润湿性、初始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深井和深水域井温度敏感性会导致矿物向水敏性转化、矿物溶解沉淀、润湿性转化及乳化堵塞。介绍了滤饼清除和井眼溶解清理的完井液新技术,通过清理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储集层渗透率可比原始渗透率提高40%。酸化技术成本低、效果好,介绍了各类砂岩及碳酸盐岩相应的配方。欠平衡钻井核心技术是选用合理的井眼流体和恰当的负压差,介绍了加拿大100口欠平衡钻井在后期提高产量的经验。图1表2参47(樊世忠摘)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富华 《天然气工业》2006,26(10):89-91
分析了低渗致密气藏的损害机理与保护措施,认为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在钻井过程中的损害因素主要是水敏损害和水锁损害,其次为固相颗粒堵塞损害。为此,针对试验区块提出了“合理的屏蔽暂堵-强抑制-防水锁” 保护气层技术思路,进行了水锁损害机理与预防方法研究;以自行研制的气层专用保护剂为主剂,研制出了保护气层的钻井完井液配方,并进行了现场试验。实验表明,岩样被水侵之后,渗透率明显降低。因此,对于低渗透岩样,在钻井过程中,尽量避免滤液侵入储层;研制的保护气层钻井完井液配方抑制性强(页岩回收率为97.8%),岩样气体渗透率恢复率高(大于80%),能有效减小钻井液对气层的水敏和水锁损害。现场试验表明,该钻井完井液体系抑制能力强,气层保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