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对一起因食用被肠炎沙门菌污染面包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处置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确定病因食品,采集病例和食堂从业人员生物标本、剩余食品和环境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结合卫生学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暴发事件的发生原因。结果 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2021年5月20日重庆市某食品厂生产的某批次预包装面包为可疑食物,在食用该批次面包的73人中,有55人发病,患病率为75.34%,潜伏期中位数为15 h,同时,在剩余食品、相关环境样品、病人肛拭子中均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进食受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面包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查明引起某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和危险因素,为今后类似事件的防控和调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及食物,采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留样食物及环境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沙门菌分离株进行分型分析。结果 共搜索到病例74例,患病率为1.9%,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83.8%)、腹痛(78.4%)、发热(63.5%)等。流行曲线为间歇性同源暴露,病例班级和宿舍分布无明显聚集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二饭堂滑蛋饭窗口打餐是危险因素(10月8日OR=7.00,95%CI:1.51~32.48;10月9日OR=262.50,95%CI:22.21~3102.06)。共采集76份样本,其中12份样本分离培养出肠炎沙门菌,经PFGE图谱分析为2种带型,相似度95.7%。结论 本次事件为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可疑食品为滑蛋饭,应加强学校等集体单位食品卫生监管工作,蛋类食物应彻底煮熟煮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长沙市某学校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为类似事件提供处置经验。方法 描述本次事件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食品;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因子和污染食物。结果 共调查发现疑似病例54例,临床表现以腹泻(100%)、腹痛(92.59%)、发热(88.89%)为主。潜伏期为2.5~51 h,中位数13 h。病例对照分析表明2022年5月1~3日盐酥鸡店的套餐是可疑高危食物。14例病例的粪便/肛拭子样本和3批次食品样品均检出沙门菌,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溯源表明来自相同感染源,均为布伦登卢普型。结论 该事件是一起由布伦登卢普型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为水煮蛋和土豆丝。建议市场监督局加强对学校周边餐馆的监督,餐饮单位提高食品卫生知识,规范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某福利院一起肠炎沙门菌食源性疾病进行调查和溯源,为研究相关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同源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本次食源性疾病事件。结果 确认本次事件中病例23名,患病率5.65%(23/407);现场采集病例肛拭子15份和厨房工作人员肛拭子3份、留样菜品3份、水果2份以及冰棒1份,其中从11份病例肛拭子中检出肠炎沙门菌,PFGE结果显示11株肠炎沙门菌的DNA条带图谱相似性为96.4%,聚类分析为同一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菌株来自同一克隆系。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福利院应加强对特殊人群的饮食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防止此类事故再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查明引起某庙会期间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确认致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为此类事件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描述分析方法分析病例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害因素。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食物,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致病因子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 根据病例定义共收集可疑病例3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0%)、腹泻(78.13%)、发热(75.00%)、头晕恶心(71.88%)。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水煮带壳花生是危险因素(OR=4.000,95%CI:1.409~11.354)。采集28份样品中有7份分离培养出沙门菌,血清型鉴定均为阿邦尼沙门菌,经PFGE图谱分析高度相似。结论 本次事件是由阿邦尼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可疑食物为水煮带壳花生,应加强非城区流动摊位散装食品的监管,同时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一起农村自办宴席中因进食被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处置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结合病原学检测,对2019年4月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一起农村自办宴席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出现病例41例,患病率14.64%(41/280)。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95.12%)、腹泻(92.68%)、恶心(34.15%)、头晕(31.71%);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经过病例对照和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可疑食物为凉拌猪头肉(OR=3.85,95%CI:1.52~9.75);3名患者的大便样本中检出鼠伤寒沙门菌,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潜伏期符合。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进食受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凉拌猪头肉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一起涉及多所幼儿园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可疑食品和致病因子进行溯源调查,为今后类似事件的防控和处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法、质谱技术等快速检测技术,结合分离培养、酶联免疫法(ELISA)等传统鉴定方法对3所幼儿园采集的32份样品开展病原检测。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事件进行调查,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致病因子进行分子溯源分析。结果 3所幼儿园共有幼儿568名,62名病例,患病率为10.92%。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腹泻等。从10份生物标本和某配餐公司统一配送的2份留存的拔丝肉松蛋糕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糕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量分别为2.0×107 CFU/g、1.4×107 CFU/g,11株分离自病例和蛋糕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检出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基因(sea)和A型肠毒素(SEA)。PFGE指纹图谱为同一带型,提示病例和食品的分离株为同一来源。结论 本起暴发事件是由配餐公司统一配送的拔丝肉松蛋糕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肠毒素导致的3所幼儿园的食物中毒,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配餐食材的监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查找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污染来源。结果 该事件共搜索198名病例,患病率为50.13%(198/395),主要症状以腹泻(90.40%)、发热(87.88%)、腹痛(66.16%)为主,平均潜伏期为13.8 h(4~47 h)。57名病例标本、3份食品、2份食品材料、1份物表涂抹样均培养出肠炎沙门氏菌,对3份食品、2份食品原材料、1份物表涂抹样随机抽取的病例标本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溯源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样品DNA指纹图谱相似度为100%。结论 此次事件为一起因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热狗沙拉面包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建议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培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探索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处置的关键环节及应对措施,为今后处置类似事件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21年5月24日至27日期间W餐馆就餐人群出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分析可疑食品,通过环境卫生学调查查找可疑食品污染过程;采集病人、W餐馆食品从业人员生物样品40份,食物样品及食品加工环境样品18份进行检测。结果 本次事件暴露344人,发病96人,患病率27.90%;采集的58份样品中31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53.45%,其中牛肉、病例分离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条带完全一致,证实了供餐食品牛肉存在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结论 本次事件为W餐馆两次就餐人群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牛肉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及时封存现场并采样检测是控制暴发蔓延和查明污染源及污染途径的关键,建议提升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健全各部门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污染来源,为防控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分析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结果:共调查疑似病例22例,罹患率为18.33%(22/120),病例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为主。最短潜伏期为3.5 h,最长潜伏期为24.5 h,平均潜伏期为16 h。可疑餐次为午餐,病例对照分析表明可疑食品为蒜蓉基围虾(OR=38.00;95%CI:6.56~219.98)。在8份病例的肛拭标本和1份冷藏库环境样本中检出副溶血弧菌阳性。结论:该事件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建议进一步完善对餐饮服务经营单位食品加工储存环境(特别是冰箱冷库)的监管与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21年12月武汉某高校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胃肠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导致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集病例直肠拭子及环境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病例共139例,患病率为0.43%,临床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食用H街卤菜是危险暴露因素[比值比(OR)=15.96,95%置信区间(95%CI):2.32~383.95]。29名病例及5名从业人员检出诺如病毒GⅡ型。结论 此次事件为一起由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的食源性胃肠炎暴发。在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应继续加强对学校及食品从业人员的诺如病毒感染监测,积极开展食品卫生方面的健康教育,预防肠道病原体感染暴发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贵阳市某学校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食品和病原的溯源分析,探讨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分析,采集可疑生物样本,食品样本和外环境样本进行常规的实验室病原分离及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病原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毒素基因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溯源分析。结果 22名病例症状以腹痛(95.45%,21/22)、腹泻(95.45%,21/22)为主;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为6-15 h。在5份肛拭子样本、3份粪便样本和1份留样早餐肉末食品样本中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且均检出肠毒素cpe基因,所有样本均未检出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其中早餐肉末食品样品中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对比发现产气荚膜梭菌为3.5×105 CFU/g,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对发现,来源于早餐肉末食品和肛拭子样本的产气荚膜梭菌,其分子分型为ST139型,菌株均携带cpe毒力基因。结论 通过现场调查和溯源分析,判定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早餐肉末是导致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可起到精准溯源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制一种可同时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富集的共增菌培养基SSV,达到同时检测3种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的目的。方法 根据3株菌的营养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基组分进行单因素实验,确定选择性共增菌培养基的配方,通过OD600 nm、受损菌复苏、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培养基选择性4个方面对SSV培养基进行验证。结果 确定增菌培养基的成分为:蛋白胨10.0 g、KH2PO4 1.5 g、NaCl 15.0 g、LiCl 1.0 g,Na2S2O3 5.0 g、去氧胆酸钠0.05 g、甘露醇1.0 g、丙酮酸钠5.0 g,蒸馏水1 000 mL。SSV培养基能同时富集以上3株菌,37℃培养16 h后,3株菌的菌体浓度均达到107 CFU/mL及以上;SSV培养基对于受损的目标菌有良好的复苏效果,复苏后OD600 nm较于复苏前增长了3倍;同时多重PCR、培养基选择性也得到很好的验证。结论共增菌培养基SSV可用于同时培养沙门菌、金黄色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兰州市肠炎沙门菌的耐药谱及耐药特点,建立兰州市沙门菌基因型数据库,为有效预防沙门菌的感染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对2019—2021年从兰州市食源性主动监测中分离到的94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生化鉴定;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41株肠炎沙门菌的指纹图谱;使用BioNumerics软件对41株肠炎沙门菌PFGE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94株沙门菌分属为20个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为优势血清群,占43.62%(41/94)。41株肠炎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萘啶酸的耐药率为100.00%,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80.49%(33/41),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为39.02%(16/41),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的耐药率均为31.71%(13/41),但对亚胺培南、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0.00%;其中26株菌(63.41%,26/41)出现多重耐药,共产生18种耐药谱。41株肠炎沙门菌通过Xba Ⅰ酶切共获得19种带型,各带型之间的相似度为74.20%~100.00%,各带型所包含的菌株数不同,同一年份菌株间的同源性较高并且有100.00%相同带型。结论 兰州市沙门菌血清型呈多样性,其优势血清群肠炎沙门菌高耐药和多重耐药严重,PFGE带型复杂多样,呈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种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其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不仅对食用者健康造成严重损伤,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食品中Bacillus cereus污染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展。将影响因素、食品基质、生产链环节、初级模型和次级模型常用拟合模型等进行总结,发现当前预测模型研究最多的是温度、食品成分、水分活度、pH值等因素对Bacillus cereus增殖影响,而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食品主要集中于动物性食品和大米及其制品。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Baranyi模型、Weibull等模型常用于拟合生长或失活曲线,建立初级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常用来拟合生长速率或延滞期的变化,建立次级模型;在此基础上,用软件系统建立三级模型。当前的风险评估研究仅涉及到生产环节或从销售到消费环节,尚未见到某类食品从原料环节到消费环节Bacillus cereus预测模型研究的报道。本文展望了食品中Bacillus cereus污染的风险评估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