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谢波  伍蕾  王兰 《风景园林》2021,28(5):30-35
探讨促进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干预措施对改善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6和2019年开展的武汉东湖绿道周边小区居民的1 020份问卷跟踪调查数据,创新性地采用自然实验方法,探讨城市绿道与居民体力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混合效应的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城市绿道干预对居民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及其剂量关系。研究发现,东湖绿道在1 km范围内显著提高了居民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而且绿道对居民体力活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建议通过改善绿道可达性、完善周边邻里建成环境,促进居民体力活动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城市绿色空间是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城市绿道建设已被认为是有效的绿色空间干预措施之一,探究城市绿道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因果机制,对于优化绿色空间规划布局、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以体力活动变化量、生理健康变化量、情绪状况变化量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绿道暴露与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因果机制。【结果】1)绿道暴露可直接显著影响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也可通过身体健康得分变化量、身体质量指数(BMI)变化量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2)绿道暴露仅能直接影响女性群体的心理健康得分变化量;并通过BMI变化量间接作用于女性心理健康,通过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变化量和身体健康得分变化量作用于男性心理健康。【结论】揭示了绿道暴露与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多路径因果机制以及男性和女性群体中存在作用路径和中介变量的差异。未来可通过优化绿道可达性、差异化配套绿道公共服务设施等健康导向的绿道规划措施,促进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道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居民户外体力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与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其接近度被认为与居民体力活动水平有直接关系,靠近绿道等绿色空间居住的居民参与体力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本文以广州市一条典型滨江城市绿道为例,对比了不同接近度下(家到绿道距离)低、中、高强度体力行为的活动水平,探讨了绿道接近度对使用者体力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接近度对低强度的散步行为影响显著,靠近绿道的使用者散步的水平要高于较远者;而对中、高强度的体力行为,接近度影响的显著性不明显。整体上,虽然结果没有充分表明距离绿道较近使用者的体力活动水平比较远者高,但证明了绿道建设对增加居民户外活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越靠近绿道的居民受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4.
以步行和骑行为主要方式的主动出行通过提高体力活动水平能够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城市绿道是主动出行的重要空间载体,但仍存在使用强度不均的问题。研究表明,优化建成环境能够增加居民使用绿道的时长及频率,但建成环境对绿道使用的影响尚缺乏城市尺度的广泛研究,同时忽略了地理环境的空间效应。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使用轨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建成环境要素对绿道使用强度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在城市功能定位与圈层分异作用下,绿道使用强度呈现出四环内高-高集聚、近郊区低-低集聚的总体特征;2)影响绿道使用强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房价、居住区密度、历史文化资源密度、人口密度、到河流的距离、绿地率及绿道15min步行可达性,均对本地绿道使用强度具有直接效应,其中房价的影响最为突出;3)随着市民健康意识和健身需求的提高,本地人口密度和居住区密度对邻近地区具有间接溢出效应;4)大都市地区绿道建设具有绿色绅士化现象。研究结果提高了对城市尺度绿道使用的空间异质性的认知,有助于规划者优化建成环境以提高绿道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董雯  朱逊  赵晓龙 《风景园林》2021,28(12):93-99
社区绿道作为社区生活圈中的绿色线性空间,是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居民进行日常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深圳市已建成的167段社区绿道为研究对象,探讨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特征与体力活动强度的关联性,旨在推动城市社区更新并提升公共健康水平。首先,将深圳市社区绿道按照周边用地性质分为绿地景观型、商业服务型和生活休闲型3类,基于POI数据爬取和实地测量方法,从临近性、连接性、场所性3个方面提取建成环境特征数据,采用行为观测结合《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编码表》的方法获取绿道体力活动强度数据。其次,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识别关联性建成环境特征因子,并比较显著影响因子的影响强度差异,结合散点图明确其适宜值范围。结果表明,在临近性和连接性特征中,3类社区绿道的显著影响因子与影响强度各不相同,而在场所性特征中,绿道载体宽度与绿视率是3类绿道体力活动强度的共同偏好因子,但其适宜值域范围有所差异。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深圳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健康导向下社区慢行绿道规划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行绿道作为联系自然环境与居民生活的载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健康保障。现今国内外城市级的慢行绿道已有较多实践,而作为城市级慢行绿道的拓展,社区级慢行绿道可以增加与居民的亲密度,提高步行可达性,提升使用效率。因此作为城市慢行绿道的末端——社区慢行绿道的规划设计对于城市绿道的延伸性及基础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娱乐参与、活动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对社区慢行绿道的功能加以丰富,并以大庆市春雷小镇为例,从社区慢行绿道的构建要点、慢行绿道功能设置、铺装形式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探讨社区慢行绿道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绿道具有的康体功效是促进居民健康的重要途径,是研究绿道使用水平影响因素的目标动力。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绿道使用情况的研究,总结出影响绿道使用的因素主要为建成环境要素:土地利用、可达性以及绿道自身设计特征。以金州绿道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土地利用多样性及临近住区对整体层面绿道使用强度的促进和可达性对个体层面体力活动量的促进,以期为日后的绿道规划选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密度居住区是亚洲许多城市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模式,但普遍存在诸多社会与环境问题。社区绿道在高密度城 市居住区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居民与开放空间、基础设施 相连接,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在缓解社会与环境问 题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辨析高密度居住区背景下社区绿道 的内涵和特点,总结社区绿道在提升邻里聚居环境、完善绿色 基础设施、激活社区文化空间等方面的作用;其次,以上海市 甘泉社区绿道为例,探讨城市高密度居住区中的社区绿道实 践;最后,总结思考未来城市高密度居住区社区绿道建设的实 践方向。  相似文献   

9.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建成环境与老年 群体心理健康的关系逐渐受到学界各方关注。 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16个典型老旧小区627位老 人的调查问卷以及现场审计、遥感影像等多源 数据,研究利用多级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 倾向值匹配法,探讨中国特定城市居住背景下绿 色空间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路径与机制。结 果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受个人层面与邻里层面 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中邻里层面绿色空间的覆 盖度、功能以及景观植被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 生正向影响,并且体力活动以及社会凝聚力起 到中介作用。研究为绿色空间对老年人心理健康 有益的潜在假设提供了证据,并且建议通过有针 对性的城市更新规划与老旧小区改造措施促进 老年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雷诚  陈赟  顾语琪 《中国园林》2024,40(6):42-48
健康中国战略导向下,如何提升既有公共空间健康 服务水平成为当前研究焦点。为探索城市公共空间作用于人体 健康的积极作用,尝试引入医学领域“健康效用”理念构建评 价体系,以公众健康中“行为类型+环境要素”的关系为骨架, 以“行为需求+环境支持”的匹配特征为脉络,基于“体力行 为-多样性、自然体验行为-综合性、社会交往行为-均衡性”3 项匹配准则,建立既有城市公共空间“行为-环境”健康效用 评价体系。以承载居民最密集日常活动的滨水绿道展开类型实 证,结合苏州市尹山湖绿道案例,借IPA分析法提出“因子分 级+匹配识别”的评价方法,分析行为与环境的配对差异,辨析 影响滨水绿道健康效用提升的内因。据此提出滨水绿道环境更 新设计策略,以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和环境更新需 求,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利用是提高居民身心健康及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为验证城市绿地对居民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杭州市主城区内所有大于1hm2的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对665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技术分析杭州主城区绿地空间布局,应用似不相关回归方程(SURE)对居民身体健康福祉、心理健康福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游玩绿地频次(游玩次数、停留时间)、在绿地游玩项目、绿地空间布局,以及受访者个体属性和感知等,均会对居民身心健康福祉和满意度产生不同维度和程度的影响,其中,绿地利用程度和地理空间比个体属性和个人感知对居民的影响程度更大。最后,从增加街头绿地数量、合理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可达性3个方面对杭州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水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分析,比较了世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水管理系统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水文化遗产"概念理解的异同。筛选并分析1978—2019年《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含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项目,将其保护历程归纳为"水利文物保护""水利景观保护""水管理遗产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4个阶段。基于《名录》中"水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对其进行分类。最后提出"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识别和评估应构建更加科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居民对慢行空间品质要求的逐渐提高,建设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城市型绿道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绿道还存在网络不健全、功能价值单一等问题。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功能价值等方面不断升级,结合多源大数据,构建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路线。最后以西安沣东地区为例,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出发地-路线-目的地/节点”,叠加得到适宜性得分最高的道路,通过最优路径分析并修正得到城市型绿道布局最终结果,该结果提升了游憩资源可达性,很好地起到接驳公共交通的作用,为慢行出行提供良好的线路,可为未来建设公园城市理念下绿色共享的城市型绿道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Problem, research strategy, and findings: There is increasing interest in planning for healthy communitie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planners can affect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neighborhoods, although much is known about how planners can affect physical health through neighborhood design. In this review essay, we draw lessons from a cross-disciplinary set of studies to reveal how the neighborhood built environment may affect one aspect of residents' wellbeing: happiness. Providing residents access to open, natural, and green space may directly increase their happiness. Incorporating design features that allow for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afety also may promote residents' happiness.

Takeaway for practice: Planners have the capacity to contribute to greater opportunities for happiness in neighborhoods. Strategies include integrating happiness-related indicators into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s and employing a new, participatory neighborhood planning process, the Sustainability Through Happiness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5.
As one of the frequently used green spaces of urban residents,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people’s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on citizens’ mental health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this study collected the sociodemographic data of 556 residents from 15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 Hefei New Municipal and Culture District, Anhui Province, China in March, 2020 through online questionnaires, then adopted the Kessl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cale (K10 Scale) to evaluate the resi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used GIMP Grid to quantify the green view index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outside the windows. Besides, a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and resi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green coverage ratio, satisfaction of the landscapes of green space, green view index outside the window, and green viewing duration of the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resi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The study verifies the benefits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to promoting resi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under COVID-19, providing a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future practi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接触校园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场所满意度和场所依恋作为中介变量在这个过程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机制,以及绿色空间特征的调节作用。对杭州市10个大学校区的633名大学生展开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接触校园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影响;2)场所满意度和场所依恋在接触校园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3)校园绿色空间特征在接触校园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场所满意度、场所依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并存在调节阈值。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接触校园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丰富了绿色空间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Neighbourhood satisfaction and use of outdoor green spac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of urban residents. This stud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factors by examining specific attributes of the nearby outdoor environment that pertain to planning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 A random sample of 434 residents from four Chicago communities participated in a survey incorporating perception of various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as well as multiple dimensions of neighbourhood satisfaction and use patterns.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ling,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atisfaction with quality of public spaces, amount of affordances provided by them and neighbourhood comfort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physical attributes and content of walking-distance outdoor spaces. Understanding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related attributes of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more effective decisions, leading ultimately to fewer gaps between what people need and what is offered to them in outdoor settings.  相似文献   

18.
常健  刘杰 《中外建筑》2011,(6):93-95
城市绿道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为改善绿色空间环境增添了更多可能,并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同地区需要建立适合各自城市风貌特色的绿道网络。本文针对绿道的不同分类特点,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绿地系统的不足,为武汉市未来建设城市绿道提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将社区绿地、空间感知与活动行为三者关联化,揭示社区绿地空间属性、居民感知属性与活动行为响应的内在关系,为深入了解居民空间体验和行为需求、科学评价城市绿地质量、促进社区绿地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以社区绿地及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感知因子识别、绿色暴露指数分析、空间感知评价与活动行为调查,揭示绿色暴露指数对空间感知与活动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关联。结果显示,保障房社区居民的空间感知和活动使用评价高于其他类型社区,其中兴隆苑社区(GVI=32.3%、NDVI=0.382)居民空间感知因子评价最高;绿色暴露指数与空间感知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GVI与感知因子的相关性更强;绿色暴露指数与空间感知因子和活动行为存在“倒U形”关系;较小面积的社区绿地可能对居民空间感知与活动行为的积极影响更直接;人类偏好30%~50%GVI或0.30~0.50NDVI的社区绿地,绿化程度过高会负面影响空间感知;GVI因最迅速直接地反映绿地总体特性与感官体验,对空间感知评价和活动行为的影响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