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 ,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 ,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 90 %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 ,储盖组合条件较好 ,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2.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90%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储盖组合条件较好,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3.
在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区域地质背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设计合理的有限元应力场模型和边界条件,模拟了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过程,探讨其成因模式。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背斜带的初始形成阶段(始新世末,约32 Ma):在太平洋板块NWW-SEE向俯冲作用下,西湖凹陷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分别形成了"A"背斜构造带和"B"背斜构造带两个不同高度的小背斜带;(2)背斜带的生长阶段(渐新世末,约23 Ma):在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作用下,北部的"A"背斜构造带开始不断的向北扩展抬升,直至福江低凸起,背斜面积不断扩大。中部的"B"背斜构造带则不断的向南扩展抬升,当其扩展至西湖凹陷南部时,衍生出"C"背斜构造带和"D"背斜构造带两个小的背斜带;(3)背斜带的成型阶段(中新世末,约10 Ma):北部的"A"背斜构造带停止扩张,但垂向上仍继续抬升,抬升高度大于其它背斜构造带;中部和南部的"B"、"C"和"D"背斜构造带彼此连通,形成一个统一的大背斜构造带,由此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中央反转带演化成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震资料识别的反转构造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和盆地模拟手段,结合天然气气样的碳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综合研究了构造反转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中央背斜带经历了3期构造反转运动,分别发生在始新世末、渐新世末和中新统末,形成一系列如“花状”型、“Y”字型、“人”字型和“火”字型等典型反转构造样式,且在逆断层上盘发育不同规模的挤压背斜。第1期构造反转对油气成藏影响甚微,第2、3期构造反转为后期油气运聚提供了背斜或断背斜圈闭。另外,第3期构造反转还为第2期原油运聚成藏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动力,且对第3期油气充注成藏则起到较好的封堵遮挡作用。研究对东海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目标的优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成藏体系,有利成藏要素的叠合区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发育区。保俶斜坡带以断陷构造层为主,晚期挤压弱,构造定型早,具有“紧邻富生烃洼陷、发育多期叠置的规模储集体、形成多类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具有良好的垂向封盖条件以及发育网毯式高效输导体系”的有利成藏条件。近生烃洼陷的断层坡折带及地貌坡折带处形成的大型潮控三角洲砂体上倾尖灭带为大中型油气田发育区。中央背斜带经历了拗陷期强烈挤压,形成了大型反转背斜,具有“先存古构造背景、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断砂配置条件好以及具备高效储盖组合”四元控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叠合较好的龙井、古珍珠、湖心亭等地区是大中型气田发育区。   相似文献   

6.
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大型辫状河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渐新统花港组发育多套厚度逾百米的大型砂体,其来源及发育特征不清。在原型盆地恢复的基础上,通过剥蚀量和压实量恢复等技术对西湖凹陷花港组沉积期的古地貌进行恢复,发现西湖凹陷可分为中心宽缓带、东部转换陡坡带和西部缓坡带多级坡折的特征,确定中央反转带花港组限制性河谷中发育以辫状河体系为主的沉积演化模式。综合研究认为,在渐新世大型挤压收缩拗陷背景下,平缓的沉积地形为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辫状河砂体大面积分布奠定了基础,低位期北部充足的物源供给和辫状河道的强水动力为厚砂岩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多级坡折限定了中北部的河谷形态,控制了大型辫状河沉积体系的继承性发育和稳定分布的巨厚砂体。本文研究成果对西湖凹陷花港组砂体预测及储层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反转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复杂的褶皱冲断构造,尤其是盐下层构造变形强烈,具有反转构造的变形特征。克拉苏构造带反转构造在剖面上具有先存正断层重新活动并在断层下盘形成捷径断层的特征,在南部远离反转断层处具有盖层滑脱性质,据此可将克拉苏构造带划分为反转断隆背斜带、楔状叠瓦构造带和逆冲前缘构造带3个次级构造带;平面上构造反转程度西弱东强,西段主要表现为在反转断层下盘形成分支断层,而东段具有在反转断层上盘形成反向断层和褶皱变形的趋势。构造变形分析表明,南天山水平挤压叠加垂直剪切的作用导致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断层,并使部分早期正断层重新活动而形成反转构造。对次级构造带构造圈闭有效性的分析表明,反转断隆背斜带形成规模大、产状平缓的构造圈闭,但是上覆盐岩层厚度较薄,天然气容易散失;楔状叠瓦构造带形成规模相对较小、幅度大的构造圈闭,上覆盐岩层厚度大,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8.
根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段的构造特征设计了2组沙箱试验,以探讨在刚性边界条件下半地堑反 转构造的变形特点。试验结果表明:①在自由边界端由基底带动上盘为主动盘驱动下形成的盆地反转规 模较大而对称,刚性边界处会沿原断层发生反转,在自由边界端前期断层不会反转,但会形成深部低角 度逆冲滑脱断层;②在刚性下盘侧向驱动下很小的挤压量就会在刚性边界处形成同等规模的断层反转, 在另一边界处边界断层也有较小程度的反转,但整个盆地的反转规模较小;③地质分析认为,辽河盆地 西部凹陷后期反转构造是在区域性走滑应力机制下刚性下盘为主动盘侧向挤压变形而成的。  相似文献   

9.
重点探讨了对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反转构造的类型识别、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从腾二段沉积期开始,巴音都兰凹陷结构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中洼由原来盆地的沉降中心演变成了包楞构造带低凸起和巴一号构造带次级沉降中心,并使整个巴音都兰凹陷的沉降中心分别向北洼和南洼的中部迁移。走滑牵引型反转构造经历了由走滑伸展断层牵引非强硬盖层形成反转背斜褶皱和背斜脊部断裂-塌落形成负花状构造两个演化阶段,是较长时间持续应力作用的结果;而基底隆升型反转构造是深部异常体上涌导致的局部构造隆升现象,为突发性的短时事件。基底隆升型反转构造对于提高古地温梯度和降低生油门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走滑牵引型反转构造对于储层改善、圈闭形成以及油气运移和浅部聚集成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对于正确认识二连盆地乃至我国东部盆地群在早白垩世发育的反转构造的成因类型、动力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碎屑锆石U-Pb定年、重矿物组合、成像测井及地震精细解释等技术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及其物源区进行源-汇体系分析,研究了中央反转构造带大型储集体的形成过程。花港组沉积时期,中央反转带存在北部虎皮礁、西部海礁隆起与东部钓鱼岛隆褶带3个物源区;中央反转带发育轴向大型通道、西部下切谷通道以及东部隆褶带转换带通道等3种类型的砂体汇聚通道;中央反转带南北向存在北、中、南3个不同的大型砂体汇聚区。在此基础上,综合确定了北部的虎皮礁隆起物源砂体的长距离搬运以及西部海礁隆起与东部钓鱼岛隆褶带的物源点输入为特点的大型储集体形成特征。   相似文献   

11.
西湖凹陷龙井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湖凹陷龙井运动从开始到鼎盛再到结束的演化过程,研究了龙井运动时期西湖凹陷地层沉积充填特征和分布范围,以及龙井运动形成的褶皱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龙井运动具压扭特点,西湖凹陷压扭构造特征表现为二级构造带错开排列、背斜构造雁行排列和断层共轭排列。龙井运动对西湖凹陷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背斜构造带仍然是西湖凹陷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定量运动学过程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较密集分布的2D地震资料和少量钻井资料,利用平衡剖面模拟方法对发育在西湖凹陷的反转构造进行了定量运动学过程和参数的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2次挤压反转构造作用, 分别发生在早中新世的龙井组沉积时期 (距今23.3~16.3Ma)和晚中新世的柳浪组沉积时期 (距今10.4~5.2Ma),造成了盆地北西-南东方向分别缩短0.61km和1.69km。其中主要的反转作用发育在柳浪组沉积时期,不但使中生代以来的地层全部卷入其中,形成了中央反转构造带,而且还造成了盆地北部和南部平均约911.6m 和226.7m厚的地层剥蚀、以及1.46%和1.18%的盆地缩短率,北部反转强度明显大于南部。在中央反转构造带的南部区域,由于反转作用强化了部分背斜,形成了较理想的圈闭构造,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玉北1井构造带形成过程与变形机制的解析,是揭示该带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展布规律的重要环节。断层及背斜轴面分析表明,该带发育两种类型构造。一种是贯穿南北的正花状构造;另一种上下构造层构造形态差异明显。上部为对称背斜,受高角度走滑断层控制;下部为不对称背斜,受沿寒武系膏盐层发育的逆冲断层控制。研究表明,玉北1井构造带定型期为中加里东期,此后至少叠加了晚加里东期与海西晚期两次区域变形。构造带沿走向主干断层倾向发生变化,自北向南由逆冲向走滑构造转变。在两条主干断层交汇部位背斜最发育,其核部有寒武系膏泥岩的汇聚,形成了剪切-挤压断层转折背斜。由此推断,构造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不仅存在加里东期、晚海西期两期隆升剥蚀,而且在剪切-挤压背斜顶部、层间发育的高角度、低角度裂缝都为岩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前东海西湖深层油气勘探新突破,西湖凹陷又成为海域石油地质研究的重点区域。在依据近年来最新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湖凹陷新生代原型盆地的构造格架进行全面分析,深化了断陷、拗陷、区域沉降期的沉积格架、断裂及演化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西湖凹陷古新统与中下始新统宝石期原型盆地具多断洼并列发育特征,而始新统平湖组中上段具转换陆缘拗陷特征,反映出盆地演化从不稳定的多断陷沉降格局变格为统一拗陷的重要阶段;中央背斜带早期发育多个雁列式凸起,中新世末受挤压走滑构造发生反转,在拗陷中心形成大型冲断背斜带,是西湖凹陷形成大型气田有利的勘探构造区带。  相似文献   

15.
陈琳琳  黄龙泽 《海洋石油》2015,35(1):27-31,66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具有不可估量的勘探前景。然而,该领域地质认识长期缺少手段和研究。此文依据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对凹陷中部横剖面(过玉泉一井)的深层地层尝试着完成了构造、地层、成藏三方面分析,并对深层勘探领域提出若干前瞻性预测。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东南缘齐岳山断裂构造特征与页岩气保存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勘探现状表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的齐岳山断裂,导致了盆缘两侧页岩气成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文章基于最新的地震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解剖齐岳山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具体包括齐岳山断裂的几何特征,形成演化过程,以及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齐岳山断裂在平面上呈S形分布,由多条不连续断层组成,且在北部呈右阶左行雁列式,在南部左阶右行排列;齐岳山断裂控制形成了西侧背斜和西侧斜坡两类转换带,并分别发育"基底冲断—断层相关褶皱—滑脱"和"基底逆冲—滑脱"两类构造变形模式,且断层断距从焦石坝到古蔺逐渐变小;齐岳山断裂在晚侏罗世主滑脱层抬升导致隔槽式褶皱带向隔档式转变过程中形成雏形,经历了晚白垩世黔中地块的改造作用和新近纪末期的差异隆升形成现今的形态;受齐岳山断裂控制,东侧强烈变形褶皱带保存条件差,仅宽缓向斜内残留常压页岩气藏,西侧前缘基底分支断层滑脱导致五峰组-龙马溪组抬升,形成的四个背斜构造埋深适中,为有利勘探目标,且自南向北其保存条件逐渐变好。  相似文献   

17.
根据西湖凹陷不同时期断裂、褶皱构造组合特征分析了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 ;利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及其两侧深凹区油气主要成藏期的应力场分布特征 ,分析了应力场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 ,构造应力是本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 ,在中央背斜带及邻区 ,油气主要向应力低值区运移聚集 ;中新世晚期 ,NNE向断裂相对封闭 ,WNW向断裂相对开启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构造特征及与成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万余剖面千米地震剖面进行地质解释,指出三湖地区发育柴南和柴中两条走滑断层,柴中断层对三湖地区构造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早更新世末,柴达木盆地在南北挤压作用下,柴中断层右行走滑回返逆冲,伴生了区内3条雁列式的背斜带,即断背斜带、斜坡低幅背斜带和中央低幅背斜带,从柴中断层向南,褶皱强度依次减弱。最后,依据构造、保存条件,以及主力生气区与已知气田关系,指出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藏主要受构造背景、区域斜坡带以及生气强度和盖层控制,认为南部中央低幅背斜带是寻找未知构造气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9.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区域构造格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北凹陷是具有双层结构的压扭性复合凹陷,前三叠纪为拉张型凹陷,三叠纪-第四纪为挤压型凹陷。断裂和构造在凹陷东区呈北东向雁行排列,在凹陷西区呈北西向雁行排列。各背斜构造有三条主断裂,为三期构造运动所造成。台北凹陷的背斜构造可分为基底卷入断裂型、基底隆起型、盖层滑脱型和差异压实型。其中断裂型背斜又分半扇形断裂控制亚型、聚敛复合亚型、错开离散亚型和叠复亚型。含油气评价以凹陷中心地区侏罗系为最好,次为各生油凹陷的周围地区,再次为山前带的前缘地区及局部斜坡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