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能否充分地考虑到抗震问题,并且使用有效的措施达到抗震的目的,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文首先介绍了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而后提出了现阶段隔震减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3个关键问题,包括建筑物支座的设计影响和减震效果问题、建筑物的走向设置问题和墙体与防震缝设计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大隔震减震策略,包括不断提高隔震技术、积极运用能量消耗技术和做好建筑物体型设计工作,旨在为结构工程设计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区域分布广且地震灾害严重.对建筑结构来说,抗震结构主要有传统刚性结构、延性结构及减隔震结构.传统刚性结构采用"硬抗"思路,需耗费大量建筑材料;延性结构虽然能够实现大震下结构安全的设防目标,但依然存在震后损伤严重、难以修复的问题.减隔震结构已经承受住大地震的考验,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现阶段,中国的减震、隔震技术以单一应用为主,应用形式创新性不足.日本已经开始采用组合减隔震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抗震效果.组合减隔震技术包括减震组合技术、减震与隔震组合技术.首先简要介绍减隔震技术的分类、发展及其工程应用情况.然后结合笔者设计的4个典型工程实例的特点,深入地介绍组合减隔震技术的设计思路、应用方式、耗能效果.可以看出,合理地组合运用减震与隔震技术,可充分发挥减隔震装置的耗能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一栋钢筋混凝土框架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叠层分析法对该建筑进行隔震-减震混合控制的设计。选取7条地震波,采用Perform-3D软件分别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对隔震结构和隔震-减震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其抗震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相较于隔震结构,隔震-减震结构能有效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顶点位移,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相似文献   

4.
李华志  苗嘉勇 《山西建筑》2007,33(36):78-79
结合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指出了新型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详细地阐述了隔震和减震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以及目前常用的隔震、减震装置,以推广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  相似文献   

5.
隔震和减震技术作为目前新型的工程抗震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对比了隔震和减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在经济上的差别;然后再基于不同建筑结构在采用隔震还是减震技术谁更经济这一问题,详细考虑了上部结构的区别、混凝土用量、含钢量、隔震支座和减震阻尼器设备等方面的差异,结合某学校项目的 8个单体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与研究。以期为今后的隔减震结构经济性对比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震造成的破坏给人类留下的烙印是深刻的。而我们结构工程师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建筑物抗震的研究。建造抗强烈地震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成为建筑工程领域重要的课题。为了抵御地震灾害,通常的建筑结构设计采用的是抗震设计,强调的是"抗"。本文通过对地震作用所造成的危害的研究,分析传统抗震方法的不足,通过对隔震及减震原理的分析,重点阐述几种隔震减震方法。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充分应证,为实际建筑结构的隔震及减震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7,(2)
我国的云南省是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地震活动相时较为活跃的地区,全省包括的二十九个县(市、区)等,抗震设防区全部在六度以上的等级,在这其中有五十九个地区被设为八度抗震设防区,云南省规定从2016年十二月起,抗震设防烈度高达七级以上的地区内,建筑物在三层以上且建筑面积达到一千平方米的校区以及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医疗卫生建筑机构等房屋建筑工程均运用抗震减震技术进行全面防护。这一防震技术主要将建筑结构分为上部减震结构、防震结构以及下部减震结构。一旦发生地震,地震引起的力量经过下部结构直接上传到隔震结构,由隔震结构将大部分地震能量消耗掉以后再传至上部结构。这一隔震结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建筑结构受到的损害,并且保证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在地震发生时期能够恢复到初期状态,确保建筑结构整体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8.
熊海龙 《城市建筑》2014,(30):66-66
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在发生地震时,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隔震能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现代化建筑土木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抗震和隔震的关键工作内容。本文试对建筑抗震加固设计中的减震和隔震技术进行探析,并介绍了相关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在发生地震时,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隔震能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现代化建筑土木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抗震和隔震的关键工作内容。本文试对建筑抗震加固设计中的减震和隔震技术进行探析,并介绍了相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丽 《江西建材》2014,(4):44+47-44,47
地震灾害的发生轻则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重则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如何减轻地震带来的震害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隔震减震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着重介绍几种常用的隔震减震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中,隔震减震的设计十分重要。在设计时,必须保证小震不会损坏建筑结构,中震可以对其进行维修,大震时建筑设施不会出现倾倒坍塌等危险事件。做好合理高效的隔震减震设计工作,让其起到较强的防护效用,切实地保障建筑结构自身的安全稳固状态。因此,主要分析了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内涵,找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所存在的隔震减震问题,制订相应的隔震减震措施,从根源上切实提升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固程度,延长建筑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某既有混凝土框架医疗建筑为例,开展了基于减震技术和基础隔震技术的抗震性能提升设计。分别采用Perform-3D和ETABS对减震和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原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减震技术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案可较好地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效控制主要构件的损伤程度,但楼面最大绝对加速度仍超出了3 m/s~2,关键设备在震后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基于隔震技术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案则可显著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罕遇地震下上部结构基本处于弹性状态,楼面最大加速度平均值降低至1. 69 m/s~2,可有效避免重要设备的倾倒损坏,保证了该医疗建筑在震后的救灾功能。  相似文献   

13.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宜华 《山西建筑》2010,36(5):82-85
通过了解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基本要求作了总结,阐述了抗震结构材料与施工的相关要求,并探讨了隔震技术及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以确保建筑物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高飞剑  耿欧  郑靖靖 《四川建筑》2011,31(2):154-156
文章分别从传统的结构抗震原理与当今结构减震原理、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当今结构减震设计方法、抗震结构与减震结构的设防目标、框架结构抗震与减震的设计要点方面进行了比较,采取了隔震措施的建筑物要比传统的抗震建筑物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与施工中最常见的减震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各种抗震措施的适用范围,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水平,保证建筑结构的牢固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建筑结构常规抗震、隔震及消能减震的原理和特点,并从安全、减震效果、适用范围和经济性四个方面对三者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相对于常规抗震,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使用范围降低,但是可以减少结构损伤,并且能够提高结构安全性和减震效果,降低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为了达到建筑结构(尤其是中小学建筑和救灾关键建筑)的大震性能目...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地震作用对公路桥梁结构的影响。从桥梁抗震设计关键点和减震、隔震设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国内部分桥梁在地震中的破坏形式做了总结,以此为基础介绍了桥梁不同部位相关的抗震设计和减震、隔震设计,并着重介绍了减震、隔震支座在抗震中设计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同时会威胁到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近几年来,地震的发生频次有所增加,地震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也造成了很多人员伤亡,在现代建筑建设中,如何隔震减震,尽可能避免地震灾害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设计要点.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以及减震技术,并且提出了不同部位可以采用的隔震减震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多层住宅应积极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砌体结构以抗震验算和构造措施提高抗震整体性与隔震技术比较,论述了隔震措施能大幅度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程度,指出隔震减震将成为建筑抗震控制的主体。介绍了我国隔震减震的3种较成熟的方法,利用该技术建成建筑物的实际效果,随着建设部批准编制的《建筑隔震技术规程》即将颁发,这一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20.
吴保平 《建筑》2012,(9):31-3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在近日召开的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做好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充分发挥隔震减震技术在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