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聚落形态的研究有各式各样的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市镇平面分析、空间句法、认知意象分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形态的分析、层次网络方法等几种主要的方法,总结这些方法的分析思路。同时,提出Conzen学派的市镇平面分析方法能将二维形态分析与三维的建筑形态分析相结合,能有序地将城镇景观中的街道组合特色、建筑群组合特色和建筑物构造特色等三方面组合成一个分析体系,有利于系统研究市镇聚落形态的风貌分区,同时也适用于空间形态的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焱  孙以栋 《建筑与文化》2016,(12):232-237
以浙江传统村落为例,基于生态审美语境下的认知,分析了聚落景观生成的审美背景,探讨了此在与共在、边界与领域、异质空间、原型同化与变异以及生活与空间耦合这些核心概念与特征,指出理解乡村聚落景观的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风景中一种独特的存在。"风景"在建筑学语境中应被拓展为更广义的"景观",当代建筑和城市研究与景观已形成多重维度的互动,中外建筑师与艺术家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表达出不同的自然建造观念和思考,既有对自然哲学的追求,也有对自然资源和风景的利用。景观与建筑、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共构的复杂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与自然关系的双重关照出发,尝试论述将一种更深入的自然观作为价值的维度引领当代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陈洁萍  葛明 《中国园林》2021,37(4):14-19
探讨关于"场地建造"的设计方法论提要,在发展罗塞琳·克劳斯图示结构基础上,提升"场地建造"这一概念的设计潜力,致力处理当代建成环境中大量无名景观为基底时所需面对的设计方法论问题。通过对"场地建造"与"场地结构"、"标示场地"与"自明结构"、"轻"与"重"几组关系和相关方法的讨论,试图走向关于场地建造的诗学,形成一种扩展领域的场地书写。  相似文献   

6.
7.
8.
辛鑫  路红  夏青 《中国园林》2021,37(6):60-65
针对藏式园林文化景观的流失,以及其在构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所起的作用被忽视的问题,引入研读文献、实地调研、居民访谈与调查比较等研究方法,从园林类型、园林组织、园林体系和管理对象等方面入手,厘清藏式园林的形成机理、空间组织与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耦合关系,揭示与人的价值取向相对应的园林等级是构建聚落秩序的关键因素,即集民族信仰...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低碳生活景观在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性,深入剖析了低碳型景观在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和传统性问题进行了思想、历史、技术、材料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与传统性呈现显著相关,因此科学保护与正确引导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型景观,可以作为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韦诗誉 《风景园林》2018,25(12):110-115
将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置于人类学视野之下有利于科学认知乡村所独具的人地关系价值。对山区聚落的典型代表——桂北龙脊村和瑞士弗林村的聚落景观分别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空间单元与社会建构、生产活动的关系,进而阐释中观层面的组团分布或受自然地理限定或以公共活动为中心,而两者在宏观格局上则因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从乡村聚落景观生成的源头探索人类活动与空间的深度交融;通过2个跨文化案例的比较研究,剖析乡村聚落景观多样性的成因——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生产要素与空间要素之间丰富的关联,揭示乡村聚落景观的多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1.
赵斌  张建华  孔亚暐 《华中建筑》2014,(10):112-116
泉水聚落是人类临泉而居所形成的的特殊聚落形态类型,而泉水溢流形成的水系则是泉水聚落空间结构中最具魅力的景观因子,其外在形态受自然地形地貌、防洪排涝、生活取用和景观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驱动而成。该文从汛期行洪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聚落适应各种制约因素而呈现的具体水系形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因此而诱发的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从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特点出发,分析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常规设计思路与原则。并结合工程实践深入探讨乡村聚落景观的聚落格局、建筑特色、生态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凸显与文化的传承等。  相似文献   

13.
吕晓东 《规划师》2006,22(11):43-46
古邮驿聚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聚居形式.世界上最大的古驿站遗址--鸡鸣驿属"驿城型"古邮驿聚落,在驿城建制、邮驿体系和驿城文化三方面有鲜明的特色.保护工作应从整体出发,注重对古代邮驿文化系统的恢复,使新区建设和古驿城分离,保护鸡鸣山等的生态环境,建立古村落环境容量调控体系,开设旅游项目,建立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4.
张浪  富婷婷 《园林》2022,(4):38-44+81
“徐州—上合友好园”设计以风景园林有机生成设计方法论为指导,旨在通过基于多元文化演绎的功能生成、基于限定资源利用的场地生成、基于景观拓扑变形的空间生成三个方面的推演,实现自下而上的有机生成设计,营造契合场地特征与场所精神的上合组织主题展园。在功能生成上,强调传承和合文化的园林精神演绎与满足展陈需求的园林特色风貌展示。在场地生成上,立足场地地形地貌进行台地园打造,并通过生态技术的展示型应用突破立地瓶颈、呼应园博会绿色生态主题。在空间生成上,借鉴古典园林布局形式,抽象形成向心式空间布局;以山形折线为原型,通过拓扑变形,产生丰富平立面空间。同时,功能、场地、空间三者相互联动、相互限制、相互影响,共同生成独具特色的展陈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15.
心理物理学方法对评价纯自然景观有较好的适应性。城市自然遗留地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规划区内遗留下来的用地,根据城市自然遗留地城市性、自然性和遗留性的特点,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运用目前最严格、可靠性最好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以相片为测试材料,采用SBE法获得美景度量值,SD法测定各景观要素量值,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2者的关系模型,最终提出了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美学评价完整的方法体系,并修正和完善了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城市自然遗留地领域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无人机低空航拍航测技术,为传统聚落的调查与保护提供数字化资料.在反思新时期传统聚落数据资料、调查方法和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无人机应用于传统聚落调查的优势及应用前景.以南京市老门东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低空航拍航测及Pix4Dmapper数据处理软件,获取了老门东的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图及数字地表模型.以...  相似文献   

17.
从乡村建造现象与问题出发,探讨乡村建造中的观念与方法,对当下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典型意义与现状为切入点,提出了改善与创新中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定位在于实现传统与现实对接的命题.围绕这一命题,遵循从一般到具体,再由具体到一般的逻辑原则,展开了农村人居环境概念的表述和特点的归纳.在此基础上,以张谷英个案为例,总结了实现传统与现实对接的3大启示和2大契合点,并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探讨了实现对接延伸的若干原则和实体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刘阳  杨宇亮  角媛梅 《风景园林》2019,26(12):34-40
针对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过于注重村落本体的现状,以GIS的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选取梯田聚落所处的元江流域及典型样本大瓦遮河子流域为研究范围,探讨流域视野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结论如下:1)哀牢山区的崎岖山脉与密集水系造就了元江流域的格局,以水平、垂直特征奠定子流域尺度中梯田聚落的人居环境基础;2)大瓦遮河子流域的人居环境以"典型山地本底、帚状水系关联"为共性,在中低山区形成"面状森林核心、村落散布周边、旱地梯田混合"的彝族聚落区,在中山区形成"面状梯田核心、村落环绕周边、带状森林围合"的哈尼族聚落区,二者差异源自不同民族适应垂直分异效应的差异化农作策略;3)流域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单元,超越村落本体之外的流域视野对复杂地理环境中的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