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绿色基础设施水文调节服务的供给机制及提升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颂  谌诺君 《风景园林》2019,26(2):82-87
气候变化、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以及洪涝灾害等生态问题都加大了新的水文管理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GI)的水文调节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献研究,系统地分析绿色基础设施水文调节服务供给机制,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发挥水量和水质调节的作用机制、水文调节服务的定量评估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而提出因地制宜,合理选择GI;通过定量评估、精准模拟,进行多方案比选;加强公众参与,政策保障等提升水文调节服务的系统化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空气调节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城市高密度开发的用地模式下,依靠城市内部的有限绿地很难达到空气净化的自平衡。城市周边的绿地、水体等绿色基础设施在提供清洁空气、消解空气污染物、调节城市气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从调节城市空气质量的视角切入,以哈尔滨为研究案例,以Arc GIS为数据分析平台,提出市域尺度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识别的方法:1)空间单元识别:以局地环流理论为依据,根据地表覆盖与植被类型数据,识别出绿色基础设施的3类空间单元;2)城市风场分析:通过对一年四季典型月份的气象统计和基于风环境模拟软件CALMET的风场模拟,得到哈尔滨的典型月份风环境图;3)空间体系表达:根据城市风环境图,分析绿色基础设施在调节城市空气中发挥的作用,得到GI的空气调节空间分布体系。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制订区域生态绿地保护策略的依据,并在城市风环境分析、城市风道规划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3.
杨龑 《住宅科技》2021,(5):33-41
在分析城市街区更新与绿色改造构成目标关联性的基础上,总结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规划设计要素,构建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框架;并在"整体性、技术适用性、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五大规划设计策略,即:减少交通出行策略、降低建筑能耗策略、改善微气候策略、用地集约利用策略和节约用水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更新是解决收缩城市空地问题的有效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有功能融合与结构调整的作用。【方法】从功能与结构视角,评估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心城区空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景观连通性,通过多因子叠加分析法评估城市空地更新为GI的潜力。【结果】鹤岗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较强的空地占比26.47%,景观连通性较强的空地占比16.26%,整体更新潜力不高,具有较高更新潜力的空地仅占22.19%,主要为面积较大的空地。【结论】通过构建城市空地更新为GI的潜力评估体系,提出了增加式、合并式、插入式与预留式空地更新模式,以及收缩城市空置用地更新的针对性规划策略,可为收缩城市空地再利用的规划实践与GI格局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服务是绿色基础设施的终端产品,绿色基础设施是生态服务的物质载体。实际生活中,人们真正利用和享受的是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的净化空气、降温减噪等生态服务。论文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量化计算方法,针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特征和面临的生态问题,通过因子选取、参数设定、量化计算和空间制图四个步骤构建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服务评估模型,并应用模型对哈尔滨曲线社区绿地的生态服务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整体评价。评估模型可以定量化地计算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的生态贡献,为城市生态评价、绿地效益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与手段,也为促进城市绿地规划精细化和重效益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可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生态系统服务。快速城镇化进程不仅会引起绿色基础设施数量减少、布局不均,还会导致其内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以及结构失衡。传统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重点考虑生态空间的管制途径,忽视了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优化和结构平衡。在识别了济南市西部新城绿色基础设施供给、支持、调节、文化4类生态系统服务源的基础上,基于"结构—过程—功能—服务"评估框架,构建维持4类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关键格局。同时,考虑建成区内部及城郊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功能差异,赋予其不同权重,重点提升城市建成区内部破碎斑块的文化、调节功能,维持城郊地区大面积生态斑块的供给、支持和调节功能,构建底线、适宜、理想3层级安全水平下的绿色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7.
王云才  刘玲 《中国园林》2023,39(10):51-55
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的非原位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服务流动耦合存在空间分异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并以需求效度表征远程供需空间和数量上的匹配程度,才能真实反映绿色基础设施的绩效能力。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运用远程耦合框架对供需关系进行重新思考,通过空间关联、空间过程和空间协同的系统性内涵,深化绿色基础设施非原位生态系统服务在空间上的认知,同时运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及其评价体系为远程空间的复杂关系呈现提供理论和量化途径,重建绿色基础设施绩效评价的技术框架。最后,基于远程耦合的空间系统、路径系统和交付意愿实现供需匹配、分配和利益的正和博弈,同时认知绿色基础设施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识别、测度和制图绿色基础设施“供给-流-需求”的全过程,反馈需求效度并进行重点空间的调控,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绩效评价的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探究山坡风对城市街区内的通风状况的影响,模拟了在不同山坡角度或不同建筑物高度下城市街区内的流场,温度场和空气龄分布,并通过与风洞试验对比验证了本研究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 表明:山坡风在不同山坡角度或不同建筑物高度下,对城市街区内的通风状况有极大的不同.山坡角度越大,山坡风对城市街区能起到很好的降温和改善通风的作用.建筑高度的越高,城市街区内会出现大量的热量堆积,街谷内的通风换气速率有明显的下降.由于冷空气堆积区的存在,街区前端的通风状况要始终优于街区末端.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探究山坡风对城市街区内的通风状况的影响,模拟了在不同山坡角度或不同建筑物高度下城市街区内的流场,温度场和空气龄分布,并通过与风洞试验对比验证了本研究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 表明:山坡风在不同山坡角度或不同建筑物高度下,对城市街区内的通风状况有极大的不同.山坡角度越大,山坡风对城市街区能起到很好的降温和改善通风的作用.建筑高度的越高,城市街区内会出现大量的热量堆积,街谷内的通风换气速率有明显的下降.由于冷空气堆积区的存在,街区前端的通风状况要始终优于街区末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探究山坡风对城市街区内的通风状况的影响,模拟了在不同山坡角度或不同建筑物高度下城市街区内的流场,温度场和空气龄分布,并通过与风洞试验对比验证了本研究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 表明:山坡风在不同山坡角度或不同建筑物高度下,对城市街区内的通风状况有极大的不同.山坡角度越大,山坡风对城市街区能起到很好的降温和改善通风的作用.建筑高度的越高,城市街区内会出现大量的热量堆积,街谷内的通风换气速率有明显的下降.由于冷空气堆积区的存在,街区前端的通风状况要始终优于街区末端.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的城市更新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公园更新 作为推动城市更新的新驱动力被人们重视起来。选择我国具备 百年发展历史且使用频率和游客满意度较高的天坛公园,运用 社会学中的空间权力论,从知识、权力、规训的作用关系出 发,分析了天坛公园服务功能的具体变化与内在动因,总结作 用规律,提出了完善设施、营造多层次空间、扩充空间类型、 合理组织空间的更新策略,以期为现代城市公园更新在服务功 能方面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澳门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其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加大,人们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UGI)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也日益增长。基于RS、GIS技术并结合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多源数据及实地调研,以统计分区为单元评估热岛调节、雨洪调节、噪声消减、休闲游憩和景观美学5种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程度并分析其关联和差异,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需求视角下的UGI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各类服务的高需求区多分布在澳门半岛地区,离岛较少;2)多种服务需求存在空间上的协同效应,针对各分区特征构建多功能型UGI可有效改善需求;3)澳门有72.5%的人口处于较高的服务需求状态,人们获取各类服务的公平性需要得到改善;4)通过聚类分析得出5种不同需求特征的分区群,并从UGI建设、更新和保护的角度提出涉及空间分布、功能优化和实施途径等方面的针对性管理策略,加强UGI管理在生态内涵上的考量,补充以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和洪涝调节服务供需空间的分离.为识别在满足洪涝调节服务需求方面重要性高的生态空间以纳入保护的优先级,提出了一种在生态空间中绘制洪涝调节服务需求的新技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利用流量、流边界、流方向、分配原则及其修正因子4个多维指标,表征将服务需求从建设空间向生态空间分配与投射过程的...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管理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优化国 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城市中心城区生态空间稀缺、生态环 境压力大、居民需求多样,面临着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异 大、生态管控复杂的问题。因此,量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和需求,识别生态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是提升生 态系统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支撑城市用地空间进行 科学规划管控的关键。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生态系统 服务供需比测度城市水源涵养、降温效益、雨洪调节、碳汇服 务、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憩服务7项生态系统服务供 需水平,并基于聚类分析识别了5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耦合 供需匹配与失衡区、生态保护区,划定三级生态保护与管控区 和两类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区。依据分区的生态本底特点、分 区内各类服务供需水平等,提出分级分类的管控指引和优化策 略,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存量化城市发展背景下,为提高城市民生服务水平及效率,基于生活圈视角,提出整合型民生服务规划模式。并针 对旧城区、新城区兼顾不同城市建成条件,提出不同整合型规划模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民生服务模块化三维框架,从 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管理 3 个维度对模块化构建方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三维框架下民生服务效能。应用整合型模块化 服务框架,对民生服务组织与流程进行落实,并从管理流程、建设时序与住区营造角度提出了落实策略。  相似文献   

16.
胡杨  成超男  秦婧  黄思寒 《风景园林》2021,28(12):43-48
随着城市发展向社会化和人本化转变,城市绿色空间公正性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试图基于罗尔斯《正义论》的观点和原则,运用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方法,构建城市绿色空间公正性的评价框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从权利自由、机会均等、空间正义、供需均衡4个方面进行公正性评价。研究发现:1)目前存在较大面积的绿色空间服务盲区,未能达到机会均等的底线要求;2)绿色空间资源也未能优先倾向于社会弱势群体,尚未达到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要求;3)总体供需关系较为均衡,但亟须解决局部空间存在的高需求低供给问题。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腾退增绿、消除服务盲区,提高出行空间友好性,改善公共交通出行便捷性3条建议,旨在提高绿色空间各层级的公正程度,并为城市绿色空间的相关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不仅具有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生态服务功能,更对居民健康和福祉提供诸多物质和非物质服务。通过梳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对健康影响的服务功能,提出城市绿地ESs健康影响内涵,基于服务量-暴露水平-接触体验-效益的现实理论路径提出城市绿地ESs之于健康影响的机制解析框架与分析模型,以期为推动城市绿地ESs的健康影响研究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城郊绿色基础设施兼具城乡生态 服务与游憩功能,孤立或对立审视此二功能 会导致过度开发或机械被动保护,有机融合 则会促进城郊自然环境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 用。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详细阐 释了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绿色基础设 施用地规划理念及技术方法:一、目标定位, 融合资源保护、生态服务、游憩休闲等复合目 标;二、现状分析,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用地 保护要素与空间格局;三、功能设置环节,因 地植入维护要素系统自然生态过程的游憩功 能;四、用地组织层面,带动游憩产业发展的 同时提升其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四大生态 功能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方家  刘颂  王德  张月朋 《风景园林》2017,24(11):35-40
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通过对在户外游憩活跃期到访过上海大型城市公园的游客进行空间位置的追踪,尝试寻找游客来源地,直观描述公园的空间服务范围,即"实达性"。将32个大型城市公园"实达性"范围内的游客样本数据与上海街道空间单元进行连接,结合相应单元中可识别出的信令数据样本,计算各街道的公园出游率,比对街道单元中居民的公园使用需求。结合公园空间位置,将上海被大型城市公园服务的区域分为高需低供、高需高供、低需高供、低需低供4类,对每类区域的公园服务特征进行了评价;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中区级与社区级公园的供给情况,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中的区域公园布局,对新建大型公园的选址与建设优先次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自然保护的认知和理念决定了生态保护的方法与手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经历了4个阶段,其中以维持自然为核心的物种保护法和以生态服务为核心的生态功能法是当前生态保护规划的2种主流方法。从城市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和生态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基于生态服务-生态健康(ES-EH)综合评估的城市生态保护方法。以哈尔滨空港新城为例,选取影响重大的6个生态因子,以加权叠加法识别出生态保护区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划定的10.36%的保护区保留了53.49%的生态调节、89.04%的文化服务和15.69%的生态支持功能,以及71.85%的重要生态结构和61.91%的生态高恢复力地区。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如何科学保护现存的生态资源意义重大,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及城市生态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