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集成电路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子设备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在保证电子设备良好性能的同时,还要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便捷需求。以往可穿戴式计算机主要是以COTS为设计基础,但此种方式会在计算机功耗、成本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浪费。基于这种情况,以动态可重构技术为设计基础的可穿戴式计算机应运而生。文中针对动态可重构技术对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在于提高可穿戴计算机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用实效。  相似文献   

2.
目前,计算机产业技术及集成电路设备产业链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时代中的主要内容,这也充分表示目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进入到了全新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在现代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背景下,各种的高科技产物也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在大量技术发展过程中,可穿戴物件及装配成为了现代时代产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电子设备的发展也逐渐朝着小巧精致的方面变化.全面分析了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内容,全面研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通过相应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来,利用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能够使网络通信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且充分发挥出设计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块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重构计算是介于通用处理器和ASIC之间的全新计算解决方案,是一种即保留了硬件计算的速度性能,又兼具软件编程情况灵活性的算法实现方式.介绍了基于模块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方法和模块间的通信方式.实现了基于单片Xilinx Virtex-Ⅱ Pro FPGA片上动态自重构系统,可在系统运行时以较短的时间开销灵活加载所需的重构功能模块,充分体现了可重构计算的性能与速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自动测试系统在制造业、军事领域中的复杂测试现场遇到的各种影响测试任务开展的问题,将可穿戴计算技术引入自动测试系统,构建基于可穿戴计算机的测试系统。首先给出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与组成;然后描述了配备可穿戴计算测试系统的用户工作流程;进而详细探讨了系统软件系统结构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一个测试应用实例,并展望了这种新型系统在未来测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可穿戴计算机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明 《计算机仿真》2005,22(2):261-264
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飞速发展,根据摩尔定律所述,计算机的容量每隔18至24个月就会翻一番,进而实现计算能力在短期内的指数增长。可穿戴计算(wearable computer)是一种新概念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应用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迅猛,它是伴随着计算机不断向超微型化发展应运而生的,也是“计算机应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必然产物。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将使人机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文中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可穿戴计算机,接着回顾了它的简短发展史,然后介绍了它的软硬件技术,最后列举了可穿戴计算机的几方面应用并预测了它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奇的可穿戴计算机诞生并开始成长了 ,它使得人们从传统的电脑框框中跳了出来 ,从人围着计算机转改变为计算机围着人转 ,计算机真正成为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助手。未来的日子里 ,它可能与你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7.
基于蓝牙和ZigBee技术的可穿戴网络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穿戴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介绍了可穿戴网络的概念和特点,运用蓝牙和ZigBee技术构建了可穿戴网络,提出了它的网络结构,分析了网络中的设备类型和作用,并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讨论了可穿戴网络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技术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可穿戴的计算机(Wearable Computer,Wear Comp)应运而生。基于硬件体系结构的不同,与传统计算机人机交互方式相比,可穿戴计算机的人体交互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可穿戴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然后研究了可穿戴计算机硬件体系的具体结构方式,即集中式结构与分布式结构,其中集中式结构是基于传统计算机结构模式发展而来的,其适用范围为快速实现可穿戴计算机的开发与研制;而分布式结构一如了模块化的概念,其适用范围为满足人体的穿戴要求。  相似文献   

9.
可穿戴计算机军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穿戴计算机是一种新概念的个人移动计算机系统,是计算机元器件超微型化发展和网络技术进步的产物。其固有的微型、便携、多媒体、模块化特征,在军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可穿戴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和关键技术,对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降低嵌入式计算机功耗、体积方面,动态可重构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动态可重构技术可根据计算任务的不同实现不同的功能,使系统软硬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该文对动态可重构技术进行分析,并探讨动态可重构技术在嵌入式计算机中的应用,为嵌入式计算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动态重构逻辑及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海鹰  黄华 《微处理机》1998,(4):1-3,14
主要介绍动态重构逻辑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间件的动态重配置容错对象管理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明辉  邓佳  郭长国 《计算机学报》2005,28(9):1431-1439
该文从容错QoS角度出发,为现有的基于中间件的容错对象管理框架增加自适应特性.首先把动态童配置定义成容错属性集(及其实现)、计算环境和资源变化描述、动态调整算法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然后采用反射模型和发布/订阅模型建立了一个动态重配置管理框架,可以使系统在发现计算环境的变化、定制动态调整算法等多方面得到有力的支持,为系统有效实施动态重配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展  慈轶为  向琳  杨孝宗 《计算机工程》2005,31(21):173-175
介绍了在无线自组网络环境下,在网络带宽受限、稳定性较差的情况下的穿戴机应用软件平台设计,重点分析了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压缩和传输的核心算法和设计思路,以及GPS/GIS综合应用实现的定位导航功能,实现声图文信息在穿戴计算机上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计算能力的便携化已成为微小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之一,人们期望能够随时随地对主动和被动数据进行处理。可穿戴计算机为满足这种无处不在的计算提供了硬件可能,对其软件的研究主要分为无线网络包括单跳和多跳网络的底层通信机制和基于其上的计算模式如移动代理和远程过程求值等。文章介绍了移动计算和移动代理的关系及其实现方式,移动代理在可穿戴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及在这方面进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的遗传算法编程求解过程中存在的代码复用性不高,灵活性差的情况,在参考麻省理工学院Matthew Wall开发的遗传算法类库GAlib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基于设计模式的改进遗传算法设计框架,并提供了部分Visual C#代码和演示。该框架通过使用模板方法模式、策略模式和适配器模式大大提高了改进遗传算法在设计实现过程中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纸质考试从出题、组卷、印刷等准备工作,到考试的实施,再到评卷、成绩统计分析、考试结果的公布,整个 过程都需要人工参与,既耗时又费力,而且容易出错,使得整个考试成本较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使用通用型考试系统实现无 纸化考试,而通用型考试系统的核心是在线考试模块,它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直接关系到该考试系统是否科学、实用,通过 在几个班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期末考试的试用,该在线考试模块完全符合要求,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现有的气象业务中,各种气象资料接收和发送时间的准确同步对科学研究和业务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气象业务全网的时钟同步需求也是愈加迫切。介绍了网络时间协议(NTP)的基本原理、工作模式和体系结构,通过在局域网内搭建Linux服务器下的时钟同步服务器,以广州区域中心时钟服务器为上级服务器,构建广西气象业务时钟同步网,在业务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用型考试系统作为实现无纸化考试的重要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学校。该系统由考生登录、随机 组卷、在线考试、自动评卷、成绩分析等模块组成,其中随机组卷、在线考试、自动评卷是核心模块。本文以湖南省高职学院普 遍开设的职业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基于Authorware平台设计和实现了自动评卷模块。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患者需要经常测量血压,而使用水银血压计需要专业人员,电子血压计功能单一且不方便携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可穿戴式测量血压的手环,该设备基于PPG信号测量血压的方法并结合了红外测温技术,实现了测量血压和温度的功能,结合蓝牙通信功能,实现与手机端通信,为手机端处理数据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智能通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同时强调了计算机网络必须得到更加高效、合理的运用。与此同时,基于对当代人们智能化通讯多样性的考量,方使得可拓展的计算机网络设计软件系统也由此应运而生。而基于对软件规模、寿命以及功能方面的考虑,针对计算机网络设计软件系统的具体设计过程,除了要对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给予高度重视,所以充分考虑网络的容量及安全性,以望能切实满足当代人们对智能化通讯的多样性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