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轻柴油裂解结焦反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轻柴油馏分水蒸气裂解结焦反应动力学,实验条件为:温度1063~1208(K)、停留时间0.02~1.2(s)、稀释比(水/油)0.2(m/m)。考察了轻柴油的裂解及结焦的性能,建立了轻柴油水蒸气裂解的数学模型和结焦过程的数学模型,确定出结焦前兆体为乙烯和芳烃。实验表明轻柴油裂解结焦过程属反应动力学控制过程。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可用于工业炉轻柴油裂解的产物分布预测及焦炭分布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轻柴油蒸汽裂解制烯烃反应管结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试验,对轻柴油在蒸汽裂解制烯烃过程中的结焦性能,结焦速率,以及温度、汽烃比、质量流速等因素对结焦状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轻柴油裂解的结焦历程。用集总法处理轻柴油的生焦反应动力学,并与传质过程结合,建立了结焦数学模型。用该模型对工业裂解炉反应管的结焦状况进行了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试验,对轻柴油在蒸汽裂解制烯烃过程中的结焦性能,结焦速率,以及温度、汽烃比、质量流速等因素对结焦状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轻柴油裂解的结焦历程,用集总法处理轻柴油的生焦反应动力学,并与传质过程结合,建立了结焦数学模型。用该模型对工业裂解炉反应管的结焦状况进行了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4.
轻柴油裂解结焦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连续流动管式反应器中对轻柴油的裂解结焦过程进行了研究。采用动态测定结焦量的方法,考察了裂缝温度,停留时间,稀释比等因素对轻柴油结焦过程的影响,建立了轻柴油结焦的动力学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在改进的脉冲微型裂解装置上进行了直馏汽油与轻柴油的混合裂解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合裂解中乙烯、丙烯的产率和选择性均存在着负的协同效应;直馏汽油的加入减轻柴油裂解的结焦程度。还比较了混合裂解和单独裂解在结焦倾向上的差异,并对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用中、小型加氢装置进行了胜利减压柴油(VGO)缓和加氢裂化(MHC)试验,<350℃产品进行规格分析,>350℃尾油(即MHC-VGO)在模拟工业管式裂解炉上进行蒸汽裂解,考察了不同转化率MHC-VGO 的裂解性能,测定其产物分布,并对其结焦趋势做了对流段炉管结焦模拟试验.主要结果是:经MHC 的胜利VGO,可生产一部分石脑油和轻柴油,其尾油是优质的裂解原料,乙烯产率比胜利VGO 直接裂解提高5~8%,三烯增加10%左右,高于胜利石脑油、轻柴油的裂解产率.MHC-VGO 结焦趋势低于胜利轻柴油,解决了VGO 直接裂解乙烯产率低和炉管结焦影响正常运转周期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轻柴油高深度裂解时,结焦母体的浓度和分子量相当大,因此,结焦速度与反应时间无关。当利用裂解深度相等时的结焦速度常数求取活化能时,小试的活化能与工业炉的相近。基于结焦反应控制论建立了工业炉结焦方程。  相似文献   

8.
用微型热解设备模拟工业管式裂解炉裂解的典型产物分布、考察了抚顺页岩轻柴油加氢生成油的裂解性能,预测了作为裂解原料的主要轻质烯烃产率,并对其结焦趋向作了估计。主要结论是,经中度加氢的抚顺页岩轻柴油裂解的乙烯产率可比来加氢时提高5%(对原料),丙烯产率可提高3~4%,接近优质的大庆和任丘轻柴油裂解原料水平。并且通过定量检测认为,这种加氢页岩油的结焦倾向也与优质的石油裂解原料相当。此外,还对抚顺页岩油焦化柴油的几种加氢生成油作了类似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用微型热解设备模拟工业管式裂解炉裂解的典型产物分布、考察了抚顺页岩轻柴油加氢生成油的裂解性能,预测了作为裂解原料的主要轻质烯烃产率,并对其结焦趋向作了估计。主要结论是,经中度加氢的抚顺页岩轻柴油裂解的乙烯产率可比未加氢时提高5%(对原料),丙烯产率可提高3~4%,接近优质的大庆和任丘轻柴油裂解原料水平。并且通过定量检测认为,这种加氢页岩油的结焦倾向也与优质的石油裂解原料相当。此外,还对抚顺页岩油焦化柴油的几种加氢生成油作了类似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石油馏份蒸汽裂解结焦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可连续测量石油烃水蒸汽热裂解结焦速度的流动积分反应装置上,研究了石脑油和轻柴油结焦速度与温度、烃分压和动力学裂解深度的关系,小试与工业炉的结焦过程,给出了结焦模型。结果表明,同小试一样,工业炉的结焦反应也为反应控制。结焦反应的活化能随原料的芳烃指数增大而变小。结焦速度与结焦母体随裂解深度的变化表明,在低裂解深度下,原料和焦油中的芳烃是主要结焦母体,在高裂解深度下,二次反应生成的“缩聚物”是主要结焦母体。  相似文献   

11.
物理吸附气的油气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藏中的轻烃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各赋存状态轻烃在沉积岩表面分子引力的作用下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物理化学平衡。根据环境中物理吸附轻烃的含量与组分特征,可追踪出轻烃供给源(即油气藏),并可进一步预测与推断出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物理吸附气技术是让样品在真空状态下比较完全地释放出物理作用吸附的气体,用气相色谱仪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中的轻烃组分,然后根据轻烃的浓度变化来推断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物理吸附气技术在岩性变化很大的四川盆地新场气田实验剖面上、在地质及地表条件复杂的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黄土塬实验区及塔里木盆地柴窝堡戈壁实验区都有很好的油气指示意义,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华北廊固凹陷低电阻油气藏测井解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廊固凹陷低阻轻质油气层的成因机理基础上,针对该凹陷复杂断块轻质油气藏具有低构造幅度、低电阻率、低地层水矿化度、中低渗透性、岩性细的“四低一细”和层状油气层的特点,依据轻质油气藏在测井上的响应特征,对轻质油气层进行定性识别及定量解释。测井解释成果已应用于储量计算及油田开发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张水昌  苏劲  张斌  王晓梅  何坤 《石油学报》2021,42(12):1566-1580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蕴含丰富海相凝析油的克拉通含油气盆地,目前已在塔北隆起、塔中隆起及其斜坡区的震旦系—三叠系发现6个大型海相凝析油气藏,这些油气藏呈现出轻质油、高含蜡凝析油气、干气—轻质油—挥发性油多种类型油气藏围绕烃源岩有序聚集的特点。基于烷烃损失量计算、凝析油中烃类分子成熟度参数和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提出塔北隆起满深—顺北地区轻质油和塔中隆起西部地区凝析油气藏是烃源岩在高成熟度演化阶段的产物,明确轮古东—吉拉克—桑塔木地区和塔中东段凝析油气藏是气洗分馏作用的产物。多套烃源岩差异生烃形成多期油气充注是塔里木盆地海相凝析油气藏的物质基础;晚期天然气对早期油藏的改造,导致液态烃组分与天然气发生溶解-解溶作用;构造抬升或断裂活动导致的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改变,决定了油气藏的相态。叠合盆地的多期构造活动、多源灶的多阶段供烃以及盆地在晚期的持续深埋作用,共同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海相轻质油和凝析油气藏的富集和分布。气洗分馏作用机制不仅可为叠合盆地拓展轻质油/凝析油勘探领域提供新思路,也有助于预测盆地深层斜坡区油气的物理性质、评价深层天然气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在油气藏中轻烃微渗漏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研究。油气藏中的轻烃部分(C1—C5)以微渗漏的形式穿过其上方的地层,在近地表土壤中引发了专门以轻烃为食的微生物的发育,因此含油气区地表的微生物在浓度、种群和结构方面,都跟下伏无油气藏的地区有所区别。通过分析这些异常特征,可以对油气富集区及油气藏进行研究和预测。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技术与理论探索,建立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实现了从油气指示微生物数量向群落结构、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建立了群落解析技术。持续三年的人工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烃类组分驯化下微生物及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差异性和响应关系,发现的菌种与实际油气藏上方的高度一致,为微生物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持。针对不同地理条件、不同油气藏类型的油气区样品,进行了环境条件、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微生物类群分布的相关性研究,分析了油气藏地表土壤样品原位的微生物特征,初步构建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指示菌数据库。应用研究表明,地表微生物异常与油气藏位置呈现较好的关联性,在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上方微生物异常都能很好地体现油气藏的“生理体征”。结合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可以有效预测有利油气富集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应用前景。由此提出了下一步油气微生物勘探九大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库车前陆盆地玉东地区白垩系油气成藏过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定量荧光分析和盆地模拟技术,研究了库车前陆盆地玉东地区白垩系储集层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玉东地区经历了晚期油、气充注和后期调整富集。其成藏过程:①来自库车坳陷中侏罗统的湖相原油在距今4 Ma时充注到玉东地区下白垩统储集层,充注量较少,形成的轻质油包裹体丰度较低,黄色荧光轻质油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原油充注;②来自库车坳陷中-下侏罗统的煤型天然气在距今3.5 Ma时充注进来,天然气对早期原油气洗,轻质组分溶解到天然气中形成次生凝析气,重质组分和沥青质富集残留,蓝白色荧光油包裹体和气烃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天然气充注;③随着天然气持续充注和库车组沉积晚期构造抬升,天然气与早期原油发生混合作用的同时,在浮力驱动下,向上运移,并在古近系膏泥岩盖层之下富集成藏,形成凝析气藏。现今气水界面位于深度为4 776 m处,该界面之下形成以凝析油、重质油和沥青质为主的残余油藏,残余油水界面位于深度4 798.5 m处,但残余油饱和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在气测录井方面,高凝油与稀油、稠油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高凝油区块不同气测显示特征的研究,总结出不同储集层特性规律,建立了不同气测解释模式.研究表明,这些模式的初步建立,为今后气测录井在高凝油区块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在解释方面得出的认识,为完善气测解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气洗”是油气藏后期改造的重要营力之一,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曾发生过大规模气洗作用,但现有研究仅限于描述阶段,并未对原油的“气洗”地球化学特征展开系统研究。通过对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和天台反转带原油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原油的甾烷、萜烷指纹特征及碳同位素特征相似,显示出具有相同母源的特征,均为成熟原油,但不同原油的物性特征、轻烃、正构烷烃及金刚烷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计算原油的石蜡度、芳香度和正构烷烃损失量及对金刚烷系列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认为气洗作用应是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非生物降解或热裂解。为进一步厘清原油的气洗作用过程及成因,探讨了原油气洗作用的主控因素,并结合油气藏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平湖斜坡带北部原油主要为强烈蒸发分馏后的残余油,晚期可能被东部横向运移而来的高熟天然气混入,使原油中部分轻烃和金刚烷化合物含量升高;②平湖斜坡带南部主要受运移分馏作用影响,浅层聚集次生凝析油,分馏后的残余油在深层形成轻质油和蜡质油藏;③天台反转带原油主要为“气洗”晚期阶段形成的次生凝析油,其残余油目前尚未发现,暗指其深部储层或许具有一定规模的轻质、蜡质油藏。  相似文献   

18.
基于凝析油和天然气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分析结果,综合运用多种油气地球化学方法,明确了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渤中19-6构造中凝析油和天然气的特征及成因,探讨了油气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渤中19-6构造的凝析油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胶质+沥青质、高蜡和高凝固点的物性特征,其正构烷烃以中-高碳数为主,轻烃组分以正辛烷、正庚烷和甲基环己烷为主且含量相当,为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成熟阶段的产物。天然气组分主要为烃类气,非烃气体含量低,为沙河街组三段偏腐殖型烃源岩裂解气。12 Ma以来,渤中19-6构造经历了重质油、轻质油气、凝析油气和天然气的多幕连续充注。相控混溶为渤中19-6构造中凝析气的主要形成机制,即在含原油的天然气流体中,当地下温度、压力升高时,早期原油溶于晚期充注的天然气中,形成现今的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9.
用冷凝法回收油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国庆 《石油商技》2000,18(4):26-28
探讨了在石油化工厂中利用引进的DE4800型油气回收装置回收轻质油品装车系统油气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The analysis on natural gas, light hydrocarbons and biomarkers, and comparison with periphery structures by the whole hydrocarbon geochemistry has been made to figure out controversial Dinan Cretaceous source. The oil, similar to Dongdao-3 reservoir extracts but different from Kelameili oil, is characterized by light carbon isotope, small light-hydrocarbon value, high methyl cyclohexane but low C28 sterane abundance, while natural gas differs in components and carbon isotopes from typical Carboniferous gas. Moreover, both Dinan Cretaceous oil and gas are sourced from Dongdaohaizi sag where crude oil is generated from Permian and Jurassic maturation while gas is from Carboniferous high-over maturation and Permian matu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