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钟蕾  杨昶 《包装工程》2017,38(18):5-10
目的对天津地区应当如何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探究,从而为区域内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以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有效结合为基础,对如何建立地域性特色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进行研究。结论通过把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念引入到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有助于探讨出如何使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更好展开,更加的地区化和特色化,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再次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阐述了公共图书馆的公众文化权益以及对其公众文化权益保障的探索。笔者以黑龙江省为例结合工作实践论述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构筑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3.
文化基因视域下文旅特色小镇品牌塑造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甜  林家阳 《包装工程》2020,41(2):89-96
目的 针对当下特色小镇品牌塑造泛化、内涵空洞以及产业关联性差等痛点,提出围绕地域文化探索当下特色小镇品牌塑造理论及设计的实践途径。方法 以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金沙湾特色小镇品牌塑造为例,在文化基因视域下通过地域文化基因梳理归类,构建基因谱系图,提出基因提取及转承路径,提炼小镇品牌文化基因核心点,构建小镇品牌理念及文化内生系统。结果 通过核心文化基因构建金沙湾地域文化产业发展框架,完成特色小镇品牌塑造,最终实现该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结论 特色小镇品牌塑造的核心是地域文化的提炼,文化核心基因的提取。只有在文化基因视域下探索地域文化核心基因的提取及转承方式,完成文化资源到文化价值符号的转变,才能赋予小镇品牌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地域文化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海宁 《中国科技博览》2013,(34):186-186,188
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并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VI 设计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峰 《包装工程》2012,33(20):140-143
研究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VI设计中。分别从"老字号"企业、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企业、新生代企业这3个方面切入并展开论述,指出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VI设计中,需要继承和发扬已有的传统文化元素;需要从企业内在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寻找载体和契机;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具象化、图案化、符号化。进而表明,在目前"全球一体化"国际发展趋势下,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VI设计中的表达,拓宽了中国现代VI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全面提高,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为了使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步伐,我国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其完善的相关政策。十九大以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积极推行这一政策,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引导和管理,使社会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本文分别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传统图书馆体系的发展概况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传统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体系下的创新和发展展开了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成都市作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在社会公共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本文即以成都市为例对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区域文化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京艳 《包装工程》2017,38(18):19-22
目的深入剖析区域性文化特质,确定宏观理论框架,围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双效统一,满足不同地区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特色需求。方法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注重创新性,引导人们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心和践行力,推进实现民众建立核心价值观。由系统性理论逐层切分区域文化特质,结合大量实地调研与考核,基于"大数据"完成区域特色有策略、有目的地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论对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宏观体系和微观体系,以实现地区差异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及侧重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天津戏曲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窦金花  张磊  张芳燕 《包装工程》2012,33(12):148-150,154
分析了天津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以京剧为例,研究了天津戏曲文化在现代产品中的应用,剖析了京剧人物的角色特征、脸谱文化与服饰设计特色,总结了京剧人物的造型元素与形态特征,论述了将京剧文化要素运用到现代产品创新设计中的重要性,结合实践案例,提出了如何将京剧传统文化中的造型特征与象征性符号运用到产品创新设计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傅燕翔  罗霞 《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目的 在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方法 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创建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模式,寻求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市场之间融合互动的对策与连接点,提出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四化”生态模型,从内容化、品牌化、产品化与数字化4个维度讨论非遗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参与路径,并以湖南湘潭地区石鼓油纸伞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结论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能够适应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变迁与传承。通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特长,能有效地给非遗产业化内容做设计学上的注脚。“四化”生态模型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留存与创意性转换,设计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并以期通过推进该模式让非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代蕾 《包装工程》2023,44(16):428-430, 446
目的 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并对其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融入方式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从全新的视角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审视,从外在到内在,将其科学地融入公共设施设计,是当前打造城市形象、助力城市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首先,就传统文化元素的大方面展开分析,并联系公共设施的设计需求和审美表现等方面进行关联性探讨;其次,从提升审美、扩大受众等层面就其基本的应用方向与原则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分析2者的融合点,展开新与旧的博弈,以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为基础,以有效延伸表现为重点,以工艺传承为宗旨,力图将其合理地融于公共设施设计中。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作用于公共设施设计,能够以形式为载体,以文化为底蕴,能在增强公共空间中公共设施生命活力的同时,让文化精神与美学情趣相融,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革新复兴。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申晟  许雅柯 《包装工程》2019,40(2):236-239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策略。方法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创意产品的价值内涵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利用。选取剪纸、回纹符号等传统文化元素,就其在各类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设计技巧进行论述。结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产生的力的博弈与转化是现代创意产品设计需寻求的"变化"之道的根本。在深入挖掘传统元素丰富的文化内涵基础之上,借用文化意蕴、混搭文化张力、中式审美、现代化工艺技巧及意象化处理等"变化之道"设计手法能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符合社会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创意产品设计结合,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能够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且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为创意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郭铁军  王春晓  高渤 《包装工程》2021,42(2):180-185, 194
目的 通过研究文化地标导视设计,宣传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形象,从而强化文化地标导视系统的视觉表现功能,达到传播城市文化特色,促进地域文化发展的目标.方法 从文化地标导视设计的研究入手,梳理其现状,分析从传统平面设计到现代智能技术的创新,以及其所引出的导视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即坚持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结论 基于文化地标导视系统宣传地域文化,强化了地域文化发展的特性.从文化地标导视系统的视觉表现研究入手,分析了文化地标导视系统从传统平面化到现代智能化的转变.作为宣传城市文化的载体,文化地标导视系统的视觉表现要紧随时代发展,增强导视系统的人文气息和智能体验,倡导生态设计理念,充分实现对文化地标的宣传作用,从而建立大众与城市文化的情感联结,传播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地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季铁  闵晓蕾  何人可 《包装工程》2019,40(14):45-57
目的 面向2035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通过分析文化科技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预测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趋势,提出设计参与、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思路与技术路径。方法 根据“文化生态—科技支撑—服务创新—设计参与”的研究目标,以文化产业生态研究为基础,按照“内容—工具—场景—资本”的框架,分析、整理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的核心技术与创新模式,提出“人—产品—产业—创新生态”构建过程中的设计参与方法。结论 在“文化经济4.0”的语境下,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关联越来越紧密,面临着泛在生存、万物互联、脑机融合、跨业融合等大的变革和发展趋势。设计的参与应该在“人、社会、文化、科技、服务、产业”六要素之间的融合与协作中,驱动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唐鸿芳  薛刚  胡青岩  朱曦 《包装工程》2023,44(14):373-379
目的 运用“在地性”理念探索上海泗泾古镇文化符号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以“在地性”的提出与研究现状为基础,总结在地设计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以“人”的感知为核心,以“地”的文化为依托、以“物”的设计为表达的应用思路。通过上海泗泾古镇文化符号的在地性设计实践,解析了从在地感知调研,到在地文化符号选取与转化,再到在地文化衍生设计的方法与过程。结果 成为将设计者置于研究地域内,与当地文化视为一体,并作出设计反馈的生动案例。结论 是推动上海泗泾古镇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用现代设计构筑美好生活,从“文化自信”的视角使传统古镇文化“活起来”的一次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6.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