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亚明  吴平 《包装工程》2020,41(20):24-29
目的 论证文创产品设计对促进造物文化传承的潜在作用,寻找以促进造物文化传承为目的的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着力点。方法 运用分析和推理指出传统造物文化的价值,工艺传承对造物文化传承的意义以及文创产品设计对工艺传承的潜在作用。以竹编文化传承为例,依据文创产品的定义和特点提出竹编文创产品设计的关键点,并结合竹编产品的特点,围绕关键点展开讨论。结论 融合传统工艺的文创产品设计可促进造物文化的传承;其设计需要重点关注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要注意与现代市场发展接轨,重视用户体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竹编工艺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传承和创新之间不断地碰撞,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融入了当代的生活情趣和美学需要。本文以竹编工艺在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并将其与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一些常见元素相联系,归纳竹编工艺在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方法,最后总结竹编工艺在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我国农产品包装设计拓展新的思路与灵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中国竹资源体量虽为全球之最,但其产业附加值尚未达到全球先进水平.从宏观角度来看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竹材产业发展尚处于OEM的阶段.如何推动中国竹编家居产业向OBM发展,是当前设计介入竹编产业所急需探讨的问题.以设计介入为突破口,从微观视角入手,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竹编编织技法进行参数化研究,提出数字化下的竹编产品设计新思路,结合社会创新的工作方法提出适用于当地竹编产业的发展体系.方法 通过传统竹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转化,结合在地资源,进行竹编产品的设计研究,通过开放式的创新方法,将设计、生产、社会认可进行有机的结合.结论 竹编作为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活态化是保护过程中急需探讨的问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当代竹编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开放创新设计对竹编进行数字化设计研究,为竹编技艺在当代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进行实践论证.  相似文献   

4.
竹编在当代灯具设计中的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斌 《包装工程》2022,43(14):279-286
目的 为传统竹编在当代灯具设计中的活化传承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思维方法。方法 分析传统竹编日渐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为其新生之路提供借鉴。在发掘传统竹编的材性、材质以及工艺美学等潜能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从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2个角度着手探寻传统竹编的脱困途径,分析竹编材质特性与灯具产品功能特征的协调性。从设计方法与生产工艺、传统基因与时尚潮流、多元材质结合3个角度,探索竹编在当代灯具设计中的设计思路。结论 传统竹编的新生必须在产品类型、生产工艺、设计思路等方面与时代发展的脉络相结合。灯具是竹编实现新生的理想载体,竹编的材质优势、工艺美学以及文化渊源是当代竹编灯具设计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解析广西竹编的造物手法和土特产销售包装设计元素,并应用于土特产包装设计。方法以田野调查法为基础,以资料文献法获取资料,以案例法论证。结论广西竹编在造型上采用仿生、对称两种手法,具有质朴自然的地域特色;广西土特产销售包装设计以地域风情文化为外包装文化视觉注意点。以地域竹编为产品销售内包装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心理共鸣,进而提升土特产包装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6.
现代竹编生活器具的创新设计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宛萤  张福昌 《包装工程》2015,36(24):137-140
目的 探究现代竹编生活器具的创新设计方法。方法 以竹编生活器具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衍变为启示, 分析了竹编工艺在当下的传承与创新方式, 论述了现代竹编生活器具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对其进行设计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结论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以现代生活美学为导向、 以功能为核心的创新设计原则, 主张从功能创新、 形式创新、 工艺创新3个方面来设计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大众审美的竹编生活器具。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使竹编生活器具重新融入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7.
张本俊  吴菡晗 《包装工程》2023,44(2):349-357
目的 从设计学角度提出西南地区竹编工艺数字化的设计策略,通过“艺术设计+数字平台”来实现竹编工艺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助推传统竹编工艺的保护、传承、传播与创新。方法 在对西南地区传统竹编工艺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将西南竹编工艺进行梳理与分类,并对工艺特征进行衍生设计,以非物质化形式构建起竹编工艺数据库平台,进而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在实现竹编工艺创新应用的同时,也验证了竹编工艺数字化设计策略的可行性。结果 通过研究建立起了西南竹编工艺数据库,将有效地推动西南地区竹编工艺的设计产出与实践应用,拓宽了竹编工艺的应用范畴。结论 设计与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传统手工艺的在地创新设计与在线推广传播,多元化的手段促进了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家具设计融合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冰 《包装工程》2019,40(4):186-191
目的在家具设计中引入传统竹编工艺元素,实现传统手工艺活化和家具行业生态化发展。方法通过对本地及国内外竹编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与手工艺人合作与访谈,提出传统竹编工艺与家具设计相融合的可行性建议。结论从竹材特性、竹编牢固性与耐久性、竹编种类等方面论证了竹编与家具结合的可能性,在竹编家具的形态塑造、结合方式及研究价值等方面得出了一定的结论,为转变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初次体验竹编的年轻消费者设计竹编体验,促进竹编工艺的活态传承,推动竹编文创由设计产品向设计体验的模式转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法构建用户体验地图,从全局视角探究用户体验过程,根据用户行为和用户满意度,分析用户与竹编体验的接触点,定位并描述体验过程中的痛点、寻找机会点和罗列用户需求,总结竹编体验的设计诉求。结论用户体验地图是归纳设计诉求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目标用户各个阶段的竹编体验情况,辅助设计决策,提供设计诉求要点。例如体验时长不超过三个小时,竹编工艺种类为2~3种,竹篾色彩为天然本色,以基础纹样为主,满足网络社交需要等。以餐桌果盘竹编体验设计为例,验证用户体验地图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从而为竹编工艺创造性的转化和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深入挖掘四川青神竹编的艺术特色,并将青神竹编元素运用到现代景观廊架设计中。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对四川青神竹编材质、色彩、造型、编织方法 4个维度进行解析,提取四川青神竹编特有的艺术特色,采取设计事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事”作为思考和研究的起点。通过设计符号学对四川青神竹编详细梳理,最后设计出具有青神竹编特色的景观廊架,进而促进四川青神竹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陆众志  聂宇涵  赵子豪 《包装工程》2023,44(22):425-438
目的 探索数字乡村战略下品牌建设对龙普村彝族竹编工艺传承与乡村发展赋能的价值内涵和现实路径。方法 对云南红河龙普村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当地彝族竹编产业具备发展竹编品牌的条件和前景,拥有优势显著的竹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地理条件资源。依据田野调查,总结龙普村彝族竹编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并挖掘龙普村彝族竹编品牌建设的价值内涵,力求推进彝族竹编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目标。结果 在实践层面上,分别从品牌架构、品牌形象、数字平台三个方面探索龙普村彝族竹编品牌建设现实路径。结论 龙普村彝族竹编品牌建设有利于延续龙普村彝族竹编活力与传承能力,同时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王念娇  袁进东 《包装工程》2024,45(14):168-177
目的 基于保护湘西竹编技艺的视角,应对传统湘西竹编面临的发展困境,实现非遗技艺元素在现代产品中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通过用户调研,对湘西竹编文化中体现的重要元素进行采集、提取,应用模因论对竹编文化的模因进行分解、重构,形成湘西竹编文化模因的基本元素,采用模糊KANO模型分析用户对湘西竹编文化模因设计元素的满意程度,筛选出满意度高的强势模因。对弱势模因加以创新运用,实现传统文化在家具设计中的原真性和有效性。结论 文化创新是促进竹编家具发展的动力,通过对湘西竹编模因的分析与设计实践,在实现家具自身实用性的同时,促进竹编文化的传播,并基于地域性传统技艺与家具的结合,为竹编家具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论竹包装传统文化国际化的视觉传达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立维 《包装学报》2011,3(1):72-76
汉民族竹文化传统属性根深蒂固。竹是汉民族人品、道德、修养、情操、风格和气节最常用喻体,竹包装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质朴生活、勤俭节约、不事奢华观念的体现。在传统的包装文化美学思想里,竹包装材质的选择和设计理念融合了设计美学、艺术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人们可以很轻松地制造受众易于接受的竹包装视觉和心理认同的审美意象。包装研究不能只限于包装用材本身,而应超越材料,生成并传达出中国地方性竹包装文化的国际化取向,通过原生态竹包装凸显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彰显原生态竹包装民族文化的国际化视觉传达新思维。采用民族文化图案纹饰、民族文化字体、民族文化色彩的视觉传达设计,以实现传统竹包装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