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音响技术》2009,(3):69-70
粤剧又称“广东梆黄”、“广东梆子”、“广东大戏”,是广东省地方代表戏曲之一。它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粤剧的表演粗犷、质朴。2006年5月20日被列如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法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现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和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提出自己自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绵延和凝结。内画艺术作为"中国一绝",在国际艺坛上享有盛誉。本文阐述了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冀派内画的开发与保护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创新性途径及开发与保护中遇到的难点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和分析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研究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策略。方法运用设计学、传播学、营销学剖析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策略。结论通过品牌化传播策略,为忻州发展文化产业和传承、创新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忻州市政府要完善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邀请高校科研机构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搭建平台,统筹规划,提升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传播效应,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柳青 《包装世界》2021,(7):35-36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首先探究与思考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然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这些传播策略包括用新媒体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文创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校园、新媒体时代"非遗"的传播和转化、研发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的关键技术,等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日用瓷器标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的产品特性进行研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标准可以从质量要求、艺术特性要求、艺术品质保障三个方面进行规范,重点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的艺术特性,也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无损检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弢 《上海包装》2023,(7):181-18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南京及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数量、类型、主要形态以及功能定位,提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建设的相关举措,以期对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西面塑艺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并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播途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设计开发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9.
基于广绣艺术特色的家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秋丽  郭琼  周宁昌 《包装工程》2018,39(12):149-154
目的广绣历史悠久,内涵丰富,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绣曾常见于日用品中,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广绣不再广泛运用在生活中,面临着传承发展的问题。研究广绣艺术特色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即通过创新运用来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家具设计的新思路。方法通过论述广绣的历史,分析广绣艺术特色中的寓意、针法、色彩等要素,探讨广绣的文化内涵,从而总结出广绣运用到家具中的设计方法。结论基于广绣艺术特色进行两个家具设计案例的探讨与实践,一是将广绣的展示功能和家具的实用功能相结合的家具设计,二是基于特色针法和题材的家具设计。在广绣艺术特色运用于家具设计的过程中,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结合的可行性,拓宽两者发展、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化的视觉设计与传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守明  王明星 《包装工程》2014,35(14):1-4,18
目的研究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化设计与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方法运用艺术设计学中的视觉设计方法,对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其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然后进行视觉形象设计。通过品牌化视觉传播的对外展示,让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节奏产生共鸣。结论提升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的现代设计感,呈现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等广州传统手工艺新的活力,拓展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化的视觉表现语言,并扩大其传播效果,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化传播提供新的推广形式。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加之贵阳"大数据""互联网+"和"大生态"等战略的开展,将该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相结合,对其保护和传承、传承和传播、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而针对贵阳贵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4条路径,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高等教育、数字技术、旅游业,对于丰富贵阳贵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包装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可以使包装更加富于鲜明的民族形象特色,雕花剪纸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雕花剪纸的审美形态着手、试图从繁琐与简洁的造型特征、镂空技法营造空间层次以及利用数字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剪纸艺术对包装设计的启示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使包装设计从优秀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为企业创立独特品牌,抢占最优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3.
郑伟  刘倩 《上海包装》2024,(1):74-7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软木画结合了精良的雕刻技艺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以福州软木画为研究对象,从其发展历程、艺术特征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论述,表达其美学价值,旨在为福州软木画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性:本文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保持武术技击性的前提下,运用文化艺术中的“二度创作”方法,展示出了武术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皮影戏是流传于全国各省区的传统戏剧,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皮影文化作为中华古老传统民间艺术殿堂里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却在当下面临发展瓶颈。通过分析皮影戏的艺术特征,深入探索皮影元素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将皮影元素融入珠宝设计之中,使皮影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实现更好的融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赋予皮影戏艺术更多的表现力,从而实现传承与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始于唐武德年间,有着130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梳理端砚历代发展状况、制作工艺、形制及纹样,力图揭示端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包赟 《包装世界》2021,(7):27-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工匠的造物思想在不断提炼后凝练而成的智慧结晶,因此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江南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具有着诸多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雯  欧达  雅柔 《包装工程》2022,43(4):182-188
目的 研究凤凰蓝印花布互动游戏设计,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以及基于体感技术的互动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模式。方法 基于不同类型体感技术的应用特点,总结体感互动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应用现状,依据其设计理论,以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为案例,从游戏目标架构设计、叙事设计、内容设计和流程设计等四个方面展开。结果 针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设计了以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流程为主线的体感互动游戏。结论 体感技术是实现互动的有效工具,对于提升文化遗产类游戏的体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玩家能在娱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是非物质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对天水地区剪纸艺术的发展、演变进行总结归纳,对清水、甘谷和秦安三个地域剪纸艺术比较分析,提出对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理念,为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