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雨洪管理、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在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灾害问题突出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开展具有现实意义。为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通过梳理黄土水分入渗规律、湿陷机理及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趋势和不足,总结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安全有效推进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旺盛但科技支撑薄弱; 海绵设施“渗、滞、蓄”功能需求与黄土的水敏性和湿陷性矛盾突出; 海绵城市建设冒进式开发与总体供给不足,规划水平有待提高。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提高海绵城市开发质量,当前面对的挑战体现在:差异化地层条件、渗流边界和应用场景下湿陷性黄土场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套技术研发; 湿陷性黄土场地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和风险评估理论构建; 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法优化。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潜力评估方法及地下排水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城市洪涝背景下的地区海绵城市潜力评估方法,从海绵城市最具相关的降雨量、水污染、洪涝灾害和生态绿地4个方面展开,构建海绵城市潜力指标体系,以国家级天府新区为例,运用数理统计、模糊神经网络、模糊综合评价、卫星图像识别等方法对地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研究,采用灰度关联分析法对天府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潜力定量评价,并给出各区县海绵城市潜力指数排名,最后针对洪涝灾害研发新型排水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对比可发现从降雨量、水污染、洪涝灾害和生态绿地等4个方面评价地区海绵城市潜力结果较为客观;双流片区指标向量与理想指标向量关联度最小,是天府新区中最具有海绵城市建设潜力的地区;研发的地下排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内涝、水质和管网压力等问题,所提出的海绵城市潜力方法和地下排水系统可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暴雨径流污染、洪涝灾害都使得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资源匮乏等公共问题越来越严重.海绵城市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促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理念的转变,提高城市生态修复、城市水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保障城市水安全、城市水文化;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资,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针对国内城市洪涝灾害频发而城市水资源又相对缺乏的现状,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逐渐融合了海绵城市理念,提出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要求。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齐山大道南段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例,研究在道路建设领域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方案,通过实施雨水源头、客水、末端和大排水综合控制方案,选择适宜的海绵城市工程技术手段,实现水资源保护、城市内涝、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拥有率非常低.东北地区由于地理原因,水资源污染严重,再加之东北各地区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因此该地区的城市洪涝频发、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如何利用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水资源分布情况,科学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将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解析并利用海绵城市的特点和概念,打造东北地区的绿色生态住宅区,进一步证实海绵城市在东北地区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大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为保证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案落地生根,测算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潜力成为必要措施。针对现有雨水资源利用潜力计算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下垫面分类体系,构建了适合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的雨水资源利用潜力计算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开封市雨水资源利用潜力计算,提出了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张家口市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地面硬化、径流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张家口市31年日降雨量得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之间符合对数关系,相关性高达0.9834,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指南得出径流污染控制量的最佳设计降雨量为16~18mm.同时通过张家口市9年内建设用地的变化,分析径流污染控制量的变化情况,以期为张家口市雨水径流控制与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建设节水型衡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水属水资源紧缺及水污染形势严峻的地区,因此,要解决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保障衡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节水之路。文中分析了衡水市的水资源现状,并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力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节水型衡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衡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缓解内涝、水环境等问题,我国各地城市陆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益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以西安市小寨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构建海绵城市效益货币化方法,计算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益.小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年效益约为2亿,以社会折现率为7%计算,在运营期为30年的效益为26.6亿元.效益约为海绵设施项目投资的2...  相似文献   

10.
在"海绵城市"建设大背景下,以西南岗地区为例,开展了高亢岗地水利综合治理模式研究.结合西南岗地区地形条件和水资源特点,提出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对现有塘坝和水库进行拓浚、加固以充分拦蓄地表水,更新改造提水泵站、加固骨干渠道等水利综合治理模式,从而保证西南岗地区的灌溉和生态环境用水,旨在为其他同类高亢岗地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短缺、排水系统不畅、雨水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为了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建设"海绵城市"是解决武汉雨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城市排水能力差、地表水利用率较低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利用武汉市天然海绵体基础强大、市域内水生态修复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的便利条件,借鉴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整体规划有序实施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在工程设计上,努力实现天然海绵体与人造海绵体相融合,兼顾建设工程项目的功能性与艺术性,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城市建设最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优化的统一。在制度保障上,建立武汉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引导性措施,设立奖励制度引导普通市民重视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3.
周华 《商品与质量》2022,(30):106-108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应用,改善城市环境污染.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优势,能够有效控制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威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建筑的屋顶、公园以及道路等均为不透水的特性,不透水面积的增多也提高了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新型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已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许多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政府的号召,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等各方面开展了相关探索和实践.本文以临汾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从海绵城市建设以年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分析,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相关案例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立足于宁波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现状,对国内外海绵城市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宁波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该调研结果对深化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波 《商品与质量》2022,(3):103-105
海绵城市是一个全新城市建设概念,主要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建设,能够把多余的水分储存起来,并在缺水之时以备不时之需.在城市建设中采取这一举措,可以有效规避内涝的情况发生,也可以有效减轻干旱情况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选择海绵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重要程度,全方位解析海绵城市建设与市政给排水设施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对社会管理创新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和新挑战,一些领导干部在应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时表现出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因此,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还是从实际问题处理的角度,均有必要从理论素养、法律政策、廉政建设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提升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城市洪涝风险治理已成为保障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课题。可以看到,影响城市安全的洪涝风险因素多样,除了突出的梅雨和台风暴雨,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城镇化进程、防洪基础设施、规划工程、防范意识等,而且不同城市的洪涝风险特征也各有不同。太湖流域城市洪涝风险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丰沛的水资源优势与频发的水灾害之间的矛盾、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与防洪措施"短板"之间的矛盾、水利现代化目标与高起点防洪能力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以理念引导、规划工程、统筹协调、预警评估为基本内容的策略,将进一步系统推进城市洪涝风险治理。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在雨水回收利用技术方面的现状.主要总结和介绍了屋顶雨水处理技术、渗透型雨水处理技术、雨水含水层储存及回收技术、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地下综合管廊技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对城市已有的草地、树林、湿地、湖泊等进行保护和修复,而不是大搞城市水利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和后城市时代,城市的"宜居性"成为城市增加吸引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在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水资源的作用不可小觑。以重庆为例,分析了其在建设"宜居重庆"的过程中,在江河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遵循科学发展观、提倡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实行生态环境服务付费和开发江河水资源文化等建议,拟对正在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实施城市转型,构建"宜居之城"的城市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