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形态的凝炼,其发展特征与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以尼山圣境儒宫为例,从传统建筑在当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出发,重新阐释了文化建筑的内涵与存在意义,并着重分析了文化建筑如何在传承文化理念和风格基础上,与现代建筑的实用性相融合。文化具有最广泛的公共性,文化建筑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具有重要价值。这种对文化建筑性质、功能、角色的重新定位,不仅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表明了文化建筑的设计需要在延续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生琴 《南方建筑》1994,(1):53-55,42
“上帝”心中的“圣殿”──图书馆建筑环境艺术的美学视界生琴环境艺术的奥秘与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融自然灵性与人的灵性以一体的艺术范畴。作为与自然万物、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环境艺术,一方面与人类生命实践活动有着血肉不可分割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拥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该文尝试解析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中国都市中,建筑批评所出现的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剖析当代建筑批评现象。并依据对于当代建筑批评狭义与广义的讨论将消费文化中建筑批评方法由表及里分为趣味批评与社会文化批评,探讨大众消费文化场景下建筑批评的不同方法,及其对当今建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共同设计完成.它极富创造性地将这12人的个性化实验作品付诸现实,铺陈了风格化的人居理想。它不仅仅是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当代建筑群,更以其富有艺术感的设计站到了亚洲当代建筑艺术标杆的风潮上。所有的建筑都表达了同一个理念:与自然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它在商业和艺术上的双重成功,对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来说应该是一次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5.
古为今用,文以化人,旨在强调文化引领将重塑有灵魂的精神高地。本文从透析当代中国城市缺乏格调、建筑"乱象"之根源入手,研究了徘徊在世界边缘的中国建筑师与规划师的文化困境。认为,中国建筑文化上的奇奇怪怪,不仅仅根源在于缺失建筑文化导引,更在于整个社会的文化迷失。虽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肌理、文化脉络及文化结构,但乱拆乱建已使民族文化遗存消失殆尽,它说明急功近利已是典型根源。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使命重大,因为它将引领城市建设,它将体现文化城市建设的标准,它更将促进中国建筑师创作在自省中获得自信与自觉。  相似文献   

6.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着中华民族,已渗透进民族的骨子里。它具有融合冲突、化解矛盾、弘扬个性、创造新生的特征。建筑设计目的在于反映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实现建筑、环境、人的相互融合。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研究分析与深入解读,从建筑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聚落、人社会的环境关系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作品中对“和合”文化的反映与思考,进而研究“和合文化”对其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建筑的批评往往显示出与特定建筑思潮或流派的联系,但论评本自却并不从属于建筑思潮或流派。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批评,说到底总要归结为建筑意义的阐释和建筑价值的判断问题。一件建筑作品,一种建筑思想或现象出现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要我们去分析,去判别,去评说其优劣得失,关键显然在于批评所持的立场和依据的标准,而立场和标准本身又决定于我们设定立场和标准的基本原则,或者说,决定于我们关于建筑的价值观和发展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建筑的发展看作是一种思潮代替另一种思潮的更迭式的嬗变.以编年史的方式撰写的建筑史…  相似文献   

8.
建筑设计只有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中才有具体的物性,因此建筑的上下文在实践中至关重要,而建筑"语言"也不再可有可无了。当代日本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高度综合的社会一工艺环境的产物,而它的方法论表述起来却显得是普适的和没有时间特征的。日本建筑的经验产出之丰富恰和它的理论之抽象互为映照。本文试图将建筑言说划分为3种不同性质的"批评",同时以当代和历史的例证对日本建筑写作做一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建筑营造中的材质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沪军 《新建筑》2004,(3):54-56
通过分析在建筑营造过程中各种秩序的转化与和谐,探求从材料的选择到创造性地运用对于建筑文化的意义。材质美学在营造中以材质的表现力来阐述建筑活动内在的人文价值。材质是建筑形式的物质载体,它与形体和自然秩序共同组构成具有精神力量的建筑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10.
大明 《建筑》1997,(2):29-30
建筑评论是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广义的建筑评论绝不只是对某具体的建筑工程做纯专业技术性的质量鉴定和效益评价,而是一种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广泛社会性、群众性基础的建筑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它是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设计、建筑文化与社会大文化以及建筑专业界与社会公众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评论”活动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固然在干“评”,且“评”都必须有相应的某种“标准”,没有一定的标准就不能做出判断,也就不可能做出评价,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评论标准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评论及其作用和效果,但有价值、有积…  相似文献   

11.
倪蕾 《江苏建筑》2004,(2):2-6,31
本文从城市建筑与文明进程、文化价值及美学特征的关系入手,在城市建筑与文化的完整地、广泛地、密切地联系以及城市建筑体现文化价值的必然性、典型性、深刻性等方面对“城市建筑文化”这一命题进行了论证,并对城市建筑既是文化的栽体,又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内核篇《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文化皆由人而成,是为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的外化及痕迹。而地产文化,最内核的组成大致是为地脉、建筑和社区三部分。地脉文化是区域原始特色文化的代称。地产与地域文化的"联姻",是地脉文化的呈现形式。建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域风俗、时代和技术在建筑上的折射。社区文化是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是居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传统建筑文化的生命力──有感于传统的发掘和发展贺伟玲面对中国的历史和与之同辉煌、同衰落的中国建筑史,我们的感受是复杂的。悠悠数干年,任何内部动荡和外部冲击都不能动摇它固有的根基。外来建筑文化进入广袤的中国大地,往往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淹没,直至演化成为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论述现代建筑思想进程中被忽略、被回避、被遗忘的二个主题词:建筑的文化姿态、建筑与人,探讨现代建筑的缺失与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戴梦馨 《华中建筑》2002,20(2):57-60
该文针对目前部分建筑师在设计中过分重视建筑立面、造型,而忽视平面的设计这一现象,运用大量实例分析证明,同除了在组织建筑内部的功能方面至关重要外,它与建筑环境、立面、造型、空间等要素关键密切,因而在建筑设计中是不容忽视的。同时该文也通过分析当代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特性,阐明了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沈驰 《华中建筑》2023,(1):35-42
该文首先通过对当代建筑与文化的现状分析,认为传统的公共文化建筑正在部分消解,而其他类型的建筑可以通过空间设计实现“泛文化属性”,从而提出“泛文化日常建筑”的理念。该文从拓展社会意义、催生文化活动、塑造文化记忆三个层面阐述其实现路径。结合墨泰团队的11个建筑设计作品,包含教育建筑、商业建筑、小型公共建筑、大型公共文化建筑、精神空间5个类型,全面叙述墨泰团队对“泛文化日常建筑”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沈阳城区存留了较多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近代历史建筑。在旧城更新与改造中既拆毁了众多历史建筑,同时又不断发掘出被遗忘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该文结合沈阳近代历史建筑——奉天妇婴医院的保护再生设计,从共生角度探讨如何充分挖掘历史建筑承载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兼顾城市更新改造中历史地段潜在的社会价值和现实需求,探索其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合理的再生途径。  相似文献   

18.
罗素娜 《华中建筑》2006,24(7):130-132
建筑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岭南建筑”的美在于与自然融为一体、以人为本、充分展现岭南人文品格,适应岭南地域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历史建筑,传承建筑文化,有必要对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基于此,文章阐述了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类型,分析了人文价值在近现代历史建筑中存在的意义,提出了人文价值在近现代历史建筑中的审美呈现形态,包括历史人文遗存呈现形态、当代视觉呈现形态、文化意像呈现形态,并探讨了如何呈现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评论何为:评作为文化现象的建筑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异 《新建筑》1998,(1):39-40
建筑评论的背后是理论支持和人文态度,而独立的思想能力尤为重要。从建筑文化暴露出的问题出发,探讨了理论内涵、学术背景、人文态度、历史感与传统、技术情绪及规则对建筑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