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工艺负载的不同操作工况、机泵的不同结构方式、电动机起动设备类型等都是影响电动机起动的因素,确定电动机起动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相关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确定电动机起动方式,在满足工艺负荷操作的前提下,减小大功率电动机起动对电网产生的冲击及对机械设备产生的机械冲击。  相似文献   

2.
张现润 《电世界》2005,46(6):19-19
大中型笼型异步电动机是许多工矿企业的主要用电设备之一。根据国家节能规定,大中型电动机优先选用高压电动机。高压电动机在使用中起动是一个首要问题。全压起动时电动机的起动电流比较大,会造成电网电压下降,影响电网上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对电动机产生的热冲击和电动力冲击危害也较大,影响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出于节电的需要,大中型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应优先选用高压电动机.大功率电动机全压起动时,由于起动电流比较大,起动瞬间会造成电网电压下降,影响电网上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对电动机产生的热冲击和电动力冲击危害也较大,最终影响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PSCAD/EMTDC软件对船舶艏侧推装置的起动过程进行仿真,针对艏侧推装置起动时产生的瞬时冲击电流对船舶电网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一些优化措施,减轻冲击电流对船舶电网供电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电动机起动时会导致母线电压下降,在不同的电网下不同的起动方式致使母线电压下降的幅度不一样,根据电网容量与电动机容量的比值,选取合适的起动方式,才能不影响同一母线下的其他用电设备。在高炉鼓风机这一特定的应用场景下,从电网对软起动装置的限制条件出发,给出了在不同的电网容量下,如何较经济地选用软起动装置的方法,提高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比。  相似文献   

6.
张伟 《电气时代》2001,(1):40-41
一、概述 异步电动机起动时要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一般为其额定电流的5~8倍),特别对功率较大的异步电动机,起动电流会达到几千甚至上万安培,这样不仅会对电网造成很大的冲击,同时由于起动应力较大,使负载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国家有关部门对电动机起动早有明确规定,即电动机起动时的电网电压降不能超过15%,这对一般用户来讲,无非有两个解决办法。其一,增大用户契约配电容量;其二,采用限制电动机起动电流的起动设备。如果仅仅为起动电动机而增大契约配电容量,从经济的角度上说,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配备限制起动电流的  相似文献   

7.
王涌 《电气技术》2014,(5):94-97
大型电动机起动对电网、电动机和拖动设备的安全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若全压起动时的起动电流使得母线电压降超过允许值、或者电动机和生产机械不允许直接起动时,需要采取方法改善起动条件。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一种大功率电动机的起动方法,采用开关变压器软起动和液力耦合器配合使用,同时采用SVG静态无功补偿调节母线电压。  相似文献   

8.
张雪华 《江苏电器》2007,(4):38-39,50
三相异步电动机在起动时有较大的起动电流,通常是额定电流的7~8倍.如此大的起动电流对电网和设备的运行都将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采用降压起动,eSTAR软起动器是一种新型的全数字智能化起动设备,它将处理器和晶闸管技术综合应用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和停止中,能够很好地控制输出电压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中压电动机传统起动方式的危害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通过对中压电动机的几种传统起动方式的探讨分析,阐述了使用这些方法对电网和周围其他用电设备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种微处理器控制的新型电动机软起动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澍  王勇  张伟 《电气应用》2000,(1):51-52
1引言 异步电动机以其优良的性能及无需维护的特点,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其起动时要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一般为其额定电流的5~8倍),特别对功率较大的异步电机起动电流会达到几千甚至上万安培,这样不仅会对电网造成很大的冲击,同时由于起动应力较大,使负载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国家有关部门对电机起动早有明确规定,即电机起动时的电网电压降不能超过15%。这对一般用户来讲,无非有两个解决办法:①增大用户契约配电容量;②采用限制电动机起动电流的起动设备。如果仅仅为起动电动机而增大契约配电容量,从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油田用永磁同步电动机可靠运行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起动和运行过程中各相关量的关系,研究供电电压的变化对永磁同步电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起动时电流和转矩随着供电电压增加而增大,但不易过大,以免对电网造成冲击和永磁体的不可逆去磁;稳定运行时,随着电压的变化,效率和功率因数为反V形曲线。  相似文献   

12.
比较不同负载类型、不同起动方式以及斜槽数对单相感应电动机运行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恒功率负载下,单相感应电动机的运行性能与不同起动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电容起动方式时,不同负载类型对单相感应电动机运行性能的影响;对于恒功率负载、电容起动的单相感应电动机,探讨了斜槽程度对电动机运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轧钢生产系统卷取机由电网供电时,分为多台卷取电机公用1台整流变压器供电和单台电机由单台整流变压器供电2种方式,因卷取机工作存在电动与发电状态,电网供电方式的不同,在设计卷取机动态滤波补偿装置时,相应的滤波补偿容量不同.根据工程应用对卷取机集中就地动态滤波补偿设计及运行效果进行总结,说明了2种供电方式下滤波补偿设计方案的区别,为直流传动系统滤波补偿设计及整流变压器额定容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常用风电机组并网运行时的无功与电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CAO Na  曹娜  赵海翔  戴慧珠 《电网技术》2006,30(22):91-94
分析了以鼠笼感应电机作为发电机的定速风电机组和以双馈感应电机作为发电机的变速风电机组并网运行对系统潮流的影响,并对不同控制模式下使用双馈感应电机的变速风电机组的电压和无功控制特性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恒电压控制的变速风电机组在维持风电场并网后的系统电压稳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静止无功补偿器用于抑制厂用电系统电压波动仿真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厂用电系统中一般带有集中电动机负荷,异步电动机启动会引起母线电压严重的波动。系统装设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是有效解决电压质量问题的方法之一。文中采用配有自动电压调节器(AVR)的发电机励磁与系统母线装设SVC的方法,SVC采用闭环控制,研究其对电压稳定和无功补偿的效果。通过对某电厂厂用电系统的仿真计算表明,该方法可提高厂用电电压的水平,并且缩小了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时间,减少了大型异步电动机启动对系统母线电压的波动和无功功率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闫丹  闫红 《防爆电机》2014,(2):30-32
主要分析了采用工频电源和变频电源供电的笼型异步电动机在起动、运行、制动、停止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控制环节上的区别。同时对变频器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变频调速异步电动机在设计与使用上,如何能满足变频调速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设计并改进供电效率和综合供电效率评估指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直接接入主电网的分布式电源对电网供电效率的影响。基于综合供电效率指标对含分布式发电的电网进行不同故障模式下的脆弱度评估,且对IEEE3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比较分析不同故障模式下在分布式发电加入前后的电网脆弱度,以验证指标的有效性。定性评估分布式发电接入后对电网脆弱度的影响,对实现高效、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容量同步电机直接启动时,启动电流很大,会引起电网电压急剧下降。为此,采用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方式启动大型同步电机。建立了含大容量电机的系统潮流计算模型,分析了大容量电机启动方式对110 kV电网和用户变电站供电系统电压的影响。利用动态仿真软件,针对不同系统容量及电机采取不同启动方式进行了电压降落及启动过程的仿真。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表明,大容量同步电机启动时需避开系统小运行方式,验证了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对减小系统压降的可行性。同时,仿真模型可用来确定电机启动时系统的运行方式及降压启动时自耦变压器的抽头。为保证电网电压质量,与直接启动方式相比,大容量电机启动应该采用自耦变压器的降压启动方式,且需选择合适的降压抽头。  相似文献   

19.
YKK系列中型高压电机起动特性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计算YKK系列中型高压电机的起动特性和起动时间以确定电机起动过程对电机本身和电网产生的影响,在M-T坐标系下建立了三相感应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对电机起动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结合电机所带实际负载数据,对新型YKK系列电机的起动特性和起动时间进行了计算,分析了降压起动对电机产生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得到的...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在有残压的存在下,主电源与备用电源之间存在不同相位差时,电源如何能进行快速切换,并产生很小电流以及电磁转矩冲击的问题。采用MATLAB仿真系统中的Simulink建立仿真模型,并在有残压的情况下,对于传统的电源切换方式,如直接切换和同期切换进行仿真,给出在有残压的情况下,用传统的切换方式时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感应电机电源软投入的相关理论,提出一种基于有残压情况下的电源快速无冲击切换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仿真实验,通过仿真结果给予该方法以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