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施硒效应和硒素积累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土培盆栽、微区及田间试验,研究底施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发育、品质以及器官含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底施硒浓度0.1-0.5ppm时,生长正常;>10ppm时,苗期出现中毒症状,严重中毒时,则大多在子叶期死亡。鼓粒期叶面喷施0.025%-0.1%硒溶液,对大豆生长无毒害作用,不同品种(系)的生物学产量因施硒表现显著差异。施硒增加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亚油酸、亚麻酸、  相似文献   

2.
大豆品种表现型与配合力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琪  王金陵 《中国油料》1994,16(1):60-62
大豆植株的表现型与配合力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形态性状的亲本均值与F1、F2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F1、F2的主要产量性状的均值与相应世代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形态性状和品质性状的F1育种值与F2均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形态性状、产是恶性循环 状及品质性状总配合效应值世代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3.
胡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守宇  田恩平 《中国油料》1996,18(4):37-40,44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胡麻籽粒产量,籽粒含油率、油脂产量及其亚麻酸,亚油酸含量,经济纯收入等目标性状与播量、播期、有机肥施用量、施氮量、施磷量等栽培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大豆产量空间分布形成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产量空间人布与结荚期的叶干重和鼓粒期叶面积分丰均表现一致;与品种结荚习性型有关,一般上层型品系多为有限型,均型和中层型品系为亚有限型;而结荚株高、结荚高度及主茎分枝数很大程度上影响品种的产量空间分布特性,有相对较高产量的均匀型和中层型品系与上层型品系相比,具有显著高的株高和低的结荚高度和结荚节位。源库在空间的对应和相互协调是不同产量空间分丰类型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氮素营养对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组分含量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随施氮时期后移 ,小麦籽粒蛋白质及不同组分含量呈递增趋势 ,其中谷蛋白和清蛋白含量随施氮期推迟而递增 ,以孕穗期施氮达最高 ,醇溶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以拔节期施氮为最高 ;随施氮量增加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间呈二次曲线关系 ,籽粒最高蛋白质产量施氮量高于其最高产量施氮量  相似文献   

6.
以"玉/豆"套作模式为背景,三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和三个不同熟期的大豆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和转运,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中,以晚熟大豆在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为最高,分别高出中、早熟品种121.09%和165.33%,其氮素积累速率、有效荚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分别为3.78kg/hm2.d、60.27荚、3 840.22kg/hm2和48.71%,均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总量、积累速率、转运量和单株有效荚数均随着玉米株型的变化(从紧凑型到平展型)而减少,紧凑型玉米下的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2 609.10kg/hm2和1 203.83kg/hm2,显著高于其他玉米株型处理;交互作用分析表明,玉米株型与大豆熟性在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上互作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紧凑型玉米与晚熟大豆品种搭配有利于提高套作大豆的产量,从而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7.
以当地糯玉米主栽品种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为对照,在5个种植密度下对沈糯9号及两个当地对照品种的鲜穗产量、鲜籽粒产量、穗部性状、植株性状及熟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三个品种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各密度下鲜穗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均显著高于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籽粒深度、行粒数、百粒重及株高与京科糯2000相当,显著高于垦粘1号,但穗位显著低于京科糯2000;沈糯9号熟期较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分别晚6 d和早9 d。综上所述,沈糯9号在产量、穗部性状及田间长势均优于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且填补了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之间的熟期空白,因此,沈糯9号在黑龙江省东南部乃至全省的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8.
氮素营养对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不同旋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组合含量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时期后移,小麦籽粒蛋白质及不同组分含量呈递增趋势,其中谷蛋白手清蛋白含量随施氮期推迟而递增,以孕穗期施氮达最高,醇溶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以拔节期施氮为最高,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间呈二次曲线关系,籽料最高蛋白质产量施氮量高于其最高产量施氮量。  相似文献   

9.
选用16个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系),分别在山东8个地区进行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随机效应中,小麦籽粒PPO活性的品种与试点互作效应最为显著。在对面团白度性状进行选择时,既要选择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低的品种,又要注意选择在PPO积累低的地区种植,以实现优质品种的优质生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用种植在山东省8个地区的2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小麦籽粒硬度、粒重和粒径变异的基因型和环境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硬度、粒重和粒径的变幅分别为56.03、14.97和0.53,品种间差异均显著;在随机效应中,品种和试点互作效应以及试点效应是影响小麦籽粒硬度和粒重的主要随机效应,随机机误效应甚微,随机效应对品种粒径的变异影响不明显;小麦籽粒硬度、粒重和粒径的稳定性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品种稳定性好,对环境反应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在定西干旱生态条件下,以陇亚10号胡麻为材料,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胡麻分枝数、蒴果数减小,株高波动性变化;胡麻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相关系数达0.99以上,花后6~31 d籽粒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大; 胡麻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均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处理间平均灌浆速率差异明显,其中以600 万株·hm-2的平均灌浆速率最高,1 050 万株·hm-2的平均灌浆速率最低;不同密度处理间百粒重和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600 万株·hm-2处理的百粒重和籽粒产量最大,显著高于1 200 万株·hm-2处理。说明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不同胡麻品种类型选择最佳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2.
了解高粱蔗的不同播种期和成熟度与茎秆糖份积累的关系,既能适时收获,又能利于糖的经济生产,还能延长生产期。四月十五日和五月五日播种的高粱蔗,其茎秆产量和籽粒产量,蔗糖份的积累,均无显著差异。就整个生育期来看,茎秆产量直到腊熟期以后才趋于稳定;出汁率在完熟期以前,随成熟度而增加,在完熟期以后,则随成熟度而降低;锤度、蔗糖份和纯变,均随成熟度而增加,特别是籽粒完熟以后增  相似文献   

13.
黄红紫泥油菜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建立了四种岳陵区黄红紫尼土壤油菜肥效应函数模型。结果表明磷的效应最大,其次是氮和钾。当施肥水小于0.25时,K>N,超过0.25时,N>K。NP和NK对油菜产量具有显著正交互效应,而PK为显著负交互效应。交互效应大小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提高。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了油菜最高产量和最经济的肥料配方。分析了肥料对油菜产量结构的影响,提出了最适产量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喷施草甘膦对转基因大豆产量构成和抗性遗传的影响,并对转基因大豆田间实际除草中草甘膦的合理施用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选择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GTS 40-3-2,采用田间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大豆生长的V2期茎叶喷施一定浓度梯度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调查成熟期大豆的产量构成及成熟籽粒中转基因成分的相对含量,子代大豆于第二年种植,茎叶喷施相同浓度梯度草甘膦后进行抗性观测和产量统计。结果发现,1.12-12.30 kg(ai)·hm^-2的草甘膦水剂均能有效控制杂草,但喷施7.38-12.30 kg(ai)·hm^-2的草甘膦会显著抑制GTS 40-3-2及其子代大豆成熟期的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草甘膦喷施对GTS 40-3-2成熟籽粒中外源基因的相对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子代大豆与亲本具有相同的草甘膦抗性。表明1.23-4.92 kg(ai)·hm^-2的草甘膦可在转基因大豆生长的V2期安全使用,不会造成大豆的减产;喷施草甘膦超过7.38 kg(ai)·hm^-2,一定程度上损伤大豆的结粒水平,但籽粒质量不受影响;草甘膦喷施对转基因大豆的抗性遗传没有显著影响,大豆自交子代田间栽培时,可选择草甘膦进行杂草控制,但浓度仍需在推荐剂量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以4个糯玉米品种(垦粘1号,苏玉糯2号,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对其籽粒产量与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在5月15日播种时受飞虱危害不能正常成熟,能正常成熟时籽粒产量均在4月15日播种时最低,垦粘1号和苏玉糯2号在6月15日播种时最高,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则在7月15日播种时最高.播期对淀粉热力学特征值的影响远高于品种间差异(回生值除外).总体上,回生值受播期影响较小,热焓值和峰值指数以3月15日播种时最高,6月15日播种时最低,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以4月15日播种时最高,7月15日播种时最低,糊化范围4月15日播种时最低,6月15日播种时最高.不同品种籽粒产量和淀粉热力学特征值对播期的响应有显著基因型差异.碘结合力播期处理的变化趋势与转变温度3个指标相似.相关分析表明,碘结合力与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值温度和峰值指数显著正相关,与糊化范围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育成的20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期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在四叶期(V4)根瘤形成很少,品种间也无差异,盛花期(R2)最大,结荚期(R4)略有下降,鼓粒期(R6)期最低。R2期、R4期大豆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与育成年代和产量呈正相关,其中R2期与育成年代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R6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现代品种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在心期均呈下降变化,而老品种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在R6期则表现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周麦18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150×104株/hm2>225×104株/hm2>300×104株/hm2),晚播相应降低了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及穗部积累量.正常播期低密度(150×104株/hm2)和晚播中等密度(225×104株/hm2)提高了成熟期营养器官总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增加了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总转运量及其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正常播期中低密度(150×104株/hm2和225×104株/hm2)和晚播中高密度(225×104株/hm2和300×104株/hm2)处理相应提高了籽粒淀粉、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及籽粒产量,保证了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因此,晚播小麦通过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可以改善植株的碳氮代谢状况,提高籽粒产量.本试验条件下,偏多穗型晚播小麦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小麦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104株/hm2、225~300×104株/hm2.  相似文献   

18.
李智明 《中国油料》1996,18(1):38-41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模型解析和多目标决策分析,研究了旱地胡麻主要栽培因子播期,播量,施N量,施P2O5量对其产量,效益的影响及最佳组合措施,结果指出:(1)对产量的贡献率,播种量〉氮素〉播种期〉磷素,对效益的贡献率,播种量〉播种期〉氮素〉磷素。(2)以毛收益,产量,可信度,成本,化肥投入量为决策目标,求出旱地胡麻获得籽粒产量110kg/亩,毛收益350元/亩的最佳栽培技术方案的  相似文献   

19.
FTY—10型玉米种子复式脱粒机吉林工业大学阎冠,张守勤1 前言吉林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作物的首位,因而玉米种子的繁育量和需求量相当大。目前全省大部分玉米种子脱粒仍使用简易的玉米脱粒机,脱粒过程中夹带损失高,清洁度低,脱下的籽粒需用专门的清...  相似文献   

20.
氮素运筹技术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与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籽粒产量的临界施氮量小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临界施氮量,0~23.31g/m2为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同步增长区,23.31~27.14g/m2为异步徘徊区,27.14g/m2以上为同步下降区。增施氮肥能提高籽粒麦谷蛋白、醇溶蛋白的含量及籽粒麦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同时显著提高籽粒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和面团延伸度。氮肥基施与追施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品质,以基施、拔节期和孕穗期三次施肥效果最佳,适当加大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对提高小麦籽粒营养和加工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