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艳华  李楠 《中国油料》1994,16(2):16-17
以514份黄大豆品种为试材,分4个熟期组对大豆完全粒率,百粒重,虫食粒率,褐斑粒率,紫斑粒率与脂肪含量进行了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脂肪含量影响最大的是褐斑粒率,4个熟期组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均有显著的回归线性效应。其次是完全粒率,4个熟期均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个熟期组有显著的回归线效应。百粒重,虫食粒率,紫斑粒率与脂肪含量的相关系数很小,对脂肪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黄淮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黄淮地区的12个高产夏大豆品种(系),通过NCⅡ交配设计,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加性方差大于显性方差。主茎节数,株高,每簇荚数和主茎荚数的加性成分占绝对优势,遗传力较高。分枝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显性成分比例大,遗传力较低,其中单粒重趋于完全显性。主茎节数的显性成分很少,其它性状均为部分显性,建立了单株产量与产量因子之间的逐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以抗感品种P1459025(R)和猴了毛(S)为试材,人工接种大豆锈苗后第1天起2天取样1次(共7次),石蜡切片及电镜扫描,大豆锈菌在抗感品种上均是从表皮角质直接侵入,侵入时均产生木质化,但抗病品种木质化速度快且数量大,抗病品种锈菌侵入后能产生乳状突起结构,且完成一次侵染至少需14-15天,而感病品种猴子毛则只需8-9天,接种后13天产生的夏孢子堆感品种是抗病品种的21.3倍,抗感品种间表皮叶毛形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构建不同品种宁夏枸杞鲜果适宜干制加工的鲜果品质性状综合评价体系,以西北地区广泛栽培的9个品种宁夏枸杞鲜果为材料,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表皮蜡质形态,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比较了比表面积、组织含水量、单果体积、百粒鲜重和百粒干重的差异。结果表明,9个品种宁夏枸杞鲜果果形和表皮蜡质形态相似,但品种间比表面积、组织含水量、单果体积、百粒鲜重和百粒干重差异显著。组织含水量与比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百粒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体积、百粒鲜重、百粒干重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干重和组织含水量是体现枸杞鲜果干制加工特性的关键指标。9个宁夏枸杞品种聚为4类,蒙杞1号为一类,最适宜于干制;宁杞0901、宁杞7号、宁杞3号聚为一类;宁杞0702号、宁杞6号、宁杞5号、宁杞4号聚为一类,扁果枸杞单独聚为一类,后两类不宜干制。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大豆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春,夏,秋三种类型大豆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分枝数,总荚数与出苗一开花日数关系密切,单株粒重,百粒重,种子蛋白质含量与开花一成熟明数关系密切,株高,节数与全生育日数关系密切,单株产量与节数和分枝数有关,与毛色,粒形密切相关;种了蛋白质含量与种子大小,节数,毛色,粒形,粒色及植株含量氮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11个来源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在不同大豆品种上研究了接种间隔以及混合接种等处理方法对交叉保护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类型保护处理组合之间保护效果的差异,并观察了交叉保护作用对大豆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挑战接种时间交叉保护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与保护接种间隔7d挑战接种保护效果显著好于间隔3、5、9、11d;接种处理方法不同,交叉保护效果也不同,先后接种两个株系可表现保护作用,两株系汁液等体积混合接种或同时各接种一片真叶则不表现保护作用;以同一品种上不同症状类型的SMV株系作为保护株系其保护效果存在程度差异,以花叶株系作为保护株系,表现较高的保护作用,以坏死株系作为保护株系,不表现保护作用。交叉保护作用能够显著减轻挑战株系对叶面积和根干重的影响。交叉保护作用在减轻SMV对株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瘤鲜重的影响上,不同株系、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4×5 NC II设计,以大豆鼓粒期未成熟籽粒为材料,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杂交种及亲本之间基因差异表达模式,并与杂种优势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从基因差异表达角度来揭示大豆杂种优势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杂交种和亲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差异表达,差异表达模式可分为单亲表达一致一型(110型)、单亲表达一致二型(011型)、双亲共沉默型(101型)、单亲表达沉默一型(100型)、单亲表达沉默二型(001型)和杂种特异表达类型(010型)6种。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表现的相关分析中,有11个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差异表达模式与中亲优势的相关分析中,株高与110型,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001型呈显著正相关。差异表达模式与超亲优势相关分析中,株高、节数与110型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粗与100型呈显著负相关;株高、虫食粒率和011型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和110型,株高、节数与101型,百粒重与100型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大豆鼓粒期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以Peking×7605组合分别在南京和济南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抗病性鉴定和考察主要农艺性状的基础上,对抗病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J(RN)P7群体家系抗病性与除粒色外其余质量性状无明显相关关系;与主茎节数和百粒重等数量性状有极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与不育荚数和生育期则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JN(RN)P7群体家系的抗病性与4个质量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所有考察的数量性状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可见,自然选择效应使得群体遗传结构产生差异,进而导致不同地点衍生的群体其抗病性与农艺性状之间相关性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生产上应用的15个多倍体甜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表明它们在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3个性状的表现不同,根产量性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含糖率性状与对照有1个品种达到显著水平,有4个品种达到极显著水平;产糖量性状与对照相比有1个品种达到显著水平,2个品种达到极显著水平。褐斑病性状差异不明显。甜研系列普通多倍体品种的经济性状表现总体上优于其它供试品种:遗传单粒型多倍体品种的各项经济性状指标相对较差。遗传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褐斑病级与根产量、含糖率及产糖量呈负相关外,其余3个性状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豆品种磷素积累和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洪  李生秀 《中国油料》1997,19(4):52-54
在酸性红壤的土培条件下,16个南方春大豆品种磷积累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不施磷处理,品种间磷积累量最高的比最低的增加48.3%;施磷处理则增加33.9%。施磷后品种间磷积累量增加15.75-21.97mg/株,磷肥利用率为10.9%-15.6%。大豆磷积累与品种生育期相关性不显著,但不施磷条件下与苗期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亚麻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征  施杏春 《中国油料》1994,16(3):25-27,32
以普遍亚麻的9个品种为材料进行种子产量相关性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7个相关性状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株高>工艺长度>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结实果数>千粒重>主茎分枝数,千粒重相对稳定的类型中,选择植株较高,单株粒数较多者,是提高种子产量的主要途径。降低工艺长度也是提高种子产量的重要因素,在植株较高,单株粒数较多的类型中,选单株粒重较高,单株结实数和主茎分枝数多的材料可有效提高种子产量。在其它  相似文献   

12.
以世界公认的菌核病抗性品种Maple Arrow以及感病品种合丰25为材料,在大豆V1期进行活体接种,比较不同抗感材料在接种核盘菌后的72h内6个时间点的菌丝扩展速度和4种生化酶活性,旨在明确MapleArrow抗菌核病的生化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在侵染后0~72h对病原菌的抗性差异明显,接种前期病原菌在Maple Arrow叶片上的扩展速度明显低于合丰25.接种后期,Maple Arrow叶片病健交界明显,菌丝体周围寄主组织结构保持相对完整;合丰25叶片布满菌丝体,叶片结构崩溃.动态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在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接种后24h Maple Arrow的PPO活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48h Maple Arrow的POD和PAL的活性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合丰25.由此得出结论,抗病品种Maple Arrow的保护酶系统对核盘菌侵染的响应比感病品种合丰25更为活跃,四种保护酶中的PPO、POD和PAL是两种抗性差异的关键因子,其中PPO主要作用于感染前期,POD和PAL主要作用于后期.  相似文献   

13.
套作大豆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与玉米套作条件下,对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平均株高122.98cm,主茎节数较少,单个节间较长;分枝对于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极为重要,参试材料平均分枝数为5.05个,分枝粒重占单株粒重81.1%;相关分析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分枝粒重、最高分枝高、有效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度、生育期(天)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营养生长期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分枝因子、主茎因子、产量因子和结荚因子等四个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7.28%。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套作大豆专用品种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来源于烟草推广品种NC89花药的单倍体苗为转化受体,同时导入了黄瓜花叶病毒(CMV)的外壳蛋白(CP)基因和卫星RNA(Sat—RNA)基因,在获得的共112株转化植株中,有3株在人工接种浓度高达200μg/ml的CMV时仍不发病。通过0.4%秋水仙素处理使之加倍并收获种子,而后连续两代在大田条件下鉴定其CMV抗性及综合农艺性状,并与单独导入了CMVCP基因或CMVSat—RNA基因的转基因NC89品系及未转化的对照NC89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同时表达CMV外壳蛋白和卫星RNA的双单倍体转基因植株,在R—1代即表现出一致的可稳定遗传的CMV抗性,抗性水平较单独表达CP或Sat—RNA的转基因NC89提高1倍左右。  相似文献   

15.
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5个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百粒重、百粒体积、粗脂肪、粗纤维、出珍率、皮渣率以及色泽体系中a*值、b*值差异较大.春玉米与夏玉米在百粒重、百粒体积、粗蛋白、灰分、粗纤维、亮度指数L*上差异显著.玉米品种籽粒平均容重766.0g/L,百粒重34.48 g,百粒体积28.06 mL,籽粒密度1.23g/mL,淀粉含量69.55%,粗蛋白含量10.97%,粗脂肪含量4.51%,灰分含量1.46%,粗纤维含量2.19%,出珍率37.94%,出粉率56.48%,皮渣率5.58%.不同玉米品种间的糊化特性有一定差异.春玉米品种的峰粘度、破损值、回生值以及最终粘度显著小于夏玉米(a=0.05),而糊化温度、冷糊稳定性高于夏玉米.玉米品种平均糊化温度72.8℃,峰粘度371 BU,破损值82 BU,回生值480 BU,最终粘度748 BU,冷糊稳定性21 BU.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的255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在不同年份、不同种植密度下进行了大豆产量性状的QTL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2种处理组合下检测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等5个产量性状相关QTL共43个,分布于A2、F、I等14个连锁群,其中qNP-15—1等3个QTL在4种环境中均检测到,qNP-19—1等5个QTL在3种环境中均检测到,qNP-1—1等10个QTL在2种环境中均检测到,为较稳定的QTL。每荚粒数QTL qNSP-19—1和qNSP-19—2在多种环境中均检测到,贡献率均超过60%,为稳定主效QTL;百粒重QTL qSW-19—1在4种环境中均检测到,贡献率均超过20%,为稳定主效QTL。这些稳定的主效QTL可应用于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吉林省大豆品种产量遗传改良过程中源—库关系的变化,对1923~2005年间育成的20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和源-库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产量随着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82年来产量增长了113.1%,平均每年增长1.38%。产量的增加是源-库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源—单株叶面积和叶片净光合速率82年来分别增长了27.76%和21.56%,年增长率为0.34%和0.26%;而库—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82年来分别增长了44.33%、80.1%和59.5%,平均每年增加0.54%、0.98%和0.73%;由于源库增长比例失调,使单株瘪粒荚数呈显著增加,82年来增加了314%;同时,也使单位叶面积粒数和粒重显著增加,82年来分别增长了50.86%和56.45%。本文结果说明,大豆育种工作者对大豆品种产量的遗传改良导致了源库关系的不协调变化,未来的高产大豆品种育种应注重源强度的增加,特别是单位叶面积光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花生条纹病毒和花生斑驳病毒克隆cDNA为模板,体外转录合成Digoxgenin标记PStV-I9,PStV-I131,PStV-I57-7和PMV-A15四种RNA探针。在点杂交反应中,PStV-I9RNA探针能检测出0.25ng提纯PStV和花生病汁液62500倍稀释液中PStV。PMV-A15RNA探针能检测到0.67ng提纯RMV和菜豆病汁液5120倍稀释液中PMV。两种病毒RNA探针均有  相似文献   

19.
快速选育抗黄瓜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纯合品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源于烟草推广品种NC89花药的单倍体苗为转化受体,同时导入了黄瓜花叶病毒(CMV)的外壳蛋白(CP)基因和卫星RNA(Sat-RNA)基因,在获得的共112株转化植株中,有3株在人工接种浓度高达200μg/ml的CMV时仍不发病。通过0.4%秋水仙素处理使之加倍并收获种子,而后连续两代在大田条件下鉴定其CMV抗性及综合农艺性状,并与单独导入了CMVCP基因或CMVSat-RNA基因的转基因NC  相似文献   

20.
大豆耐瘠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904份大豆品种若干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叶面积、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5个性状的耐瘠指数值相累加。按累加值大小将品种的耐瘠性分为五级:(1)高度耐瘠(4-4.5),(2)耐瘠(2-3.49),(3)中度耐瘠(3.5-3.99),(4)耐瘠性差(1.5-1.99),(5)不耐瘠1.49以下)。鉴定出一批优良的耐瘠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