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围绕“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就努力实现“用心教书育人,力创精品课程”的目标谈一些作者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并介绍了积累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和注重课外交流等具体方法,最后,给出了课程教学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  相似文献   

5.
“大声音”不是指大的音量,它是基于“声音设计”的一种全局性的创作方式和理念,是真正用声音语言去架构、创作、制作广播剧.本文作者试图以分析借鉴当代电影的声音制作、国外优秀广播剧制作的方式,结合我们自己的广播剧制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说明广播剧创作应有的根本性的思维方式,并以此来贯穿整个创作过程,通过“声音设计”的方法,不断实验、挖掘、发现、扩展声音的表现力,这样才会使广播剧作品在具有社会价值的同时兼具美学与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柏义 《电信科学》2001,17(2):48-52
本文介绍了“863”通信技术主题8年来取得的成果,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管理组织的经验和体会,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面广、通信距离远、不易受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等许多独特的优势,但是也存在通信费用昂贵、通信带宽资源有限、信号传输延迟较大、易受周围物体的遮挡而中断信号传输、易受雨雪而降低信号强度等问题。为此,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卫星通信信道的特点,在秉承现有广播级H.264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定制开发了一款卫星通信专用H.264编解码一体机。本文将详细介绍该产品不同于普通H.264编解码设备的新特性,以及它给卫星视频通信领域带来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8.
从传播学视角探讨科技馆传播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扬  苗苗 《科普研究》2007,(2):19-23
本文提出科技馆活动的大众传播特性,尝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科技馆传播的观念进行分析,主要探讨科技馆的性质观、功能观、受众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10.
11.
曹淑敏 《世界电信》2003,16(6):28-32
介绍了3G的基本概念和演进过程.对3G的特点和能力同它以前的各种技术进行了比较,对3G的发展进程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评估。认为3G在频段和标准统一上比2G/2.5G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容量和数据业务的支持能力上.远远超过了当初的目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在频段。还是在技术上仍然在不断地趋向于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12.
And so it came about that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s was deeply and almost disastrously deformed by being confidently named as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  相似文献   

13.
14.
"九五"期间,我国的通信事业发展迅速,移动通信、IP和多媒体通信及宽带网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通信的迫切需求.而通信标准在规范通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服务等方面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快的一个时期,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基础事业,将迎来又一个高峰.为指导今后几年通信标准研究工作,使通信标准更好地满足网络建设、运营和设备制造的需要,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组织编制了"十五"期间通信标准研究规划,对IP和多媒体、无线通信、网络交换、传送网和接入网、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工作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规划,将为"十五"期间通信标准工作的规范开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对各专业领域的通信标准研究规划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国家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满足突发情况下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工作的需要,确保通信的安全畅通。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预案。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通信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探讨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通信工程教学改革方案,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改进实践教学3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雯  莫扬 《科普研究》2013,8(3):12-18
与公众共享考古成果是考古行业的责任,公众考古的核心是考古学的大众化,需要考古学家对公众进行"交流"和"解释"。我国的公众考古理念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已进入了"考古学与公众共享"阶段。不同主体通过不同渠道和形式对公众进行传播,网络已成为重要传播渠道,但呈现内容还不够丰富,而针对公众考古传播的研究也亟待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