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强度球铁凸轮轴,在进行凸轮表面感应淬火过程中,凸轮旁边的退刀槽在淬火热应力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淬火裂纹。通过控制铸件合金成分,改进退刀槽结构,及采用退刀槽底部浅表性的加工去除退刀槽表面的凹孔缺陷,消除应力集中,解决了凸轮轴退刀槽底部的淬火裂纹。  相似文献   

2.
凸轮轴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它要求具有耐磨性、足够的硬度和韧性等综合力学性能,并还要求耐一定的高温。同冷硬合金铸铁凸轮轴相比,其它凸轮轴的生产工艺或经高温淬火、中频淬火等表面处理工艺,使凸轮轮工作面形成一层2~3mm厚的马氏体,其工艺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工序多,周期长,成本也高。我们通过采用一定的工艺措施(在凸轮工作面放置冷铁,添加合金元素),得到合格的凸轮轴。1生产条件与方法冷硬合金铸铁凸轮轴轮廊尺寸为50X480,分析试样直接在本体上截取。熔炼设备为200kg无芯中颇感应电炉,炉料采用本溪生铁Z15、废铁料、…  相似文献   

3.
林少阳  刘东  程超增 《表面技术》2020,49(11):236-244
目的 优化感应淬火工艺,为提高合金铸铁表面硬度及耐磨性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热力学计算和同步热分析法测试分析了合金铸铁相变规律,并对该材料在6 kW和8 kW功率下进行了2~8 s高频表面淬火。采用扫描电镜(SEM)、洛氏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感应淬火工艺对合金铸铁显微组织、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 合金铸铁经感应淬火后,组织为珠光体+马氏体+石墨+磷共晶,随加热时间延长,马氏体含量增多,珠光体与磷共晶逐渐减少,直至6 kW/8 s、8 kW/6 s时消失,但是继续延长时间会产生裂纹。硬化区硬度随加热时间增长而提高,峰值为50HRC,二者的关系可用Logistic曲线描述。硬度升高会提升耐磨性,超过一定硬度后,摩擦系数在0.11波动。不同形式的裂纹可以造成磨痕宽度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 感应淬火可有效提升合金铸铁的表面硬度及油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4.
《铸造技术》2017,(8):1854-1858
针对凸轮轴零件中的凸轮部位感应淬火工艺淬硬层不均匀、局部残余应力过大的问题,采用SYSWELD软件中的热处理模块,建立凸轮感应淬火工艺有限元模型,基于可变换热系数及奥氏体动力学理论,对GCr15凸轮轴中频感应淬火过程进行仿真分析,获得淬硬层厚度、硬度以及凸轮残余应力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加热功率为110~120 kW,频率为5 600 Hz,加热时间为6 s时,过渡轮廓面淬硬层最薄处为1.34 mm,表面硬度均达到700 HV以上,桃尖表面残余压应力为-50 Pa,过渡轮廓面达到-350 MPa。  相似文献   

5.
70201B号轮是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生产的自动锻压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在中频感应淬火时,凸轮过渡区出现开裂,裂纹指向凸轮的几何中心,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检验与分析,查找成凸轮开裂的真正原因是该凸轮在中频淬火前预备热处理组织不合格,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欧洲合成淬火剂或聚合物淬火剂用于铁合金和有色合金热处理工业已有30年左右的时间了,其使用范围从感应淬火到钢丝索氏体化处理。最早的合成淬火剂是聚乙烯醇(PVA),在日益增加的感应淬火中,它用  相似文献   

7.
淬火工艺对Fe-V-W-Mo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测试了Fe-5%V-5%W-5%Mo-5%Cr-3%Nb-2%Co-2%c(Fe-V-W-Mo)合金的临界点和CCT曲线基础上,研究了淬火温度、淬火冷却方式对该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V-W-Mo合金油冷淬火温度低于1025℃。随淬火温度升高硬度升高,超过1050℃,硬度反而降低。雾冷和空冷淬火时,淬火温度对硬度影响结果相似,获得最高硬度的淬火温度高于油冷时的淬火温度。Fe-V-W-Mo合金油冷淬火淬透性最好,雾冷次之,空冷最差,但是油冷和雾冷差别不大。Fe-V-W-Mo合金红硬性和韧性随淬火温度升高而提高,超过1150℃时,韧性反而降低。最后讨论了Fe-V—W—Mo合金在不同淬火冷却条件下组织和性能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凸轮轴感应器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厂生产的ZH1105W柴油机凸轮轴采用中频淬火强化。原感应器设计是按常规原理,凸轮居感应圈正中,感应因高出凸轮8mm(见图1)。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进、排气凸轮两内侧硬度比两外侧的高出5~8HRC,采取两感应目之间加短路环的方法也未能解决。在查找原因时发现,加热时凸轮两内侧火色较亮,温度较高,因而硬度也较高;而两外侧火色较略、温度较低,硬度也较低,导致凸轮硬度不均匀。经分析,因两个感应图为并联,电流同向。按右手定则,两感应围磁力线均从右到左穿过工件。由于两个感应因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为49mm),小循环磁力线穿过…  相似文献   

9.
凸轮轴在连续感应淬火中,容易出现淬硬层深度不均匀、凸轮升程部位过热、基圆软带、棱角部位开裂以及热影响产生的软带等质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感应器结构、工件移动速度、旋转速度、电参数选择、加热位置及加热延时、加热和冷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结果表明,通过淬火工艺的改进,解决了凸轮轴感应淬火中的这些质量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渗碳层的所谓表面区(即厚度达25~30微米的表层),其淬透性会因渗碳过程中发生内氧化而降低。淬透性的降低导致淬火后在此区域出现奥氏体的非马氏体分解产物,因而恶化了钢的使用性能,其中包括抗擦伤性能。因此,控制淬火冷却速度,通过加强油的搅拌使渗碳件在最佳条件下淬火和保证淬火设备中的淬火油有足够的流速就有其现实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用于制作Ni-MH电池的稀土贮氢合金的生产方法。选用陶瓷坩埚和水冷坩埚感应熔炼法分别制取了多元稀土贮氢合金锭,指出选用合适的陶瓷坩埚,带入熔体中的杂质均<0.1%。若采用水冷坩埚可得到一次熔炼成份均匀、准确且不被坩埚污染的合金熔锭。文中还介绍了冷坩埚感应熔炼的工艺特点及所炼贮氢合金熔锭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淬火介质运用于感应淬火、直接淬火、分级淬火、喷淋淬火等,提供了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实例,还介绍了等温淬火油的特点、应用对象和实例。  相似文献   

13.
自“水溶性有机合成淬火介质在石油钻采机械热处理中的应用”在《热加工工艺》1990年第2期上发表以来,不少读者来函询问“BS-HT改性水溶性淬火介质的工艺性能等有关技术事宜。合成淬火介质在感应加热喷淋淬火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将其作为代油或代水—油(水—空)浸没淬火采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和组织含量的45、40Cr和42Cr Mo钢的CCT和TTT曲线,建立了轴感应淬火过程物理模型,用于预测钢感应淬火淬硬层深度、组织及硬度。结果表明:CCT和TTT曲线物理模型的模拟结果相一致,并与Maynier模型的预测结果和轴感应淬火处理的实测结果相吻合。钢的奥氏体化温度、合金元素含量增加,则相应增加感应淬硬层深度,改变了轴径向的组织和硬度分布,钢中含碳量变化使感应淬火的具有相同主要组织含量位置的硬度波动,主要组织含量和相应硬度计算值的误差在0%~5%内波动,表明采用CCT和TTT曲线预测钢感应淬火淬硬层组织硬度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表面感应淬火工艺研究了用于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的不同成分灰口铸铁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较低的碳当量是灰铁获得高强度与高表面感应淬火硬度的保证,而合金元素可进一步提高其强度和感应淬火硬度,组织中粗大石墨片则是获得较大淬硬层厚度的保证.灰铁试样HT3拥有最佳的性能:其抗拉强度为555 MPa,表面感应淬火硬度平均值为56 HRC,淬硬层深度可达4.5 mm.  相似文献   

16.
陈永勇 《热处理》2010,25(3):53-57
气缸套材料为合金铸铁,其内表面要求淬硬以提高耐磨性。采用高频感应淬火可使气缸套获得必要的表面硬度、淬硬层深度和显微组织,但畸变量较大。试验表明,对气缸套进行去应力退火,合理设计感应器,优化感应淬火的各项工艺参数,可使气缸套的淬火畸变量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我厂生产的东风(4)内燃机车16240柴油机凸轮轴,其材质为50Mn钢,要求凸轮型面和轴颈表面进行中频加热淬火。成品淬硬层深度:凸轮型面2~5mm,轴颈表面1.5~4mm。采用水淬时,易产生淬火裂纹;油淬则冷却速度不足,淬火硬度达不到要求。我们曾使用过CL-1有机淬火剂及聚乙烯醇淬火  相似文献   

18.
罗大州 《热处理》2012,27(4):62-64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用凸轮轴,材料为QT600-3球墨铸铁,要求其工作面具有足够的硬度和耐磨性。采用局部超音频感应淬火能达到凸轮轴的性能要求,但凸轮部位易过热、烧熔或开裂。改进淬火操作方法后,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回复退火温度及淬火工艺对Fe-20Mn-5Si-5Cr-3Ni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回复退火温度能够有效提高Fe-Mn-Si-Cr-Ni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淬火工艺对合金的形状回复率有较大影响.合金在500~600℃回复退火可以获得较好的形状记忆效应;600℃淬火后形状回复率最高达92%.在水中或油中淬火后,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0.
聚合物淬火介质适用于感应淬火,直接淬火,分级淬火,喷淋淬火等,提供了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实例,还介绍了等温淬火油的特点,应用对象和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