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特征及其线路保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针对直流线路故障的特点,对各种保护原理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行波保护作为HVDC系统线路保护的主保护符合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特征并具有绝对的优越性,为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行波保护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特征及其线路保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针对直流线路故障的特点,对各种保护原理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行波保护作为HVDC系统线路保护的主保护符合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特征并具有绝对的优越性,为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行波保护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天广直流工程广州侧接地极前期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健 《广东电力》1995,8(3):9-12
主要介绍了天广直流工程广州侧接地极的前期工作,其中包括极址土壤参数的选取、极址附近的电力设施情况、变压器中性点耐直流能力标准等,并特别对圆环状接地极的尺寸、跨步电压等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深入分析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特点,探讨几种较常见的直流控制保护系统配置方式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通过比较提出一种既可靠又经济的直流控制保护系统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5.
高压直流换流站技术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介绍高压直流换流站技术现状基础上,从电力电子器件、有源滤波器、光电流传感器、控制和保护系统、接线方式等几方面,探讨换流站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7.
特高压直流输送容量大,一极停运对两端交流系统的冲击很大,且导致单极大地回线运行,很大的入地直流电流对交流系统及附近的金属件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对在运的换流变以及换流站近端的变压器产生直流偏磁,威胁换流变及变压器的安全运行。文中对特高压直流保护中的换流器差动保护、接地极线过负荷保护、接地极线不平衡保护以及线路重启逻辑的动作策略进行了优化,可大大缩短上述保护动作一极闭锁后单极大地回线运行的时间,减少流入大地的直流电流对交流系统、金属件、换流变及变压器的影响;并针对接地极引线增加了接地极线差动保护和接地极线差动监视报警功能,提高了接地极线的保护水平。文中的策略已应用于哈郑、灵绍直流工程,现场试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的特点,较全面的概述了直流线路故障特征以及直流线路故障的配置原理和直流线路保护动作顺序,比较分析了ABB公司和Siemens公司的行波保护判据,结合天广直流输电工程,采用MATLAB对天广直流输电工程中Siemens公司的行波保护进行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的特点,较全面的概述了直流线路故障特征以及直流线路故障的配置原理和直流线路保护动作顺序,比较分析了ABB公司和Siemens公司的行波保护判据,结合天广直流输电工程,采用MATLAB对天广直流输电工程中Siemens公司的行波保护进行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电弧光保护系统配置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中低压母线快速保护的电弧光保护系统在国内已经应用了几年,但还没有得到推广,从电弧光保护基本原理入手探讨了在各种主接线方式下电弧光保护系统的配置方案,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和最简单的接线达到保护配电装置安全运行的最大要求,以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直流线路故障的快速、可靠识别是基于架空线路的大容量、高电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因而分析了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型高压直流系统直流线路短路故障后线路两端限流电抗器上的电压变化情况,提出了一套仅利用单端暂态量的柔性直流电网故障识别方案。该方案利用低压作为启动判据,利用限流电抗器上的电压变化率大小和极性确定故障区间,利用检测到的零模故障分量的多少确定故障极。在PSCAD搭建了张北四端柔性直流电网仿真模型,并考虑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动作过程、过渡电阻、限流电抗器和桥臂电抗器大小等对保护方案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保护方案能在各种情况下快速、准确识别故障,且无需通信,无需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采样频率要求低,满足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对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直流输电系统中谐波的危害,用傅立叶级数分析了换流器交流侧的特征谐波和非特征谐波,提出了输电系统中交流滤波器的基本配置方案,介绍了实际运行情况的交流滤波器优化配置和滤波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双极功率调制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某直流系统功率调制异常为例,结合现场相关事件记录和故障恢复前后时刻录波波形,分析推断引起此次功率调节异常原因是整流侧接收到对站电流参考值出现异常。详细分析了总的功率参考值、总的电流参考值、直流电流参考值、直流电流测量值之间数值计算关系,以及现场极控系统站间通信完成功能,分析定位造成整流侧电流参考值异常原因是换流站站间通信通道存在异常。仿照现场极控系统实际站间通信配置结构,设计仿真实验项目,在实验室搭建的仿真平台上完成现场故障重现,完成推论验证。最后,总结分析造成直流系统功率调制异常相关环节并指出对应处理措施,对今后功率调制相关故障快速处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I、II 级污秽等级的站址环境下, 瓷质外绝缘单个支柱绝缘子、套管以及其他瓷质类设备难以满足户外要求; 研发阶段的合成外绝缘设备由于其机械强度以及伞裙外形生产受限, 仅能适应I 级污区, 但合成穿墙套管能适应II 级污区的户外要求。直流滤波器高压电容器塔和干式平波电抗器的外绝缘是通过外部多个并联支柱绝缘子或悬吊绝缘子来实现, 可适应户外要求。户内直流场推荐直流滤波器高压电容器塔、干式平波电抗器和其他800 kV 的极线设备均布置在户内。  相似文献   

16.
并联型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保护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并联型多端直流输电保护系统分区、测点和开关刀闸位置以及系统运行的方式。对于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直流线路保护设置保护线路全长时,可能发生区外故障误动;换流站线路保护需根据所连接的直流线路数目分别配置。在变电站,每条直流线路会配备一套保护装置,每套保护装置配置多套定值,其保护范围分别覆盖不同长度的线路;这些定值需根据其他换流站的运行情况进行切换;支线路故障后可采取隔离故障线路的处理策略,同时需闭锁隔离出来的换流站。不能通过检测是否存在流经接地站的接地电流,来判断是否发生金属回线接地故障;建议在并联型多端系统中不采用移相处理策略清除金属回线接地故障。高压T区保护采用差动原理,保护动作后,建议相关站采用极闭锁策略。逆变站故障后延时分断换流变网侧开关有利于阀的关断。逆变站换相失败后,更大的直流电流将流经换流阀,需在工程设计环节加以考虑,防止交流系统故障引起的换相失败导致直流过流保护动作。  相似文献   

17.
考虑直流控制系统影响的HVDC输电线路后备保护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考虑直流控制系统影响的情况下,详细分析了HVDC输电线路区内、区外的故障特征以及直流控制系统的动作特性和控制状态。引入并分析了基于开关函数的交直流系统二次谐波计算等值模型。通过分析故障期间换流器触发角和直流侧二次谐波量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以换流器触发角为保护动作量,利用二次谐波分量闭锁的直流线路后备保护方案,给出了保护整定的理论计算方法。与直流线路纵联差动保护相比,该保护不因直流电流波动影响而被闭锁,保护动作时间较快;与微分欠压保护相比,具有更高的抗过渡电阻能力。通过PSCAD/EMTDC大量仿真计算,验证了该保护能可靠区分直流线路区内、区外故障,与直流线路纵联差动保护和微分欠压保护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输电线的速断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输电线速断保护区内区外动作情况的判断和定位的功能,并通过对单相接地故障和三相故障的EMTP仿真测试发现,用神经网络可以在一个周期以内准确地显示和定位故障,证明了该方法的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直流输电系统保护除了与交流继电保护一样,能满足快速性、灵敏性、选择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还必须具有足够高的RAM(Reliab ility、App lic ition、m aintainab ility)指标和冗余化设计。灵宝背靠背直流输电工程许继控制保护系统中直流极保护系统采取了与国内交流继电保护不同的三取二逻辑概念,对其原理及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也介绍在西门子不提供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实现运行状态与试验状态的自动转换功能,并在试验状态下能自动闭锁出口。灵宝背靠背直流输电工程目前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直流极保护系统经历了工程实际的考验,验证了三取二逻辑及实现方法的合理性、正确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以三峡电力外送直流输电工程为背景,介绍了光电流互感器的特点及其应用。针对应用中多次出现因光电流互感器测量故障而使交直流滤波器跳闸及极闭锁事故,分析了光电流互感器技术在使用中的故障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现场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