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物医用羟基磷灰石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华 《国外建材科技》1997,18(1):16-19,25
阐述了生物材料的起源及研究发展过程,概述了作为植入材料的羟基磷灰石(HAP)所具有的特征及其制备,列举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其临床应用的典型实例,从而对生物医用材料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羟基磷灰石,采用气流粉碎技术通过液悬浮超声分散沉淀技术制备出了羟基磷灰石微粉(nm级),并通过进一步对材料进行红外光谱和XPD及FT-IR等测定手段对粉末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实际水体作为实验用水,探究羟基磷灰石(HA)存在下大肠杆菌(E.coli)对六价铬[Cr(Ⅵ)]的捕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E.coli对Cr(Ⅵ)的吸附符合假一级动力学,适宜pH值为6,该条件下E.coli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为30.71 mg/g。纳米尺寸的HA释放和生物效应受浓度影响,当HA暴露浓度为5 mg/L时,正电性HA附着于细菌表面,促进E.coli与Cr(Ⅵ)接触,E.coli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达到最高值55.98 mg/g。当HA暴露浓度为10~50 mg/L时,过量的HA附着在细菌表面,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因而吸附量略有降低,但依然高于E.coli单独对Cr(Ⅵ)的吸附量。当HA暴露浓度高于100 mg/L时,团聚在一起的HA对Cr(Ⅵ)也产生吸附作用,提高了体系对Cr(Ⅵ)的去除率。总体来说,HA和E.coli共同作用有助于提高对Cr(Ⅵ)的吸附效率。  相似文献   

5.
以实际水体作为实验用水,探究羟基磷灰石(HA)存在下大肠杆菌(E.coli)对六价铬[Cr(Ⅵ)]的捕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E.coli对Cr(Ⅵ)的吸附符合假一级动力学,适宜pH值为6,该条件下E.coli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为30.71 mg/g。纳米尺寸的HA释放和生物效应受浓度影响,当HA暴露浓度为5 mg/L时,正电性HA附着于细菌表面,促进E.coli与Cr(Ⅵ)接触,E.coli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达到最高值55.98 mg/g。当HA暴露浓度为10~50 mg/L时,过量的HA附着在细菌表面,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因而吸附量略有降低,但依然高于E.coli单独对Cr(Ⅵ)的吸附量。当HA暴露浓度高于100 mg/L时,团聚在一起的HA对Cr(Ⅵ)也产生吸附作用,提高了体系对Cr(Ⅵ)的去除率。总体来说,HA和E.coli共同作用有助于提高对Cr(Ⅵ)的吸附效率。  相似文献   

6.
羟基磷灰石对金属离子Ni~(2+)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了用于吸附金属离子Ni2+的羟基磷灰石(HA),通过XRD,TEM,FTIR和BET对其物相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测定了其比表面积.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HA的结晶度低、比表面积大、表面缺陷较多;共沉淀法制备的HA对Ni2+的吸附量远大于水热法制备的HA,其饱和吸附量为60.57 mg/g,且吸附之后HA与Ni2+并没有发生各种溶解沉淀和进入晶格的化学反应,脱附容易发生,因而HA有望成为建材行业回收镍金属的高效吸附剂.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
通过将多孔羟基磷灰石(HAP)浸渍于掺杂Fe3+二氧化钛溶胶中再经干燥、烧结,制备出负载光催化剂。采用TEM、FT-IR和XRD对负载情况和物相进行了表征,此外重点讨论了不同的Fe3+掺杂量、煅烧温度和光照条件因素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Fe3+的掺杂量对光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当掺杂量为0.5%时对甲基橙有最大降解率为43.6%;煅烧温度对于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更大,在600℃时由于锐钛矿和金红石共存而产生的混晶效应有利于催化性能的提高;此外研究还发现在卤钨灯下可获得最大降解率。  相似文献   

8.
合成碳羟基磷灰石对废水中锰离子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废弃的蛋壳制备碳羟基磷灰石(CHAP),研究了其对废水中Mn2+的吸附作用,并探讨了CHAP用量、Mn2+浓度、温度、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6、温度为30℃、搅拌时间为1 h、CHAP用量为3 g/L、Mn2+初始浓度为70 mg/L的条件下,CHAP对Mn2+的去除率可达到97.9%,吸附容量为22.84 mg/g;CHAP对Mn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反应是自发放热过程;H0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CHAP对Mn2+的动力学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2)
多孔钛由于具有低模量、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可用于硬组织植入等医学应用。介绍了多孔钛的主要制备方法如等粉末冶金法、离子体活化烧结法、浆料发泡法、注射成型法、钛纤维烧结法和3D打印法。并介绍了多孔钛的表面改性,即羟基磷灰石涂层的沉积方法如化学处理法、溶胶-凝胶法和微弧氧化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
针对工业废水中铅的处理,以羟基磷灰石/蔗渣生物质炭为吸附剂,对水中铅进行了吸附实验。根据动态吸附的客观规律,实验研究了pH值、Pb~(2+)质量浓度、吸附剂用量等对穿透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穿透时间(tb)随pH值的变化规律为tb(pH=3.0)tb(d=0.4g)>tb(d=0.2g);穿透时间随着动态虑速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羟基磷灰石/蔗渣生物质炭对Pb~(2+)的动态吸附饱和时间为1 987min。采用Thomas模型和Adams-Bohart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初步揭示了羟基磷灰石/蔗渣生物质炭吸附水中铅的规律。在处理某含铅采矿废水时,对铅的去除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改性木质素磺酸镁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内外对木质素改性的经验,结合外加剂复合技术,制成了性价比突出的改性木质素磺酸镁,为造纸厂木质素的废物利用开辟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崔伟伟 《工程质量》2013,31(6):28-30
阐述了目前涂料中有害物质可能引发的健康危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水性涂料中的VOC成分,主要包括乙二醇、2-氨基-2-甲基-1-丙醇和1,2-丙二醇等。介绍了这三种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健康毒性,提出了开展涂料中VOC健康危害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磷酸镁水泥耐水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研究了不同养护条件对磷酸镁水泥(MPC)力学、收缩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原料配比对MPC耐水性的影响,并对不同养护条件下MPC水化产物的成分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养条件下MPC的28 d强度发生较大倒缩,耐水性较差;原料配比对MPC耐水性的影响较大,磷酸盐含量对MPC耐水性影响显著.MPC耐水性差的主要原因是水养条件下基体中少量未反应的磷酸盐溶出,改变了水溶液的pH值环境,导致主要水化产物MgKPO4.6H2O在酸性环境下水解,使体系孔隙率增大,强度倒缩.  相似文献   

14.
周云 《住宅科技》2010,30(9):45-47
详细阐述了氧化镁对混凝土构件的损坏机理,通过事故实例分析了混凝土集料中氧化镁的危害性,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室温硫化硅橡胶在防污闪涂料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室温硫化(RTV)硅橡胶涂料是一种新型防污闪涂料,具有优良的憎水性、憎水迁移性及耐电弧等特性,已成为电力部门首选的防污闪涂料。笔者阐述了污闪发生的原理,RTV硅橡胶涂料的发展、组成和工艺研究现状,检测指标及使用方法等。指出了进一步提高RTV硅橡胶涂料的机械性能和电绝缘性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总结分析了超细氧化粉体的传统制备方法,对制备超细氧化镁的几种制备新方法一直接沉淀法、氢氧化钙法、高分子保护法和白云石制备超细氧化镁方法等作了介绍,并且将其应用于阻燃剂、中和剂、吸附剂、催化剂、抗菌材料等领域。由于超细氧化镁独特的物理性能,决定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常温可逆温致变色建筑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介绍了常温下颜色可随温度可逆变化的温致变色建筑涂料的研制及其常温可逆变色性能,结果表明,所研制建筑涂料的颜色可在氏温下的暖色调和高温下的冷色调之间随温度作可逆变化,并且该涂料的基它性能也完全满足建筑装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氯氧镁水泥耐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活性无机填料的适当选择和配合,并优选磷酸盐类添加剂和氟系扩散剂,制成复合防水剂,进而得到综合性能较好的改性镁水泥。XRD分析和SEM观察表明,在改性镁水泥的硬化体中,Mg2P2O7和AlPO4等不定形凝胶状耐水相包容着5·1·8相[5Mg(OH)2·MgCl2·8H2O],并填充孔隙,使改性镁水泥的耐水性明显提高。大气暴露试验表明,试样表面光洁、无粉化和明显的返卤返霜现象,体积安定性、耐候性、耐干湿交替性均优良。  相似文献   

19.
来文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定量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揭示了MgO/MgCl_2克分子比在3~15,H_2O/MgCl_2克分子比在11~21范围内,不同配比的氯氧镁水泥石的水化物相的组成、含量、形貌与结构状况,并按不同组成和含量,建立了水泥石的三种结构模型。为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