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房磊 《建筑细部》2007,5(5):836-841
“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中国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尽管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10%的增长速度.但在节约能耗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却空前严峻。  相似文献   

2.
记者从长沙市政府2006年单位GDP能耗指标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06年,全市节能降耗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效益同步增长、能耗稳步下降的良好态势,长沙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3.89%,降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居十四个地州市之首,绝大部分区县(市)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哥本哈根大会环保承诺,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辽宁建材》2011,(11):32-33
2011年11月24日,工信部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共同发布《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报告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仅下降1.6%,规模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离全年下降4%的目标还  相似文献   

5.
《辽宁建材》2007,(6):19-20
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之中,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约柬注指标,凸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按照规划,每年单位GDP能耗降低在4%左右,然而,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降低能耗并未达到目标,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政府节能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遭遇严峻的节能减排挑战,能耗不仅是每一个企业帐上的开支,也是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能耗高低更是事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计。2007年被称为"节能减排年",深入开展节能工作被政府列为加强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一大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梁小春  李小鹏 《中国电梯》2010,(12):48-48,5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迅猛增强。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上升,面临着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的实际情况,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低能耗支撑经济"快跑"长沙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记者从长沙市政府2006年单位GDP能耗指标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06年,全市节能降耗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效益同步增长、能耗稳步下降的良好态势,长沙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3.89%,降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居十四个地州市之首,绝大部分区县(市)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9.
通过统计福建省2000年~2009年城镇民用建筑能耗的情况,剖析了福建省城镇建筑能耗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并建立了单位城镇住宅建筑面积能耗、单位城镇公共建筑面积能耗与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种指标的关系函数,为预测福建省城镇民用建筑的能耗发展、科学地规划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统计数据和有效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面对2006年不客乐观的节能降耗形势,我国正酝酿今年在全国掀起新一轮“节能减排”风暴,以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2D%的目标.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将是今年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相关数字显示,去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攀升;前三季度,煤炭和电力生产增速仍高于GDP增速。专家指出,尽管全年单位能耗将有所下降。但要完成能耗降低4%的目标难度很大。为此。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今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任务中,有关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被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宏观调控和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部署,新一轮“节能减排”风暴将在政策执行力度和监管上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住宅》2012,(1):70
随着全球进入低碳时代,中国也正逐渐告别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努力进行低碳经济转型。然而在中国目前每年新建的约20亿m2住宅中,大多数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m2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节能措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据测算,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是现在的3倍以上。因此,建筑行业毫无疑问成为节能的重点。小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已为能源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现在面临的两大难题是新能源的发展以及节能与减排。中国发展及改革委员会在"十二五"规划中设定了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使用率占比总能源消耗到12%~13%的目标。中国政府在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实际上来自于建筑物的能耗。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偏大,在我国新建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建筑能耗的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筑能耗是我国能源消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中国建筑业1980~2006年的相关数据,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建筑能耗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建筑能耗作为衡量我国经济结构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之一,其增长是必然趋势,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正确开展节能工作并控制建筑能耗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的对北方农村建筑节能改造进行研究,以济南一农村建筑为例,进行能耗分析,发现其单位面积耗热量高达80W/m2,保温效果差。将聚苯乙烯泡沫板铺设于维护结构内表面后,再次进行能耗分析,单位面积耗热量为45W/m2,热量散失减少了43.75%。最后计算并比较了不同厚度保温材料下其投资回收期,均在5年左右,当厚度为30mm时最经济。  相似文献   

15.
《住宅产业》2010,(1):76-76
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让世界瞩目。这一年,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面对2020年中国承诺单位GDP减排相对2005年下降40%~45%,如何行之有效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5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9.1%,完成了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标,扭转了十一五后3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9.8%的趋势。通过节能提高能效节约6.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十一五5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  相似文献   

17.
2003~2007年的中国城镇建筑能耗分类和地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昌平  陆宁  张静晓  李萍 《建筑节能》2009,37(12):51-56
介绍了国内建筑能耗统计的范畴和分析方法,考虑地域、功能和建筑能源使用的不同情况,把我国城镇建筑分为:北方城镇建筑采暖能耗、长江流域城镇采暖能耗、住宅除采暖外能耗和公共建筑除采暖外能耗等,依据国家的统计数据,运用获得的直接和间接转化的信息资料,给出了2003~2007年的各地区、各类别的建筑使用能耗和建筑面积情况,并对2003~2007各年的城镇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变动趋势和建筑能耗的趋同性进行了总体分析,进而给出了近年来建筑能耗、单位面积建筑能耗以及相应的能耗增长率的各省(市、区)排名,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各省(市、区)分项建筑能耗、预测中国城镇建筑能耗发展、探究中国建筑节能潜力、研究制定有效的国家和各省(市、区)的城镇建筑的有关政策措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巽伯  李平江 《砖瓦》2007,(11):35-38
1前言当前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迅猛发展,导致能耗和气体排放在世界上占有日益显著的地位。中国的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19.
城建企业实现低碳目标的产业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雪松 《浙江建筑》2010,27(8):56-58
通过对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节能减排等概念和经济特征的介绍,说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杭州市城建单位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治理途径和产业途径分析探讨,同时对物联网的作用和能耗结构及管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节约型城市与建筑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节约型城市建设和建筑节能的关系据有关统计和测算,当前我国的石油需求进口依赖度在40%以上,远远超过30%这一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上海进口石油超过用油总量的90%),可以说能源非常紧缺;但另一方面,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却是国外的数倍,即使是上海,单位GDP能耗也是日本的4.2倍,新加坡的3倍,美国的2.4倍,节能降耗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期间,对上海提出了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殷切期望。在最近召开的本市节能降耗工作会议上,韩正市长要求确保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