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乙醇冷浴辅助酶法提取大豆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向大豆酶解脱磷液(游离油、乳状液和水解液)中加入乙醇冷浴破乳,应用响应面优化分析方法对乙醇冷浴破乳条件进行优化。优化范围为:冷浴温度-30~-40℃,乙醇与脱磷酶解液体积比1∶(0.75~1.25),乙醇体积分数70%~90%,冷浴时间25~45 min。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良好,R2=0.952 1。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最优响应结果为:冷浴温度-34℃,乙醇与脱磷酶解液体积比1∶1.06,乙醇体积分数81%,冷浴时间36 min。在最优条件下,大豆油得率达到(91.25±0.61)%。  相似文献   

2.
响应面优化大豆乳状液冷冻微波解冻破乳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豆水酶法提油过程中产生乳状液难以破乳的问题,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微波解冻温度、微波解冻功率和微波解冻时间5个因素为自变量,以乳状液中油脂回收率为响应值,通过SAS9.2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冷冻温度-16.9℃,冷冻时间17.5 h,微波解冻温度62.4℃,微波解冻功率666.5 W,微波解冻时间10.5 min。在此最佳条件下,响应面有最优值为(96.89±1.43)%。采用显微成像观察法分析了水酶法提取工艺形成的乳状液中脂肪球分布情况,通过比对发现冷冻微波解冻破乳后脂肪球粒径明显增大,油脂更易释放。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冷冻温度、冷冻时间、解冻温度、解冻时间对水代法提取核桃油产生的乳状液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冷冻解冻破乳乳状液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冷冻解冻乳状液破乳的最佳工艺为:冷冻温度-20℃,冷冻时间10 h,解冻温度50℃,解冻时间15 min。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乳状液破乳率高达93.27%。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籽乳状液的冷冻微波解冻破乳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酶法提取普洱茶籽油过程中形成的普洱茶籽乳状液的冷冻微波解冻破乳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冷冻时间、微波解冻功率、微波解冻温度及微波解冻时间对破乳率的影响,得出冷冻微波解冻最优破乳条件为:-20℃冷冻时间4 h,微波解冻功率500 W,微波解冻温度50℃,微波解冻时间30 min。在最优冷冻微波解冻破乳条件下,破乳率可达到97.53%。  相似文献   

5.
在水酶法提取稻米油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乳状液,降低了稻米油的提取率。为了提高水酶法提取稻米油的提取率,以破乳率为指标,研究最佳乳状液破乳技术。首先优化了酶法提取稻米油的破乳时间及破乳温度,在此基础上,比较调节pH破乳法、CaCl2破乳法和乙醇破乳法的破乳效果,研究最佳破乳条件下乳状液粒径、Zeta电位的变化并观察破乳前后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稻米油乳状液最佳破乳工艺条件为采用调节pH破乳法,调节乳状液pH至7,60℃下300 r/min搅拌60 min。在最佳条件下,破乳率可达93.15%。经过破乳的乳状液油滴表面的蛋白膜被破坏,油滴之间发生聚集,平均粒径增大,Zeta电位降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冷冻-解冻的方法对紫苏籽水酶法得到的乳状液进行破乳,研究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微波解冻时间以及微波解冻强度对破乳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破乳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得出影响破乳率的因素次序为:冷冻温度微波解冻时间微波解冻强度冷冻时间。最佳的条件为微波解冻时间60 s,微波解冻强度450 W,冷冻温度-20℃,冷冻时间13 h,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破乳率为94.53%。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胚芽油水酶法提取乳化液的影响,确定最佳破乳工艺。选用离心、加热、调节p H、萃取等作为破乳手段,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破乳率的影响。所有处理都有破乳的效果,只是破乳的程度不一样,各种处理组合效果更佳。本研究建立的冷冻+超声微波解冻组合破乳工艺为:将乳状液在-25℃条件下冷冻24 h,超声波功率为:450 W、微波550 W协同解冻至乳状液解冻升至25℃;解冻后5 0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层清油,经测定回收率达到98%,而且属于低温的物理操作,营养成分损失很少,回收的为高品质的油脂。  相似文献   

8.
油茶籽油乳状液的碱法破乳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产生的乳状液,进行碱法破乳研究。以破乳率为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确定最佳破乳工艺参数为p H=9.0,温度60℃,时间45min,破乳率最大为90.15%。采用荧光标记技术对碱法破乳前后油滴变化进行观察,发现碱法破乳后油滴发生聚并,游离油更容易释放。  相似文献   

9.
水代法提取葵花籽油及乳状液的破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激光共聚焦电镜对葵花籽原料中的油体和蛋白质的分布状态进行了表征。再以脱酚葵花籽仁为原料,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探讨了不同的粉碎粒度对葵花籽提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平均粒径小于30μm时,葵花籽的游离油率最高。水代法的最高提油率为87.12%。然而,水代法提取葵花籽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含油量的乳状液难以破除。因此比较了不同的破乳处理方法,包括乙醇辅助、热处理、高速剪切、冷冻解冻及不同种类酶处理等方法的破乳效果,结果表明,冷冻解冻法破乳效果最优,破乳率为94.01%。乙醇辅助破乳法次之,破乳率为92.02%,使得最终葵花籽总提油率达到95.63%。将水代法制取的葵花籽油与市售压榨的葵花籽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代法所提油脂具有较好的品质,达到了冷榨一级油标准。优化的葵花籽油提取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优化无机盐破乳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秋实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4):304-306
针对大豆水酶法提油过程中产生乳状液难以破除的问题,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取NaCl浓度、盐反应时间、盐反应温度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乳状液中油脂回收率为响应值,通过SAS9.2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确定了最佳破乳率下的反应参数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NaCl浓度为5.6%,盐反应温度93.5℃,盐反应时间16min,破乳后油回收率最优值在87.92%。采用显微成像观察法分析了水酶法提取工艺形成乳状液中脂肪球粒径分布情况,通过比对发现无机盐破乳后脂肪球粒径明显增大,油脂更易释放。  相似文献   

11.
亚麻籽油因其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极易氧化变质,导致感官品质下降。粉末油脂技术不仅使油脂对环境的抵御能力增加,而且还降低或掩盖了油脂的不良味道、气味等。本文以普通玉米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反溶剂法制备了V型淀粉,与一定比例的亚麻籽油干法加热制备粉末油脂,并研究了复合温度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V型淀粉的吸油能力较好(1.54 g/g),优于商业多孔淀粉(1.08 g/g)。动态光散射及X射线衍射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V型淀粉制备的油脂粉末的粒径逐渐降低、相对结晶度逐渐增大,表明V型淀粉的单螺旋疏水空腔参与了对油脂的吸附。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温度升高油脂的扩散速度加快,较高温度下表现出了更高程度的复合;红外光谱显示,随着复合温度上升,1060/1022 cm-1峰值从0.81升至1.07,表明AS-NMS的短程分子有序性升高。该研究以V型淀粉为包埋壁材,生物相容性高,工艺简单绿色,为粉末油脂的加工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用于回收泄漏石油的非织造吸油材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油泄漏破坏自然环境 ,危害公众健康 ,污染饮用水且扰乱经济。用吸油物质来机械回收泄漏区域的石油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的主要措施之一。非织造吸油材料具有微小孔隙且强度高 ,能在某些恶劣条件下使用。非织造吸油材料的完整性能降低使用成本和回收成本。新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结合将带领新产品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13.
DHA藻油在花生油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添加0.2%、0.7%、16%、20% DHA(来源于DHA藻油,DHA含量按35%计)净含量的花生油的保质期;考察了20% DHA净含量的花生油在低温烹调条件下DHA的稳定性以及感官品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DHA藻油的花生油在62℃条件下放置28d后,过氧化值仍在国标规定的范围内,且未出现哈败及藻味;与未加热的...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对油棕种植材料研究及棕榈油产品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棕种植业与棕榈油加工业是马来西亚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与马来西亚有大量棕榈 油进口贸易,检验检疫工作繁重且多样。该文探讨马来西亚对油棕种植材料研究现状及主要棕榈油产 品生产过程和用途。  相似文献   

15.
微胶囊化粉末油脂制品表面油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国内外用于测定微胶囊化粉末油脂制品表面油的方法进行了概述 ,并且对有机溶剂直接萃取制品表面油的方法的萃取方式、溶剂种类、料溶比、萃取温度、萃取次数以及样品称量范围等方面对表面油测定值准确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于彤  张翠荣 《中国油脂》1998,23(2):59-61
对葵花籽油、线麻油的环氧化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两种环氧化工艺,得到了不同环氧值的产品,对产品的环氧值、折光率、碘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本产品作为增塑剂添加到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显示了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利用色差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不同油温浸提辣椒油的色泽、挥发性成分及辣椒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温为140℃时辣椒油色泽鲜红,随着油温上升,辣椒油的色泽逐渐变亮,红色程度降低;当油温超过180℃后,辣椒油色泽明显变暗变黑.辣椒油中挥发性成分共有58种,分为13类,分别为醛类化合物、醇类化合...  相似文献   

18.
大蒜精油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特性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了大蒜精油对花生油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大蒜精油对花生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添加了大蒜精油的花生油应尽量贮存于低温条件下;VC、柠檬酸、酒石酸对大蒜精油的抗氧化作用均有协同增效作用;大蒜精油与合成抗氧化剂混合使用时,其抗氧化能力均好于只添加单一抗氧化剂的效果;使用0.2%大蒜精油和0.04%大蒜精油+0.005%PG为花生油的抗氧化剂时,可使花生油在20℃下的贷架寿命由4.2个月延长至24.3个月和14.1个月。  相似文献   

19.
为了快速简便地鉴别核桃油掺伪,利用电子鼻技术鉴别核桃油中掺入大豆油、菜籽油及玉米油,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式分析(LDA)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PCA方法可以鉴别核桃油掺入大于20%大豆油、7%菜籽油和7%玉米油;采用LDA方法可以鉴别核桃油中掺入大于1%大豆油、1%菜籽油和7%玉米油,LDA方法比PCA方法能更加有效地鉴别核桃油中掺入大豆油、菜籽油和玉米油的现象。电子鼻技术可以作为鉴别核桃油掺假的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20.
植物油萃提大蒜精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大蒜破碎后加入精炼植物油直接常温浸提大蒜精油,通过研究大蒜切碎度、搅拌时间、大蒜与植物油质量比、搅拌速度等因素对成品大蒜油中蒜素含量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切碎度为细颗粒、搅拌时间为24h、大蒜与植物油质量比为1.0、搅拌速度为低速(168r/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