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GC/MS对甘牛至油中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通过质谱库检索,保留指数比对,分析并确定了58个化合物,占甘牛至油香味成分95.61%,采用保留指数来鉴别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提高了对甘牛至油中成分定性的准确性。通过香气分析,确定了甘牛至油中关键致香成分分别为芳樟醇、α-松油醇、1,8-桉叶素、乙酸芳樟酯、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莰烯、β-石竹烯、桧烯、樟脑、龙脑等,为甘牛至油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通过质谱库检索,保留指数比对,分析并确定了60个化合物,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占甜橙油香味成分98.69%,结合香气评价,确定了甜橙油中关键致香成分为柠檬烯,月桂烯,芳樟醇,癸醛,α-蒎烯,桧烯,辛醛,α-松油醇,丁酸乙酯,香茅醛,壬醛,正壬醇等。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剂直接萃取结合溶剂辅助风味成分蒸发的方法,提取产自云南怒江的新鲜草果壳和种仁中挥发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检测器联用仪对所得提取物进行分析。通过与标准品的香气特征、质谱、保留指数进行比对,从中鉴定出30种香气活性成分,包括烯烃13种、醇10种、醛6种、醚1种。以2-辛醇和2-异丙基苯酚为内标,对27个香气活性成分进行定量;使用定量结果和阈值,计算其中22种成分的香气活性值。根据香气活性值,确定出新鲜草果壳和种仁中关键香气成分分别为17种和16种;其中1,8-桉叶素、(+)-α-蒎烯、反-2-辛烯醛、反-2-癸烯醛、β-罗勒烯、芳樟醇、α-松油醇、榄香醇、反-橙花叔醇、β-蒎烯、桧烯和4-萜烯醇是新鲜草果壳和种仁共有的关键香气物质,它们使二者香气具有相似之处;而香叶醛、α-水芹烯、橙花醛、萜品油烯、反-2-十二烯醛、β-月桂烯、正己醛、d-柠檬烯和β-石竹烯是导致二者香气有所不同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4.
研究佛手精油的挥发性物质和关键香气成分。佛手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对挥发性物质和香气成分进行分析。GC-MS-O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34.69%)、γ-松油烯(20.42%)、β-甜没药烯(4.59%)。采用稀释法和强度法分析发现D-α-蒎烯、D-柠檬烯、β-芳樟醇、别罗勒烯、4-松油醇、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的香气强度;D-α-蒎烯、β-蒎烯、β-罗勒烯、橙花乙酸酯、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风味稀释因子。综合分析认为D-α-蒎烯和α-佛手柑烯是佛手精油的关键特征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5.
分析布枯叶油中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通过质谱库检索,保留指数比对,分析并确定出布枯叶油中46个成分,占布枯叶油挥发性成分的86.21%。主要成分为:胡薄荷酮(29.51%)、柠檬烯(16.50%)、异薄荷酮(10.05%)、薄荷酮(7.30%)、异胡薄荷酮(4.26%)、α-蒎烯(2.06%)、3-甲基环己酮(2.03%)、月桂烯(1.96%)、2-羟基薄荷酮(1.68%)、β-蒎烯(1.28%)和(E)-β-罗勒烯(1.25%)。通过保留时间指数来鉴别顺反同分异构体,提高了天然香原料中化合物定性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布枯叶油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比较广西百色地区台农、贵妃、红象牙、金煌、桂七芒的果实、果皮和果叶香气成分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种芒果的果实、果皮和果叶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并对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5个不同芒果品种的15个样品中共检测出66种主要香气成分,以烯类为主,烯烃和酯类为辅,共同作用形成芒果独特香气,其中烯类又以单萜烯为主;5个品种共含香气成分β-蒎烯、莰烯、α-蒎烯、β-罗勒烯、γ-松油烯、β-月桂烯、萜品油烯和石竹烯,但含量各不相同,同品种不同部位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对品种共含的8种香气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175%,8种香气物质的不同含量构成了芒果的典型香气。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香柠檬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质谱库检索,保留指数比对,分析并确定出香柠檬油中的53个成分,占香柠檬油挥发性成分的98.24%。香柠檬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17.59%)、乙酸芳樟酯(15.25%)、对伞花烃(12.83%)、γ-萜品烯(10.96%)、柠檬烯(6.29%)、萜品油烯(5.10%)、α-蒎烯(4.53%)、芳樟醇(3.80%)、月桂烯(2.98%)、α-萜品醇(2.40%)、乙酸香叶酯(2.26%)、对甲基苯异丙醇(1.76%)、橙花醇乙酸酯(1.67%)、邻伞花烃(1.54%)、醋酸辛酯(1.27%)、α-萜品烯(1.04%)、桉叶油醇(1.04%)、β-石竹烯(1.01%)等。其中,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共40个,占香柠檬油挥发性成分的81.97%。对香柠檬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的香气进行了分析,为产品开发和调香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D)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对甜橙树四种不同器官提取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果实皮油、果汁油、橙花油、橙叶油等四种精油的香气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并从中检出56种化合物,主要香气物质为柠檬烯、乙酸芳樟酯、芳樟醇、α-松油醇、乙酸香叶酯、乙酸橙花酯、香叶醇、罗勒烯、月桂烯、β-蒎烯等,从不同器官提取的香精油所含香气成分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研发人员调配香精时对橙油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绿茶为茶坯、槐花为花源,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分析花茶配比、窨制时间、窨制次数对槐花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探讨窨制过程的最佳技术条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槐花绿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槐花与绿茶配比3:5、窨制时间4 h、窨制次数3次为槐花绿茶窨制的最佳技术条件;槐花绿茶中主要存在(E)-β-金合欢烯、α-蒎烯、苯甲酸甲酯、萜品油烯、1-甲基萘、茉莉酮、2-庚酮、吲哚、对甲苯甲醚、3-蒈烯等特征性香气成分,其中α-蒎烯、萜品油烯、苯甲酸甲酯、3-蒈烯对槐花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更大,相关系数依次为0.86、0.83、0.82、0.77。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鲜榨锦橙汁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萃取头对鲜榨橙汁香气成分的萃取差异。结果表明:从鲜榨橙汁中共鉴定出53种香气成分,包括烯烃类、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其中的主要香气化合物为柠檬烯、β-月桂烯、芳樟醇、α-松油醇、4-松油烯醇、丁酸乙酯、辛醛、α-蒎烯、β-水芹烯等物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香叶油中化学成分,利用峰面积归一化定量,通过质谱检索,辅助保留指数比对定性,香叶油中61个化学成分得到确定,占其挥发性成分含量的86.217%,结合保留指数分析香叶油中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提高了定性结果的准确性。香气评价结果显示,香叶油中关键香味成分为香茅醇、香叶醇、甲酸香茅酯、薄荷酮、甲酸香叶酯、异薄荷酮、惕各酸香叶酯、玫瑰醚、丁酸香叶酯等。  相似文献   

12.
GC-O-MS法检测句容产区巨峰葡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句容产区巨峰葡萄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富集巨峰葡萄浆果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香气成分经质谱标准谱库检索并结合保留指数及嗅闻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巨峰葡萄中共鉴定出50 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占检出香气总量93.05%,并对各香气化合物进行分类分析,确定14 种巨峰葡萄香气的特征成分及香气轮廓。结论:与其他产区巨峰葡萄特征香气成分对比,产区因素可能是导致不同葡萄产区巨峰葡萄特征香气成分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During the encapsulation of aromas by spray-drying, some volatile components may be lost; consequently, the sensory profile could be modified in the final product. Therefore, the selection of the carrier matrix for the encapsulation is crucial to obtain high aroma retention and long shelf-life stability, reduce aroma oxidation and increase physical stability of the powder. With the aim of studying the use of trehalose for the encapsulation of orange essential oil, emulsions were prepared containing mixtures of trehalose–maltodextrin (TMD) and sucrose–maltodextrin (SMD). Two modified starches were used as emulsifiers. The emulsions were spray-dried and stored at 25 and 37 °C. The aroma reten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 and by sensory evaluation. In addition, som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orange essential oil powders, such as water sorption and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 g), were determined. The sensory profiles obtained for TMD and SMD were different: TMD formulations retained mainly limonene, while SMD retained mostly α-pinene and myrcene. The modified starches (Capsul and Hi Cap) used as emulsifiers also affected the retention of certain volatiles. Therefore, the selection of components in the carrier matrix is relevant to the retention of aromas in orange oil powders. Regard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TMD formulations presented better characteristics in comparison to SMD, particularly due to the higher T g values. The high aroma retention levels and the goo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promising results in relation to the inclusion of the developed formulations in dehydrated citric juices.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山楂红酒中香气成分的性质,预测其色谱保留时间,采用MATLAB软件有关自编程序,运算得到了山楂红酒中香气成分的分子价连接指数(mXtV)和电拓扑状态指数(Ei)。通过优化筛选,确定了分子价连接性指数的0XpV、1XpV和4XpV、电拓扑状态指数的E1和E12共5个参数,并建立了山楂红酒中香气成分色谱保留时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其相关系数为0.979,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将这5个参数作为反向传播算法(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变量,香气成分的色谱保留时间作为输出层变量,采用5∶5∶1的网络结构,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总相关系数为0.998,得到的色谱保留时间的预测值与实验值颇为吻合,相对平均误差为3.31%。结果表明,山楂红酒中香气成分的色谱保留时间与5种结构参数之间呈现良好的非线性关系,模型较好地揭示了香气成分色谱保留时间的递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分析红枣白兰地风味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直接进样法,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对红枣白兰地风味成分进行质谱、保留指数和嗅闻3种方法的定性分析,并结合气相色谱-三内标法对风味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同时结合气味活度值和香气强度值评价其主要成分对总体风味的贡献。结果表明:经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分析,共检出56种化合物,其中鉴定结构的有52种,占红枣白兰地总风味成分的99.72%;气味活度值及香气强度值分析表明,乙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酸、丁酸、戊酸和己酸为红枣白兰地的主体香气成分,乙酸-2-苯乙酯和苯丙酸乙酯赋予了红枣白兰地一定的枣香味。该结果为研究红枣白兰地的风味和品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菠萝香气成分色谱保留时间与其结构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在分子拓扑理论基础上,计算了44种菠萝香气成分的分子价连接指数(mXtV)、分子形状指数(nK)和电拓扑状态指数(Ei)。优化筛选了分子价连接性指数2XVp和4XcV、分子形状指数1K和2K、电拓扑状态指数的E8和E13共6个参数,将其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变量,香气成分的色谱保留时间作为输出层变量,采用6∶3∶1的网络结构,获得了令人满意的QSRR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总相关系数为0.995,计算得到的色谱保留时间的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结果表明,菠萝香气成分色谱保留时间与6种结构参数之间呈现良好的非线性关系,模型能较好地揭示香气成分色谱保留时间的递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炒籽温度对茶油关键香气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并比较海南和湖南两地产热榨茶油的香气成分与感官品质间的相关性和差异,通过HS-SPME-GC-MS分析海南茶油及不同炒籽温度处理的湖南茶油的香气成分组成,计算ROAV值确定其关键香气成分,并进行感官分析,建立PLS模型。结果表明,海南茶油和湖南炒籽茶油中最主要的香气成分为(E)-2-癸烯醛、壬醛、苯乙醛、2,5-二甲基吡嗪和3-乙基-2,5-二甲基吡嗪;随着炒籽温度升高,炒籽茶油的黄色评分降低,红色、褐色显著升高,茶油清香味逐渐减少,烤香味逐渐增加;海南茶油均具有较强的茶油清香味和烤香味,湖南炒籽茶油在较高温度处理下会产生相似的烤香味,但茶油清香味普遍低于海南茶油,因此湖南产茶籽通过海南传统高温炒籽方法制得的茶油,其香气与海南茶油仍有一定的区别。此外,对关键香气成分与感官属性建立PLS模型,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为0.901,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热榨茶油香气品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17种不同产地红花椒为原料,油炸法制取花椒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红花椒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鉴...  相似文献   

19.
马钤  胡涛  郭川川  李镓  熊伟 《中国酿造》2023,42(3):235-240
为提高甘松精油提取效率,该试验以精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了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甘松精油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甘松精油最佳条件为NaCl含量3%、料液比1∶5(g∶mL)、浸泡时间5 h、蒸馏时间4 h。此优化条件下甘松精油得率为3.72%。GC-MS结果表明,共检测出56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主要成分多为萜类化合物,且以倍半萜数种类最多。该研究优化了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甘松精油的工艺,可为甘松精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