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建筑》2013,(21):6-15
本次沙龙关注当代建筑展览,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展览发展现状及其具有哪些特征,与国际的建筑展览领域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差距,建筑展览的体制和机构设置的状态如何,建筑展览和理论、批评、建筑实践的关系如何,它是否能够为建筑实践总结经验和指明方向,策展人的机制和目前建筑策展人的学术水准如何,未来中国建筑展览的前景如何,如何建立建筑文化的机构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基金会,从而推动中国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历史,理论、批评、出版体系。沙龙邀请了上海的一组学者,策展人和执业建筑师围绕以上的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将结合自身策展或参与国内外重要建筑展览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建筑师和策展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和"未来"。  相似文献   

2.
姜爽  李翔宁 《时代建筑》2011,(6):124-127
文章针对纽约MoMA的建筑展览,按照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历任建筑部主任任职的顺序和时间段落,纵向梳理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展览的发展历史,勾画了策展人和展览理念的演进和变迁,从这个侧面展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展览理念。  相似文献   

3.
秦蕾  杨帆 《城市建筑》2013,(21):29-30
本文介绍了"上海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中有关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专题研究展"中国当代建筑展览文献展"的概况,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状况、特点、主要问题,以及展览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克扬 《城市建筑》2013,(21):22-24
建筑展览是展示建筑项目还是建筑思想?特定时期的建筑展览往往对于建筑学有着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本文认为建筑议题和建筑空间的展示与社会生活与技术领域所事实界定的"结构"与"系统"有关。建筑展览的社会影响正来自于建筑理论的现实土壤,讨论这样的展览无法离开特定的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5.
徐珂 《建筑创作》2022,(3):170-174
本文基于“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及先导展”的策展实践,立足数字化浪潮下建筑与城市类展览的更新迭代,回溯建筑展览的起源,分析相关展览的分类及特点,并对建筑展览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一方面将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置于建筑展览史之中,对其策展理论、空间策略及对首都城市文化空间塑造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展望后疫情时代建筑城市展览从线下走向数字孪生,推动城市建筑领域的大众化传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6.
<正>"感知空间:建筑之重新想象"这个题目并不简单:要求在皇家艺术学院华丽的鲍扎式空间——这一传统的展览环境中,表现出建筑的体验性和力量感。建筑类展览中常常包含大量的图纸、照片和模型的展示,但这种方式也让我们远离了近距离接触建筑时产生的体验感。而在此次展览中,我们想探索能否让展览不仅仅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单纯的视觉效果,而是让人感知在一座建成的建筑内部的感受。此外,我们也想试试能否通过策划展览鼓励参  相似文献   

7.
史建 《城市建筑》2013,(21):20-21
文章以建筑展览为节点,通过比较设计和当代艺术展览与建筑展的合作/"代差",指出国内专业建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理想的专业展览应具有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柏林,国际建筑展览之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柏林是一个具有举办国际建筑展览传统的城市,曾先后举办过多次国际建筑展览,为柏林积累了大量的建设和组织经验。本文以柏林国际建筑展览的历史发展为顺序介绍了柏林历次国际建筑展览的建设内容和设计特点,展现了国际建筑展在柏林城市和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并简评其学术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展览建筑是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室内照明能耗占比较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节能潜力。以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竞赛的获奖作品为例,从建筑设计、材料选取、空间组合等方面,研究展览建筑中的自然采光技术策略。将自然光最大限度引入建筑,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吸光的海绵",满足展览建筑内部的基本自然采光需求,降低日间人工采光的频率,节约照明能耗。此外,运用太阳能板供应建筑内部夜晚基本的展览照明,实现建筑自身低能耗目标。希望为展览建筑及一些相关建筑的自然采光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08-2014展览     
正展览名称:中国当代建筑展展览地点:鹿特丹,荷兰展览时间:2008展览名称: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展览地点:罗马,意大利展览时间:2011展览名称:超轻村·岩排溪村,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展览地点:深圳,中国展览时间:2011展览名称:德国中国文化年,建筑中国100展览地点:曼海姆,德国展览时间:2012展览名称:第13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异化展览地点:威尼斯,意大利展览时间:2012  相似文献   

11.
陈爱东  郑利  陈韬 《施工技术》2002,31(11):21-22
在深圳创维数字研究中心观景厅大跨度钢结构连廊施工时 ,重达 36 0t的钢连廊采用滚轮装置 ,在卷扬机牵引力作用下高空整体滚动移位 ,从一塔楼顶悬空跨越 4 7m与另一塔楼相连接  相似文献   

12.
《世界建筑》2009,(5):114-115
设计一个没有围墙的美术馆 住在艺术里是很美妙的一件事,站在淡水喘息的老街尾.我们开始这样设计,这个美术馆的基地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范围,首先,我们先张罗出口的样子,然后我们用基地里最老的房子作为最重要的表演空间,希望让年轻人都来.接下来找寻艺术家可以住下来创作的窝.最后大家一起来设计这条生活的艺术大街,喘息的老街尾开始她的第二春.浑身艺术味。  相似文献   

13.
《世界建筑》2004,(11):40-41
印度大使馆是坐落于蒂尔加腾大街的一排独立式别墅型建筑之一。它的临街立面平整,只审美观点代共入口处的中庭圆柱所打断,过往行为可通过这晨向内一瞥。从街道上看建筑,它像一个巨大的石块,然而,在它的内部,空间秩序的安排却相当复杂,在建筑中部还有一个葱翠的绿色花园天井。同为方形平面的建筑与花园相互对应,正如入口中庭与环绕其四周的柱墙一样,体现着虚与实的空间关系。,运用在外墙上的来自印度的红色沙岩使建筑的方形外观极富表现力。公众通过临街入口的圆柱中庭进入大使馆。在这里,来访者可以进入围绕着中庭的所有不对外开放的区域,其中包括另有专门入口的领事馆,以及与其领接的可由守卫监控的主厅。从这里,访客可以直接进入礼堂,它的室外通向花园天井。公共区还包括一个展览馆,邻接着一个图书馆和正值商务中心。这个项目的设计意图,是将传统的印度艺术与手工艺转化为一种现代的建筑语言。  相似文献   

14.
宋鸣笛  王鲁民 《新建筑》2012,(4):148-151
廊院式和合院式是汉地传统住宅院落构成的两种基本模式,从构成逻辑及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出,廊院式比合院式出现得更早,且在古典建筑系统中等级上高于合院式。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中国古典建筑系统主导的地域,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建设住宅时更倾向于选择廊院格局。  相似文献   

15.
陈立缤 《时代建筑》2014,(4):142-147
文章介绍了英国维克菲尔德市赫普沃思美术馆美术馆的设计。美术馆根据建筑基地设计条件衍生出一个无主立面的形态,看似由多个不规则体量交融而成的集合体,这种安排实则满足了美术馆内部功能组织需求,大小形态各异的单元体代表各自独特的空间,与周围沿河分布的磨坊及仓库等老建筑环境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这个建筑将用于收滕普利策奖创始人家族的藏品.建筑位于美国中部的圣路易斯.在那里,市中心因多年的效区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此建筑就位于建筑中的文化区一隅.普利策先生和夫人在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希望这个博物馆能够成为这个区的文化中心.根据周围的环境和项目需求,我们提出设计一个类似于住宅尺度的博物馆,内部包括所有现代艺术展示设施.  相似文献   

17.
A work of art is usually experienced in a state of contemplation within a gallery. Placed in an hermetic enclosure and protected against decay from heat, light and time, it is viewed but rarely touched. No trace or mark is left by those that see it. This is not the familiar experience of a building, but architecture is regularly defined as an art, from which it acquires much of its status. To discuss this contradi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ork of an artist, Donald Judd, noted for his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a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OE) study conducted in an old fabric building called “La Violeta”. This structure has been recently converted into a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 La Violeta is located in Puebla City, Mexico. The building dat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it was built and used as a textile factory until the first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POE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new use of the building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Methodology involves historical research of the building, analysis of the conversion strategy, walk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 user survey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re-utilization strategy used in the building and its current use are included in the survey, such as “How do people perceive the space regarding its functionality, accessibility, and comfort?” Although the re-utilization process destroyed several historic elements, the re-use of old industrial spaces that otherwise would be obsolete and disused seems pertinent. Developing small renovation projects as part of an integral and wider project seems feasible. Users perceive the building as comfortable but not properly advertised as an art gallery, and its location is difficult to find.  相似文献   

19.
高明志 《山西建筑》2011,37(21):33-35
指出输煤廊结构在锅炉房中是主要的辅助生产构筑物,针对输煤栈桥结构设计时风荷载的取值问题,从风荷载作用的原理出发,参考有关文献及相关规范,提出了确定栈桥结构风荷载值的一种简单方法,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高度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得到快速发展,但综合管廊与其他类型地下空间的分离导致城市发展遭遇诸多问题。为了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集约高效发展,必须将综合管廊纳入城市地下空间实现一体化设计和建设。通过案例研究和资料总结,以建筑设计的视角,研究综合管廊与不同功能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模式,包括综合管廊+地下车道、综合管廊+地下商业+地下停车、综合管廊+地铁+地下商业+地下停车、综合管廊+地铁+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地下车道4种,探讨其适用情况及优缺点,以及与点状、线状、围合式、商业街式4种类型建筑综合体地下空间的3D接口模型。该论文的研究在原有“建筑-城市一体化、建筑-交通一体化”基础上提出了建筑-城市市政一体化理论,在建筑设计方法上提出了管廊与城市地下空间接口的多种模式,对城市空间立体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