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润滑乳化油乳化剂的选择及乳化原理,详细论述了水及带羟基基团的低分子化合物对OP-10乳化基础油的作用机理,同时研究了温度对乳化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乳化油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通过多次乳化实验筛选的以Span、Tween系列为主的复配乳化剂进行柴油和重油的掺水乳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ST炙主的复配乳化剂可以减少乳化剂的加入量,提高乳化油的稳定性,降低乳化油的成本,进一步改善了乳化技术。通过对馏分油和不同掺渣比的油品的乳化研究得到了大量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温度、助添加剂、乳化方式贮存温度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并且比较了乳化油与未乳化油的粘度及凝固点,考察  相似文献   

3.
对在汽油机上应用掺水乳化油进行了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揭示了汽油机燃用掺水乳化油是降低油耗,改善排放特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在汽油机上推广应用乳化油,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采用通过多次乳化实验筛选的以 Span 、 Tween 系列为 主的复配乳化剂进行柴油 和重油的掺水乳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 S T 系列为主的复配乳化剂可以减少乳化剂的加入量,提高 乳化油的稳定性,降低乳化油的成本,进一步改善了乳化技术。通过对馏分油 和不同掺渣比的油品的乳 化研究得到了大量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温度、助添加剂、乳化方式、贮存温度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并且比较了乳化油与未乳化油的粘度及凝固点,考察了乳化油粘度、凝固点的变化情况以及含水量、温度和乳化剂加入量对它们的影响,为乳化油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以“微爆”理论为基础,首次将重油乳化技术应用于重油催化裂化,改进了传统的雾化方式,进一步减小了雾化液滴的粒径,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石油中间乳化油破乳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减少油田采油对环境的污染,研究了中间乳化层的性状、组成。复配出一种新型特效的破乳剂,首次将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聚合铁及棉花消糖剂复配在一起作为乳化油的破乳剂,并进行了破乳效果试验,找出了该破乳剂的最佳使用条件。中间乳化油破乳后,最高脱水率为96.4%。在理论上对破乳机理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由用国产RSO-4燃烧分析仪与APPLE-Ⅱ配套测试系统测出的柴油掺水乳化油在柴油机气缸内燃烧时的示功图,压力升高率变化及燃烧规律等乳化油燃烧特点来阐明乳化油燃烧的微爆效应。  相似文献   

7.
微波催化载铁GAC处理乳化油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铁离子附载量的颗粒活性炭(GAC)在微波条件下对乳化油废水进行处理,通过正交试验,讨论了微波催化氧化处理乳化油废水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油去除率探讨了乳化油废水催化氧化动力行为.结果表明,微波作用时间是乳化油废水处理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最佳工艺条件为:GAC上Fe离子附载量为33.32 mg/g、微波处理功率为720 W、微波处理时间为45 min,出水COD值及油含量达到排放标准.在乳化油废水的微波催化氧化处理过程中,油去除率与处理时间的关系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复配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以复合型矿物油作为基础油研制出一种新型乳化油.用该乳化油配制的乳化液具有良好的清洗、冷却、润滑、防锈、防霉性能,其使用寿命为一般乳化液的2~3倍.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L-1防锈乳化油的配方组成,对几种乳化剂的乳化性能做了比较实验.为了使乳化体系稳定,确定了稳定剂的用量.实验证明L-1防锈乳化油具有良好的防锈性和乳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PVDF管式膜处理乳化油废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PVDF管式膜处理含乳化油废水,研究了膜面流速、运行时间等操作条件对膜通量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清洗方法的清洗效果,确定了合适的操作条件。在此操作条件下,对1g/L的乳化油废水,膜的稳定通量为60 L/(m~2·h),乳化油截留率达99%,处理后油含量<10 mg/L,完全达到回用和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1.
石蜡乳状液粘度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剂在油中法———将乳化剂溶于油相,加入一定量水混合,加热搅拌合成石蜡乳状液。考察了乳状液粘度与合成中水浓度的关系;粘度与合成中乳化剂用量的关系;粘度与合成中搅拌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乳化水用量小于60%时,乳液为W/O型;而大于60%时,转相为O/W型,且随含水量的增加,粘度减小。在合成中,乳液粘度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加,搅拌速度的加快而增大。实验结果与理论相吻合,并证明了随粘度的增大,乳液状态越稳定。  相似文献   

12.
柴油乳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新研制的乳化装置和拟订的乳化工艺。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乳化柴油的物理特性、节油机理以及乳化油对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新研制的乳化装置简易可行;配制的乳化油成本低,稳定性可满足要求。通过柴油机台架和实际运行试验,表明可节油6—8%以上。  相似文献   

13.
复配了一种用于注蒸汽开采稠油的耐高温乳化降粘剂 ,该降粘剂采用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少量无机盐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使用时 ,将该降粘剂稀释成水溶液 ,并以一定的比例与稠油混合 ,搅拌后使稠油乳化 ,并在相同条件下 ,选用不同的降粘剂 ,对其降粘性能进行测试和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该降粘剂降粘性能好 ,降粘率大于 99% ,且耐高温 ,当温度达到 3 0 0℃时 ,其降粘衰减率小于 0 .1 %。在蒸汽条件下 ,利用该高温下稳定的高效降粘剂 ,高温下乳化稠油 ,降低粘度 ,且温度在 50℃左右时 ,原油乳化效果理想 ,确保不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 ,同时有效地乳化了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蜡质以解除由其产生的堵塞 ,改善了高稠原油的开采和输送性能 ,大幅度提高油井产量  相似文献   

14.
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硅油乳液制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采用均匀设计与调优软件进行乳化剂配方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优化,考察了表面活性剂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最佳配方。结果表明,配方中的表面活性剂间均有强烈的协同作用,最佳配方:ω(X1)=30.14%,ω(X2)=23.69%,ω(X3)=22.45%,ω(X4)=13.05%,ω(X5)=10.67%。制备的硅油乳液稳定性好,在3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30min不分层、不漂油。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大庆油田在N区进行国产表面活性剂植物油羧酸盐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用进口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其成本较高,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大庆油田首次在N 区应用植物油表面活性剂。试验采用PBH-808E羧酸盐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室内岩心驱油实验及实际矿场实验,对三元复合驱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20%以上;原油乳化是影响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跟踪调整体系黏度,提高试验效果。试验结果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了解辽河油田稠油的驱替方式,依据现场采出含水原油乳状液的含水率及矿化度,确定配制模拟原油乳状液的盐水配方及油水体积比。用聚丙烯酰胺聚合物和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制备了模拟乳状液,考察了乳化时间和搅拌速度对模拟原油乳状液运动粘度的影响,并用同一种破乳剂对模拟乳状液和现场采出乳状液进行了破乳脱水实验。结果表明,在乳化时间为6h,搅拌速度为2400r/min时,制得的乳状液与现场采出液的运动粘度接近。在破乳剂的脱水实验中得到了相似曲线,证明该模拟乳状液可以替代现场采出乳状液来对破乳剂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中离子矿化度较高,悬浮颗粒半径较大,原油乳化严重,形成了O/W型乳状液,体系黏度较大,成分较复杂,使三元采出液这种复杂的污水体系,在进行油水分离时,很难靠常规沉降处理方法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通过室内沉降实验,研究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体系在不同沉降时间、沉降温度条件下的沉降效果,明确三元和聚合物驱体系混掺后沉降效果及技术界限。实验结果表明,三元采出液中混掺聚驱采出液有助于降低三元采出液中油水的分离难度,从混掺污水的水质特性分析,将三元采出液与聚驱采出液混掺,不但可以降低污水处理难度,而且更加有利于现有油田三元采出水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且三元采出液与聚驱采出液的最佳混掺比1∶3,最佳混掺沉降时间界限为8 h。  相似文献   

18.
乳化技术-原子吸收法测定涂料催干剂中钴、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涂料催干剂样品溶解在体积比为1∶1的丙酮-甲基异丁基酮混合溶剂中,再用乳化剂OP将样品溶液乳化而配制成均匀、透明或半透明的样品乳浊液,建立了乳化技术-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快速测定涂料催干剂中钴、铅的新方法。介质对试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和火焰的燃烧性质无影响,试液的粘度与水的粘度一致,可以以水为参比。用工作曲线法测定,对样品处理条件、介质的影响、线性范围、背景吸收干扰及检出限进行了考察。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9%,加标回收率为95.4%~104.3%。质量浓度线性范围:钴为0~10mg/L、铅为0~12mg/L。检出限:钴为0.067mg/L、铅为0.17mg/L。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IAEC?1306H(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羧酸)与醇溶液和碱剂的复配体系对稠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相同的条件下,麦芽糖醇对稠油的降黏效果优于山梨糖醇,NH3·H2O对稠油的降黏效果优于IAEC?1306H和醇溶液;NH3·H2O和IAEC?1306H对稠油的降黏效果相似,随着NH3·H2O体积分数和IAEC?1306H质量分数的增加,稠油黏度逐渐趋于平稳;山梨糖醇、麦芽糖醇分别与IAEC?1306H复配形成的二元体系,对稠油的降黏效果基本一致,并且由于碱剂自身的性质,碱剂与IAEC?1306H复配更有利于稠油的降黏;NH3·H2O、麦芽糖醇与IAEC?1306H复配形成的三元体系,对稠油的降黏效果较好,降黏率达到96%以上,而且NH3·H2O、IAEC?1306H、麦芽糖醇用量较少。  相似文献   

20.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挖潜优质储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其地面采出液处理工艺技术及运行参数的优化设计依然是该化学驱技术工业化推广面临的一项挑战。通过多因素正交实验考察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的乳化行为及其破乳脱水影响因素。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与温度和含水率的影响相比,采出液中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和聚合物质量浓度对体系分散性和电负性影响的显著性值更低,反映了二者对采出液乳化稳定性有更大的贡献,从而导致采出液的破乳性能下降。结果表明,提高破乳温度、延长破乳时间的单一作用机制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该类采出液的脱水率和降低其分离后水中的含油量,同时,水相pH的提高与流场强剪切效应会进一步恶化破乳脱水效果及分离后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