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暗示了其自身在战争中的困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本文旨在发掘《幕间》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分析伍尔夫在最后一部小说中写作手法的转变,揭示《幕间》在英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以及女作家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为艺术寻求出路的最后努力。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分析日本战后派作家野间宏的两部小说即《脸上的红月亮》和《崩溃感觉》中的主人公形象,揭示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日本国民,尤其是给一部分有知识、有一定良知的日本国民造成的不可痊愈的心灵创伤。作家从对人性摧残的层面强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相似文献   

3.
徐贵祥是当今军旅文坛上很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和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的热播使他的人气如日中天。其《马上天下》以崭新的英雄形象塑造和独特的战争创作观又赢来了读者的如潮好评。笔者在细读作者多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梳理徐贵祥战争小说创作观的演变,条分缕析出新作其令人击掌的战争观的滥觞与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对战争创伤的记忆书写,海勒以非线性叙事和重复叙事再现心理创伤.运用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结合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析小说的创伤叙事,以此证明《第二十二条军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一部创伤小说.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妻妾成群》与《简爱》、《红粉》与《小巷深处》,分析了苏童的“女性化”小说在叙事模式和思考方式方面与女性作家及现实主义作家的不同。认为苏童的小说描写女性相互间的争斗,揭示她们性格中固有的缺陷和自身文化的局限,他以比女作家更“女人”、比男作家更深刻、比一般现实主义作家更具先锋性的写作姿态,开创了为大众所喜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历来被看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战争与和平》是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之一,但是仔细阅读便会发现,该作存在着对非理性现象的大量描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人物变化莫测的心理现象和对人物本能欲望等的揭示;二是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上,战争的发生、发展,甚至胜负都存在着偶然性;三是表现在对历史的态度上,历史的发展存在着神秘性和不可知性。作者的这一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逾越"之举,非但没有破坏作品的艺术性,反倒使得《战争与和平》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从非理性视角出发对作品加以研究,将会得出些许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依据,分析《幕间》中的“狂欢化”因素,包括历史剧与观众的互动、历史剧中的戏仿以及小说中的文字游戏,从中暗示伍尔夫在环境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形式的改革及其对完善英国文学、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所做的最后努力。  相似文献   

8.
《采薇》一诗不仅以句取胜,尤其以篇取胜。全诗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对比艺术的表现手法,从整体上呈现了军人弄于常人的战争观念,刻画了戍卒们苦不堪言、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了诗歌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法籍华裔作家山飒的《围棋少女》一书摘取了2001年法国中学生龚古尔奖的桂冠,成为2001~2002年度法国最畅销小说之一。本文从世界主义的角度解读作品受到如此青睐的原因,得出结论:小说痛斥战争狂热分子的野蛮行径、歌颂人性,因而赢得了西方读者的普遍好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小说《一路格桑花》的结构特点,以及作品中对都市文明和雪域文化交织碰撞的反映。对小说的人物塑造提出了批评,认为作家有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笔下人物的嫌疑,所塑造的几个女性形象都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小说《一路格桑花》的结构特点,以及作品中对都市文明和雪域文化交织碰撞的反映。对小说的人物塑造提出了批评,认为作家有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笔下人物的嫌疑,所塑造的几个女性形象都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相似文献   

12.
本刊的《中国作家研究》栏目自开辟以来,得到了许多作家、评论家、教授的支持,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关注与好评。本期特请著名作家储福金先生就当前我国文坛上的热门话题之一的“通俗文学”撰文,阐发自己的真知灼见。在这之前,储福金先生已在《上海文学》发表了《关于中国形式的问答》,在《作家》上发表了《关于时尚审美需要的问答》,在《山花》上发表了《关于先锋意义的问答》。本文为这一系列中的一篇。对我们如何正确看待“通俗文学”的创作和“通俗文学作家”及其作品,颇有启迪,值得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随着英国殖民话语权的减弱和美国文化的强势介入,生活在英国的亚裔移民面临新的文化身份选择困境.巴基斯坦裔移民作家哈雷夫·库雷西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特点,创作了小说《黑色唱片》.分析了《黑色唱片》中二代移民在文化适应中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的策略,揭示了哈雷夫提倡的"以多样性、多元性的名义拒绝单一性和同一性"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4.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最近的一部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一家三代的三个女人——宝姨,杨如林和露丝,在不同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下发生的家庭冲突。从儒家思想和基督精神影响下的家庭观念,来探讨她们家庭生活不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普拉东诺夫取材于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短篇小说是作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俄罗斯战争文学画廊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作家战争小说的重要主题,洗礼一方面指的是战火中肉体的洗礼,即对基督教中受洗仪式和民间文化中的成年礼仪式的现实性置换;另一方面指的则是精神的洗礼,即人在战争的非常时期所经历的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拷问。该主题不仅能在托尔斯泰等前辈作家的战争小说文本中,还能在圣经文本中寻找到源头。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与《伊利亚特》是中西方军事题材作品的经典著作,它们虽然时隔千年、路距万里,但同属于以战争描写为中心的英雄史诗,其相同相似之处显而易见。然而,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较大差异,两书的战争描写亦迥然相异,各具特色。比较分析了两书关于战争描写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7.
8月24日,《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萧立军前往辽宁省丹东市,代表杂志社向丹东市公安局赠送一百册最新出版的《中国作家》。参加赠刊的还有《商品与质量》周刊总编辑、作家李迪,在所赠刊物上刊登了他写的中  相似文献   

18.
《土生子》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赖特在大萧条时期的扛鼎之作。以作家经历为切人点,探讨在《土生子》中体现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赖特在作品中成功地把客观细节描写和主观心理描写融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美国黑人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折射出人道精神的光芒。《土生子》反映了赖特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娴熟精湛的创作技巧,也从更大方面反映了大萧条对美国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由于宗教因素在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渗透,使得其众多的作品体现出强烈的宗教浪漫特质及神秘理念。该文以作品《人树》、《沃斯》、《风暴眼》为例,通过对宗教因素在小说中的两种表现形态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作家本人的宗教背景如何被潜在地转换为写作中的审美取向与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也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德语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审判》《变形记》等作品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影响迅速扩展到了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卡夫卡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审判》为例,分析了卡夫卡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